分享

传统优质白酒,中华文明孕育的奢侈品(二)——白酒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仇宝廷图书馆 2023-07-03 发布于黑龙江
纠正前文一处错误——酱香酒的“用曲量甚至超过了粮食”,应该是:茅台酒的总用曲量为粮重的84%-87%,各酱香型酒厂的用量稍有不同。
         
中国传统白酒的发酵,工艺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酒最为复杂。
         
茅台出酒率低,费工费时,人均产量低,生产还受到时令的限制,这点与其他白酒不同。所以,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在绝大部分时间,茅台酒都是中国价格最贵的白酒。
         
每年端午时节(今年是阳历6月22日),茅台镇是贵州气温最高的地区,加上麦曲发酵生热,夏天制曲车间达到40-60度高温。为了满足“高温制曲”的工艺要求,工人们挥汗如雨,工作条件恶劣。
         
端午节至重阳节(今年是阳历10月23日), 由于雨季来临,河水湍急,冲刷着两岸的赤红色沙石卷入河中,河水呈赤红色。重阳节到次年端午节之间,处于旱季,水流缓慢,赤红色沙石沉淀河底,河水又恢复清澈。所以重阳下沙,从这个时节开始酿酒。
         
整个酿酒周期一共2次投粮、8轮发酵,每轮大约1个月。有不少书中写道,“从公历11月、12月投粮,1月产一次酒开始,到次年11月左右结束”,但是根据笔者的计算和其他资料的表述,应该大致是从重阳节持续到次年阳历8月份左右,每年大约有两三个月时间不酿酒。
         
关于茅台酒的工艺,有很多揣测:
         
(1)不按时令操作会有多大影响?
         
1951年的全国增产节约运动、1958年的全国“大跃进”中,节约粮食、提高出酒率、提高产量成为工作重点。
         
为了节约粮食、提高生产效率,突破了看起来有一点迷信色彩的生产周期传统,1952年茅台曾尝试引进北方二锅头的工艺,1960年要求“开门红、月月红、红到底”,夏天制曲变成了常年制曲、依时令酿酒变成了全年酿酒。
         
产量的大跃进却带来了质量的大倒退,合格率只有12%。
         
在1953-1955年,朱德、轻工业部、外贸渠道、专卖渠道等多方面都反映茅台酒质量问题。1956年,遵义地委传达了上级的严厉批评,茅台酒厂以“全体职工”的名义写了一份报告,检讨质量下降的原因,报告的对象是毛泽东。
         
1963年底的第二届酒评会,茅台酒被评为第五名,惊动了周恩来,总理很生气,轻工业部、贵州省领导都被叫来问话。
         
这两次风波后,上级均派出了工作组,调查研究质量下滑的原因,进行整顿改进。两次茅台试点让专家认识到,要保持茅台酒的风味和质量稳定,不能改造工艺,只能改进工艺,先复古,后改良。1956年工作组恢复了传统工艺,1964-1966年的“茅台试点”重申了“老操作、老设备、老水分”。
         
(2)为什么坚持人工制曲?
         
很多酒厂的制曲已经机械化,但是茅台酒的制曲车间还是人工操作,而且是女工操作,被很多人认为是营销噱头。其实这是因为茅台酒厂的机械化远比其他酒厂要慎重、麻烦得多。
         
由于前面所说的两起风波,按照上级的要求,茅台酒厂的工艺、技术、质量、包装的改变都要经中央批准。而上级的态度十分慎重,采取的是“保留、统一、写实、查定、试验、谨慎改造”的改良办法,所以连运输工具、容器都不轻易改动。
         
这两起风波也使茅台酒厂形成了深入骨髓的企业文化——“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标准”,并提出了至今仍在执行的质量宪法:产量和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产量服从质量;效益和质量发生冲突的时候,效益服从质量。
         
前副厂长汪华还记得,在文革期间,“要攻击一个人,你就说他主管生产的时候质量下降,那他就死定了”。
         
因此,茅台酒厂的工业化程度一直大幅落后于行业。
         
1975年,全国八大名酒厂在茅台酒厂开会,还来了30多家酒厂,看到茅台酒厂工业化程度如此之低,十分吃惊。
         
1985年,原海军副司令、中顾委委员周仁杰重走长征路,到茅台酒厂考察,看到为曾中央红军立下大功的茅台酒生产条件这么落后,比先看过的董酒厂差远了,“心情十分沉重”。
         
回到制曲,其实早在1957年的合理化建议运动中,就有老工人设计了半机械化的打曲机,受到工人的欢迎,并在上级的认可下运用到了工艺实践。但是后来经过应用,发现打出来的曲块质量不如人工踩制的,又改回了人工踩曲。这种尝试在后来还有过。
         
现在,茅台酒厂的很多生产环节实已经现了机械化,但是仍然保留了人工踩曲,我想这应该是经过试验、研究、论证的结果。
         
根据《白酒酿造与技术创新》(李大和 著),人工踩曲可以更好的解决含水量和成型率之间的矛盾
         
“由于制曲工艺的不同(如人工拌、踩和机械拌压),其曲坯含水量也不尽相同,很显然,人工拌、踩的曲坯含水量肯定大于机械操作的曲坯。制曲并非不要求曲坯增大含水量,而实际情况是一旦增大拌料用水量,压坯时几乎就溃不成型”。
         
机械化制曲的缺点很明显,“提浆不多就是其突出的弱点。”
         
至于为什么用女工,主要是因为制曲是个培养微生物的过程,曲块需要有一定的蓬松度,体重过重不适合这项工作。
         
尤其是茅台和五粮液一样,曲块形状是包包曲,“包包”部位较厚且较疏松,边缘紧,曲块的不同部位因疏松程度不同而产生温度、湿度的差异,所以生长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也存在差异,使得酒体更加丰满。

图片

注:上图来自2018年茅台集团推出的《人生致味》纪录片之《曲间芭蕾》。
         
唐朝老师对此有一段解释:
         
“其实踩曲的主要要求不是男女,更不是处女或非处女,而是体重要轻。
         
体重轻的年轻女性居多,然后因为女性扎堆堆,工作环境要大量出汗湿透衣服,为了工作方便也为了避免某些同志工作中犯错误,所以干脆就基本不录用男人了。结果就讹传成个这......”
         
虽然现在机械自动化很发达,但是要做到更好地提浆、制作不太规则的包包曲、曲块表面光滑、注意不同部位的蓬松度,恐怕也是不容易实现的,尤其是在茅台酒对质量要求如此之高的情况下。
         
还有人担心光脚踩曲不够卫生,我们前面讲过,白酒是经过蒸馏、冷却提取的,并不是直接入口,经过了高温消毒,而且酒精浓度高,这个其实不用过虑。
         
五、精细的勾兑技术
         
勾兑技术通常由尝评、组合、调味三部分组成,是名优酒生产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勾兑是“画龙”,调味是“点睛”。勾兑是将贮藏老熟的合格酒进行兑加、掺和,成为基本符合本厂产品质量要求的基础酒。调味是根据勾兑成的基础酒在香味或口味的某些方面的不足,通过用极少量的调味酒,对基础酒进行调味,使之完全符合质量要求。
         
勾调主要靠酒师的舌头,即通过酒师的味觉,让每一次勾出来的酒尽量地趋向于口感一致性,缩小它的质量差异。
         
白酒蒸馏出酒一般分为三段,头尾差,中间好,所以好酒历来有“摘头去尾”的操作习惯。
         
前文讲过,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中选优,五粮液等浓香型酒厂采取“量质摘酒”,即在蒸馏过程中,车间的酒师会不间断的品酒并摘酒,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集中,酒的等级在蒸馏时已经产生。
         
经过“分层起糟、分层蒸馏、量质摘酒”等精细的优中选优之后,再“按质并坛、分级储存”。通过按质并坛,基础酒的等级基本确定,分级储存后有利于后期的勾调。
         
浓香型优质酒比率只有15%-30%,是层层臻选、精心操作的结晶。
         
大部分白酒蒸馏出的原浆,酒精度接近70度,需要加浆调度,大部分品种是直接加水稀释。
         
而茅台酒是高温馏酒的特殊工艺,酒精挥发比较多,所以入库酒度数较低,为55~57度。再加上茅台酒需要贮存3年再勾兑,经过长期贮存,酒精挥发,度数降低,因此严禁加浆,采用独特的“以酒勾酒”的勾兑方法。
         
茅台酒历来讲究勾兑,需要根据酒的不同风味、轮次、酒龄、酒度,决定选用那些酒并确定具体比例。勾好的酒要跟前批出厂酒比较,如果有差异,则需要重新勾兑。
         
上文讲过,根据糟醅在酒窖位置的不同,茅台酒分为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典型体,其中醇甜型的占比最大,而酱香型最能体现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也最重要。
         
与此同时,因发酵次数、生产季节、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不同,每个轮次的酒风味也不同。
         
茅台酒工艺常被表述为“8次发酵、7次馏酒”,但是实际上蒸馏了8次酒,通常只有中间的6轮酒入库,生沙酒、枯糟酒(丢糟酒)一般不入库(见下图)。笔者猜测,“7次馏酒”的说法可能因为产量太少而没有计入生沙酒。
         
在勾调时,1-2轮次的酒产量少,酸涩味重,只能用一部分,不能多用,但是也不能没有,否则酒体又不丰满。3-6轮次的大回酒,出酒量大,酒质又好,全部都要用。7轮次也是小回酒,它的“糊香”会产生独特香气和空杯留香,也要用大部分(见下图)。
         

图片

注:上图来自《白酒酿造与技术创新》(李大和 著)P310,标注内容来自《传统白酒酿造技术(第二版)》(余乾伟 著)。
         
也许正是由于工艺的不同,酱香酒的优质酒比率约为75%,明显高于浓香型酒。
         
茅台酒厂由解放前的成义烧坊(华茅)、荣和烧坊(王茅)、恒兴烧坊(原“衡昌烧坊”,赖茅)三家合并而成。酒师负责技术、生产、质量,包括酒的勾兑和质量品尝检验,地位特别重要。
         
解放后,三家烧坊的酒师都先后进入茅台酒厂成为技术专家。华茅、王茅规模小,一般只有一个酒师。赖茅规模最大,不止一个酒师,但是掌握全部技术诀窍的只有郑义兴一人,他在三家烧坊都当过酒师,是茅台酒厂成立后很长时间内的最高技术权威,而他的绝活酒就是勾兑。郑义兴的得意门生李兴发后来担任副厂长,成为勾兑环节的权威,长期负责成品库和勾兑工序。
         
在烧坊时代,勾兑是酒师的不传之秘,只有他才知道酒库中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上百个酒样中,谁和谁兑在一起就能成为同上一批成品相同或相似的成品。有经验的酒师勾兑过的酒风味就要好一些,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在生产环节出现的酒质不足,可以靠勾兑来弥补。
         
手工业技艺是一种缄默知识,只能靠师父带徒弟传习,不能自通。因此,在茅台酒厂,传统的学徒制得到了保留和改良,并沿袭至今。每个生产车间的酒师都拜过师父,在2005年之前,茅台的高级管理层基本都来自本厂的学徒。
         
后来,经过不断的总结,勾兑逐渐从秘方变成了工艺,从经验变成了技术,勾兑员成为茅台酒厂的一个技术工种。
         
不过,对于拥有文化遗产级别专用技术的茅台酒厂,专用技术和相关人才的意义重大。
         
1980年,经省长批准,技艺精湛的老酒师到了年龄不再担任职务,但可以保留原有待遇,担任顾问,条件是要带两个徒弟。
         
这种变相的终身雇佣制和可以逐级晋升的学徒制,成为公司的护城河之一。
         
80年代中期兴起了白酒热,茅台镇和仁怀县出现了上百家小酒厂,这些酒厂的技术来源都指向茅台酒厂,但是真正的技术骨干并没有人离开,绝大多数工人也选择了忠诚。
         
六、陈贮——时间的酿造
         
在贮存的过程中,水和酒精缔合在一起,减少了自由酒精分子,减小了感官刺激性、暴辣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气味挥发掉,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有些物质减少或消失,有些成分产生了,使酒香气更加协调,优雅圆熟,口感醇和柔顺,这个过程叫做“老熟”。
         
跟人工培养浓香型窖泥等类似,现在也发展了人工老熟技术,但是老熟只能使酒醇和柔顺,并不能把普通酒变成好酒。只有好酒才能通过贮存产生一种叫做“陈香味”的复合香气。
         
陶坛(又称麻坛)是我国六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的贮酒设备。它的透气性能有效帮助白酒形成微氧循环,促进酒体的酯化老熟、排杂生香。
         
相比不锈钢罐,用陶坛贮存的酒老熟速度更快,香气更醇厚。只有优质白酒加上陶坛贮存,才能产生特殊的“陈香味”。
         
茅台酒的独特风味来自于勾兑,而勾兑的秘密是不同年份贮存的老酒。
         
在解放前,茅台酒并没有陈贮的要求。但是,当时郑义兴已经发现陈贮对于提升质量的作用。他说过,在勾兑时,以往的陈年酒度数低而酒质好,是提升成品酒品质的关键。他还讲过一件故事,一次老板对一批产品不满意,质量有问题,他关起门来重新勾兑了一下,再送去就得到了赞赏,秘密就是加了一点老酒。
         
1956年酿酒工作会议,周恩来指示,名酒都要有陈贮期。在名优白酒中,对于茅台酒提出了严格的三年陈贮要求。而茅台的“特殊酒”进了中南海以后,要进地窖存放10年才启用。
         
现在业内都一致认为,酱香型酒的贮存是一个重要的工艺环节,贮存期长是理所当然的,年份越久,品质越好。邓小平和周恩来一样爱好茅台酒,并且非常讲究,只喝陈年酒。
         
90年代之后,茅台增加了年份酒系列产品——80年、50年、30年、15年,年份越久,价格越贵。随着陈年茅台不断被拍卖出高价,掀起了茅台酒的收藏之风。2017年单瓶1957年茅台酒拍卖成交价为253万元。
         
1987年价格管制刚放开,茅台酒的零售价暴涨至250元,1988 年,为调控过热的经济,政府将茅台酒列入集团购买控制商品名单,价格暴跌至90多元。但是,即便以当时250元的最高价买入,按照现在的最低售价3万,也仍有14%+的年化收益率
         
笔者之前曾写过《茅台库存价值好多万亿?——从茅台库存酒价值看清算法估值》,并在《贵州茅台产销量、产能数据整理——暨贵州茅台半年报学习笔记(含前文数据更正)》对部分数据进行了更正。当时估算库存酒价值约为1.24万亿(不含增值税)。现在想来,没有考虑库存老酒的巨大增值,可能存在低估。
         
经过对贮存15-50年的酱香酒进行理化分析发现,虽各种风味物质有升有降,但是变化幅度较小,这可能是由于高温工艺,酱香型酒含有很多高沸点的风味物质,在贮存中成分比较稳定。
         
浓香型酒和清香型酒的含酯量高,主体香分别是“己酸乙酯”和“乙酸乙酯”,这两个都是可溶于酒精的挥发性酯类。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酒精度数下降,因此这些酯类出现了大幅减少。
         
在对比分析中,贮存了5-15年的浓香酒,出现了总酯大幅下降,贮存15年下降了近40%。
         
浓香和清香型名优白酒进行适当的贮存是很好的,由此产生的“陈香味”是一种特殊香气,绝不仅仅是上述酯类为主体香的复合香气,但是贮存期太长又会失去其香型独特的风味,所以贮存期不宜太长。
         
红酒一般可以放10年以上,但是大部分红酒的适饮期是在3—5年内,5年后红酒的风味就会变差。只有少部分高品质的红酒可以长久保存,具有陈年价值。
         
(二)精神满足
         
前面讲的是名优白酒作为奢侈品的物质载体——卓越品质,但是根据奢侈品的特征,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享受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由于本系列以白酒基础知识为主,篇幅有限,且这方面相信读者自身都有感受,所以仅简单说说。
         
一、稀缺:人人向往,少数拥有
         
二、向上延伸的品牌力
         
90年代,五粮液将品牌向下延伸,发展出90多个中低端品牌,而茅台酒在不断开发年份酒,并且是先从最高端的80年陈酿开始,产销量最大、利润贡献最高的15年陈酿反而是最后开发的。
         
向下延伸是透支品牌力,向上延伸是积累品牌力,而奢侈品品牌是不能随便向下延伸的。
         
现在,两千以上、上万的这个市场区间,茅台酒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1000多元这个区间的白酒品种,已经是自身产品线的高端,但是这却是茅台产品线的低端。现在五粮液、国窖1573都是1000出头,价格比茅台的系列酒1935还要低。
         
三、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有历史悠长的酒文化,有些白酒品牌的名字被载入传世诗词,无疑是幸运儿,比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影响力人物的消费引领
         
清朝中晚期,江南士子占了汉官一半,而且江南有很多富商巨贾,当时上流社会的饮酒时尚是绍兴酒。
         
在民国时期,各大高档消费场所摆放的最贵、最受欢迎的酒是洋酒,茅台酒虽然是最贵的国产白酒,但是价格仅相当于德国啤酒。
         
茅台酒居于西南一隅,交通情况恶劣,在历史上没多少知名度。它主要得益于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那支红色武装在四渡赤水时的美好缘分。
         
在贵州,这支刚刚遭遇湘西惨败的红色武装被四面围堵,毛泽东“败中求胜”,展示出天才的军事才能,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他的最高领导人的地位。下面是一段网友对于四渡赤水的军事解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据很多人回忆,缺医少药、日行30公里的红军用茅台酒消毒疗伤、擦脚泡脚,还装起来带到雪山、草地,发挥了很多用处。
         
茅台酒由此成为红色政权领导群体最爱的酒,并登上国宴、外交舞台,大放异彩。由于强大的出口创汇能力,获得毛泽东亲自指示“搞它个1万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优质白酒不仅工艺精良,具有极致的优良品质,而且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的精神需求,是少有的中华文明孕育的奢侈品。
         
参考书目:         
(一)《传统白酒酿造技术(第二版)》(余乾伟 著) 推荐指数:⭐⭐⭐⭐⭐       
内容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清晰,文字简洁易懂。

(二)《白酒酿造与技术创新》(李大和 著)  推荐指数:⭐⭐⭐

内容偏技术和细节,比较专业。

(三)《茅台为什么这么牛》(胡腾 著)  推荐指数:⭐⭐⭐⭐⭐

对于理解茅台在中国的特殊意义很有帮助,可读性很强,引证考究。

欢迎点击关注,在投资的路上与我携手同行:

         
                 
声明:本人所发布之文章均仅用于记录个人投资、学习思考,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点击“”和“在看
您的认可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留 言 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