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献县杨庄村张氏族谱(始祖原鲁,景州枣林张氏分支)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3-07-03 发布于河北
献县杨庄村张氏族谱(始祖原鲁,景州枣林张氏分支)
原序1
吾家始祖自寿光县迁景州之南,居五世而大,七世而显,远近之人咸称枣林张氏焉。非孝于亲,友于兄弟,宜尔室家,推而睦姻任恤,以和气致祥,何自而然?今夫水,源之远者其流长,流之细,源之竭也。今夫木,根之深者其末大末之微,本之发也。是故吾家自祖宗以来,一人有喜,则聚族而庆之一人有患,则聚族而忧之。长者一呼,幼者趋而承之,唯恐后焉。尊者一言,卑者敬而守之,毋敢失焉,何其风之古也。逮及近世,族愈大则业愈广,业愈广则人愈骄,子孙之群居终日,或岁时而相见者,揖让于樽俎之前,周旋于姻娅之侧,威仪棣棣,亦似乎礼义之不愆也。而表里不符,面淳而心漓,言是而行非,且有背义怀利以致同室之斗,骨肉之残者廉隅之不修,而名检之不立,亦已甚矣。夫和气致祥,则乖气致异。今存心行事如此,所谓安危利灾亡可翘足而待者犹得饮和食德于天地之间,盖祖宗积善累仁,泽未斩而庆有余故也。若更不悛改,吾又安知所终何如耶?凡我宗族之人,自今以往,如前所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绵祖宗之泽,以延后嗣之庆,是则吾族之厚望也夫
八世文燝敬
原序2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事,谱以序支,其不可偏废明矣。吾家世籍山东济南府海丰县,迁青州府寿光县。明永乐间'徙海内大姓实畿辅’,始祖讳原鲁公遂迁于景州之枣林而家焉。递传以后,子孙繁衍,且掇巍科、登膴仕者,踵相接也,此孰非我祖宗一人之身所荫庇启佑者耶? 生齿渐盛,本源渐远,询及支派,半谢不知,问其名字,叠相重犯,乃谱之不修,以至于此。用是从各支各辈考增人数,以正其尊卑,书其名字,有徙于他乡者,或志其地,或记其人,以备他日考验。其或无后借嗣于他姓者,名下宜书绝字,恐乱宗也。且使比户各书一册,展卷了然。庶知家之本支如国之世系,伦叙不可或紊,而又以知百世之繁昌,实一人之遗体,而分疆绝界之尤为凉薄而不仁也孝友之心可以自此而生矣。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岁次丙戌,九世廷遴重叙。
原序3
卫河之西,隶籍渤海之景州州治南有村曰枣林,聚居皆张氏无他族焉。世远不可考,传闻祖居海丰,然无谱牒可稽,而载家乘者则明永乐二年始祖讳原鲁公自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卜居于兹初明农事,习训典传至五世有补博士弟子员者。厥后宗支繁衍,领乡荐者有人捷南宫者有人内而囧卿铨曹,外而郡守县令,联翩蔚起,可谓彬彬称盛矣。溯始祖迄今历年三百,历世十二,而余则九世孙也。上而推之,高祖距始祖方五世耳。高曾祖考下逮吾身亦五世。其历代相接,水源木本,条分缕析,犹耳可得闻,目可得见,乃竟有惑于谗佞,骨肉分争者。过此以往,子孙云仍日远日踈,将有生不谋面,吉不庆,丧不吊,而漠不相关者矣。至漠不相关,则人也。尚可言哉,原其始皆出于一人之身出于一人之身渐而至为人,甚可概也。简臣三弟取旧谱而重辑之,凡高曾祖父伯叔兄弟,命名表字,考订务真,且其阶衔,祥其配氏,家必问户必征岂好劳哉良以致概于数传而后恐相视陌路,藉兹为敦睦之一端耳。新谱告成,嘱余为序,不揣固陋,校略言之,后之子孙世世勿替,是又余之所厚望也。
夫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岁次丁亥重阳后二日九世 国常谨攥。
四序
余家自始祖来,存有旧谱,惟书讳书子余阙焉同源异流者固然已即高祖以上亦未能悉载。余自出守皖江,因病告归,林泉之暇,爰稽庙主,访之父老。自我高祖坤配姓氏,子女姻娅,皆祥注之,即甥舅之族亦不至视为路人。然支派繁衍不及尽悉,愿吾宗族各录一册,待后稍有力者付之剞劂,雕版刊刻,俾世世子孙展卷了然,则世系永垂不紊矣。余切望之! 
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小春望四日九世 芝眉 谨识。
五序
余先世籍隶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远祖年久无考。自始祖讳原鲁公明永乐二年迁直隶卜居景州之南枣林,以耕以读、克勤克俭,历今三百余年,相传一十四世。其掇巍科、登士版、举乡饮、入贤祠及巾帼中之节孝贞烈者,代有其人,此固盛世之洪仁,亦吾祖宗之垂荫也。余幼龄时备聆吾父中宪公与吾叔令尹公以家谱虽修而刊刻未举心常缺然。及余长而仕宦南省,乙卯岁,增以二千石分符江宁,鞅掌簿书,弗克追求先志。吾兄农部公予告归里日亦以刊谱为念。乙卯岁以新迁至后枣林建立家庙,有待未遑及工竣,而吾兄竟感病赍志以终。易箦之夕,犹遗嘱姪坦姪孙恩世远致斯意于余,余因此益有感焉。巳未冬奉命引见,顺道里门拜见,简臣从叔言及宗党,又五世矣。展墓之日,少长咸集,见衣冠之盛,生齿之繁,信可乐也。但谱牒久未续修,内多遗缺,间有迁处他乡者,恐日久变迁,征考无由,甚至交臂相失视一本如秦越人,诚可虑耳。是以临岐谆讬吾叔仰益手叙成册。及壬戌暮春寄到官署时,余已因病解组假馆于秦淮河畔。当静处调摄之际,逐篇翻阅,谱内诸序已祥,无复重赘。伏思祖宗数百年来忠孝传家、淳朴相尚,是以克昌厥后,余庆攸长。余今退归林泉,将谱牒刊刻成册,携分族众,惟望不时翻阅,咸知支派虽繁,皆出一本,各宜敦睦宗族,共相式好,追思水木根源,恪守先人遗训:“穷居则孝弟力田,出仕则鞠躬尽瘁。顾礼义廉耻,知尊卑名分,毋荡检,毋闲,名列史册,以光前烈。”是则吾之志也,实吾之所深望也。是为序。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岁次壬戌六月旦,
十世䔢华年谨撰
六序
张氏旧有族谱,余从祖简臣公重修之,先大父又从而叙之,逮今二十有八年矣。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百世之子孙未有忘乎祖者。而祖则既往矣,虽曰追远,卒不可得而追矣。然其一气之所传子孙之继继承承于千万年者,皆其一人之身也。故苏氏不忍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而有族谱之作。先大父与余从祖之志,亦苏氏之志也。今三十余年而族人益众,余每观吾族人中有孝悌廉让者,则以为吾祖宗之仁厚,宜其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荣焉。其或有反乎是者,则以为吾祖宗之仁厚,不宜有是子若孙也,而余亦与有辱焉。故余惧其善不相劝,过不相规,有至于途人之势。复为之取其谱而重修之,余之志盖亦先大父与余从祖之志也。至其渊源之所自,与其所以由微而之始终,先大父叙之详矣,故不复赘云。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岁次癸丑旦十一世劬谨撰。
七序
吾族有谱,由来旧矣。吾兄简臣公取而增辑之,书成至乾隆壬戌岁,西邨侄刊于金陵官署,支明派晰,一目了然,诚盛举也。然谱中率纪名纪子至先人之维字维号并坤配姓氏皆阙焉。以故后辈多不及知且壬戌至今又忽忽几二十年,生齿日繁,支派益远,吾恐有以孙而犯祖讳,以曾元而袭高曾之字号者。至高曾祖妣之姓氏,势必至茫然莫忆。此谱不修,其失伊于胡底。夫小加大,少陵长,习俗浇而人心悖,其流弊有不可胜言者。此余所每一念及,寂然心惧者也。茀园侄曾孙独有见于此,毅然身任其事,广询博采,排纂成书。自我始祖以迄今日上下一十五世,其间之讳某字某号某配某氏并一切功名爵秩,皆以大宗小宗之序,祥考而备载之。其徙于他乡者,必志其地,记其人,备他日考验也。其乏嗣借嗣于他姓者,名下直书绝字恐乱宗也。其或有不知自爱而寡廉鲜耻者直除其名,明其不堪为我祖宗之子孙也。兹谱祥明简该,了如指掌,茀园盖费数载辛勤,始获辑以成秩,余九十老人何幸得及观此书之成也。迺戊寅春茀园出守滇南,从此去家万里,薄书鞅掌,不识得付剞劂于何日。嗣后吾族稍有力者倘能仔肩其事,刊而布之,俾家家各藏一册,世世永传不替,予老人盖有厚望焉。余今者盖甚喜,茀园能绍吾兄简臣公并西邨侄之志,而又深虑此谱之仅印于成,未得家传而户诵也。爰述其巅末而为之序。
乾隆巳卯(公元1759年)嘉平月九世廷桂谨识。
八序
吾族于明永乐初始祖讳原鲁公始自寿光迁于景州之枣林,至今凡十四世,序不及载者,祥吾身之所自出也。高祖北岺公,曾祖谏公积德累行,以耕读世其家再传而吾祖凤含公以明经授凤阳别驾。伯祖灿衡公乃吾祖同胞兄也,以明进士历官太仆乡。吾父环生公以庚辰举于礼闱,历官铨部,朝野诵廉平焉。此吾幼得于传闻者略如此。岁丙子乃得族谱于叔祖仲水公所,沐手展观,俨若高曾临于上,祖父列于侧,不禁肃然感,凄然悲曰:吾生也晚,不得目睹一堂雍睦之盛,惟使子子孙孙敬守先型,无使陨坠已矣概自礼教不明人各私巳,虽兄弟同气而阋于墙,斗于室,何有于宗族?故长者可傲,卑者可凌,愚者可诈,懦者可胁也。甚或隙起于细微,衅成于疑似忿愤不释,言辱随之,间谍交驰,争讼兴焉。不知自鼻祖以至耳孙,虽区分散处,递而上之,则皆本乎一人。睹斯谱者,顾名思义,无以强凌弱,无以富压贫,无以睚眦小忿而辄操戈于同室,将见行之一世而安,推之百世而顺,雍雍穆穆依然,高祖以来相亲相爱之至意云尔。
十世羽亮手
九序
谱牒之作,明宗昭系,辨名睦族也。故前人以为谱具四美焉。吾张氏出自青阳,望于清河,蔓延天下。明初始祖讳原鲁公自山左青州迁圻辅抵卫河西唐李宫詹故里,泉甘土肥,有梨枣之利,爰卜居此,修南张氏所由昉也。旧有钞本家乘,世世承修三百余年。壬戌岁叔祖西岳公于时守金陵,序而刊之。茀园兄旁搜博采,仿史汉年表,肇自一世,迄十五世,五世另起,厘然明,乃戌寅春出守广西,未遑授梓。元臣曾叔祖为之序而藏之为栴。自宁夏旋里,林泉多暇,取其书重加校订窃念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计壬戌至今,适逢其期,世再延齿渐繁,排纂成书固予小子辈之责也。实先曾祖赠儒林公之遗训也。既蒇事,因捐资付之剞劂至作谱之志,所以明宗法,亲九族,敦崇孝悌,砥砺廉隅,原序述之备矣,兹不复赘,特记其巅末以念后之人。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岁次辛卯八月旦,十二世为栴谨撰。
跋一
乾隆壬寅年(公元1782年)“殿甲”捐义田三百三十亩先大夫赠承德公之遗训也,岁屡丰,计赡养宗族外共存若干,可集事。今春祭翌日合食,建功叔祖、钟山叔父、三弟廷佐倡议重刻族谱,且请于族长雨若曾叔祖,曰:“此殿甲之责也,亦即其志也,且非殿甲之志,而实其本生父赠中宪(大夫),仰承其高祖赠儒林公之先志也。”事在继绳,义昭敦睦,殿甲其何辞焉?
族长深以为然。因限刻期,授条约,命愚小子董其事,盖乐此谱之成也。议遂定。呜呼,殿甲何堪当此哉。第念吾家族谱创自高叔祖简臣公,刻自曾叔祖西岳公,吾高祖儒林公实序焉。序有曰:“后之子孙,世世勿替”。爰是先大夫中宪公考究先儒图式,以规久远,绿筮仕襄阳,历典六郡,匆匆未遑。后乾隆戊子岁(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升江东盐司,便道旋里,欲伸前志。适茀园伯守广西时业经修谱,遂复加校讐,捐资刊刻,阖族家藏一本,迄今盖三十年矣。计兹三十年来,户愈繁分愈疏,伯叔兄弟生同时者,已有日远日离之势,偿世远年湮,版残谱废,一本之枝,陌路相窥,且使先人一修再修之绪坠而弗举,将安用夫子孙云仍为也?敬读谱序九章,约皆本先世之仪型,为后裔之针砭,家居则孝悌,耕读出仕则廉洁,勤慎讲礼仪,知尊卑,崇勤俭,戒淫逸,深切明,奚能更益一辞。盖富贵、好礼、贫贱、安分、困享原无定命,感召由于一心,生忧患,死安乐,愿与吾族共享劝勉焉。新谱告成,付诸梨枣,勉缀数语,以贻来者。俾他日有所考,且有所兴,各置一通,珍之左右,时复展玩,时复思绎,案图次世,溯流穷源,知族姓繁衍其初皆一人之身也,将必有感慨太息,恻恻于怀者,孝悌之心真可以油然而生矣。至古人宗法,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兴。先高祖儒林公、先大夫中宪公修谱夙志,愚小子“殿甲”学殖荒落,固懵然无所发明也。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岁次丁巳九月谷旦,十三世殿甲熏沐恭跋
人。
跋二
重修族谱后跋
吾家族谱屡次重修,前序已祥尽之矣。忆自叔祖硕亭司马公重刊之后,迄今又五十余年,竹桥叔屡议续刻竟不果行,“畇”于道光丙戌筮仕豫省,壬寅、戊申两次引见,便道旋里,二十余年间族中后起已多不相识,谱中又无可考核,倘复迁延不事重修,将来日生日众,未免日远日疏,即闾里间竟可觌面以路人视之,不特畇之宦游于外者,然也爰于竹报中,迭请尊长亟将某支某派访求登记,仍遵先人创修之式,捐资刊辑,装订成函,户给一谱,使之追溯。始祖至今数百余年间,历久犹恍在目前。推念其源,本支派虽分,究关一脉,庶几恪遵贻训,伦叙克敦,视千百年犹如一日,视千百人犹如一身,雍睦之风,兴孝悌之思,自不禁油然生也。谱成敬志数言于后。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岁次壬子十月谷旦,十五世  谨跋。
跋三
是谱因本邑并无良工,衡水县三义堂镌刻颇佳,堪胜此任,定价刻大小字每百京钱三百文,刷印装订每部京钱一千二百五十文,版存名卿祠。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岁次癸巳冬月谷旦,十三世“海筹”合同族众续修。
跋四
盖以纂修谱牒,近则耗费至巨,财力不足,远则支派繁衍,考核不易,此上世恒于数十年之中,屡次捐资纂修焉。然尤恐不给,更皆输款于宗祠,以备四时之祭费,修葺之用途。凡在在于族中大有裨益之举,无不式凭,是以前次海筹公等以宗祠之储蓄续修是谱,并将刻板之地点,字本之价值志于谱后,诚望后人遵其手续,以便仿照。故族众鸿熙等考其年数,又卅余载。察其支派,亦甚众多,遂即早为,节省毕有存储,虽不敷用,亦即续修,第欲聊以承先世之志,更欲启后人之永久不替耳。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岁次壬戌春月谷旦,十六世 鸿熙 合同族众续修。
(王占龙 提供 苏家庚 校录)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待出版著作:《沧州古今图书集成/沧州著作家传略》、《沧州谱牒序跋集》

       敬请各界朋友提供沧州辖区各类家谱信息,为沧州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国史、方志以外的)家谱线索。

     沧州名门望族,姓氏文化研究,传统民俗礼仪文化讲座、寻根问祖,家谱核查对接,家史传记代写,家族寻根文化兴趣班,寻根游学,家族宣传片制作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