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以南(二)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7-03 发布于上海

作者:刘琼

江南以南(二)

今天,浙江东部沿海一带,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极高,人均土地虽然少、本土资源不足,但依然财富积累很快,这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的成果。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南朝,也就是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时,不要说永嘉,整个社会都尚未出现市场、贸易等自由经济活动,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市场不流通,资源不交流,所谓“封建”由“封”和“建”组成,“封”是“建”的前置条件。保守封建时期,资源不流动的前提下,对于一个地方的生存发展来说,自然条件特别重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临海、永嘉一带,属于三面环山、一面朝海,“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多、水多、耕地少,平常年份是产多少就吃多少、用多少,储备粮少,一旦遇到饥荒,缺乏应急机制,“三吴大饥,户口减半,会稽减什之三、四,临海、永嘉死亡殆尽”。《资治通鉴》的这段记录,也说明谢灵运的老家会稽在生存资料积累方面要比临海、永嘉富足。临海和永嘉当时千真万确是穷地儿。会稽即绍兴,位于钱塘江入海口南岸,还算江南,绍兴以南的台州、宁波、温州则属于江南以南了。

谢灵运的时代,相比会稽,临海、永嘉一带不仅生产生活条件不好,交通也极其不便。实际上,临海、永嘉一带因为山多,出行困难,交通状况真正得到改善还是近二十年的事。温州与杭州通高铁后,从温州到杭州大约两个小时。记得二十多年前在杭州读书时,同门有个小师妹来自温州乐清,每年开学季,搭汽车、坐火车,要整整折腾一天,才能从家赶到学校。因此,温州虽然也属于浙江,但感觉上很遥远。由此,完全可以想见,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富贵温柔乡里长大的贵公子来到“穷乡僻壤”永嘉,往来不易,音信杳无,孤单寂寞之余,排遣时间的方式只有游山玩水、吟诗弄月了。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尽”。谢灵运以游山玩水行消极反抗之实,但谢灵运毕竟是谢灵运,谢灵运的游历山水,不是一般的浅尝辄止,而是富有探险家和旅行家的精神,是逢山开道、伐木为径,不仅开凿谢公道、发明谢公屐、遍寻风景名胜,还能形诸生动传世的诗文。谢灵运在永嘉呆了十三个月,是其被誉为山水诗派代表之重要创作时期。十三个月后,谢灵运终是难耐永嘉之孤清,称病返回会稽。

作为个体的人,谢灵运这一生,由于自身性格原因以及独特经历,命运遭际跌宕起伏,基本算悲剧性人物。但作为一个诗人,谢灵运显然又是幸运的。“文章千古事”,谢灵运在诗文方面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其勤奋好学、天赋才情,以及经历经验。勤奋好学是硬道理,天赋才情就是运气了。谢灵运曾自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曹子建就是曹植。唐宋八大家这时还没出现,谢灵运这么说,虽有狂妄之嫌,也并非毫无道理。勤奋加才华,是创作的重要工作机制。出身名门却遭际坎坷,客观上为创作积累了“不平”之气。气不平则鸣,诗人心中“不平”,寄情山水和诗文,以言志,以抒情,这是创作的动力机制。当然,从“道法自然”“我手写我心”这一角度,临海、永嘉一带山水环境绝胜美好,涵养和触动了诗人的内心诗情,成为山水诗创作的必要材料机制。

前不久去成都公差,偶然看到黄宾虹的画展。画展以“与天地精神往来——黄宾虹艺术研究展”为名,展出了七十多幅黄宾虹三个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黄宾虹被称为中国山水画大师,一生画风经历从“白宾虹”到“黄宾虹”到“黑宾虹”之三变,也即从早年疏淡清逸的新安画风,到五十岁以后趋于写实,再到八十岁后形成“黑、密、厚、重”风格这三变。黄宾虹的画风画法的形成和变化,是艺术创作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实证。产生这三变的外部环境,大致可以对应歙县、贵池和巴蜀三地。“世界上只有瑞士可以同我的家乡相比”,这是歙县籍教育家陶行知的感言,歙县到底有多美,大概可以想见了。徽州文脉深厚,歙县是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黄宾虹的故乡。黄宾虹青少年时在此受教较多,美学启蒙也大致由此开始。贵池和巴蜀都是黄宾虹游历时产生深刻情感反应的地方。黄宾虹曾一度想定居贵池。晚年在巴蜀游历时,黄宾虹的绘画开始剧变,“青城坐雨”之类已成典故和佳话。艺术创作和创作主体的生存环境密不可分,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关于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在艺术家手里,对于环境的表达,有时候等比,有时候是放大或漫画,有时候实描,有时候又是抽象和写意。

永嘉不曾去过,倒是今年春天,临海举办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我从芜湖搭乘高铁,途经杭州,在暮色中抵达这个久闻其名的古老小城。小城确实是小城,古城也确实是古城。被称为古城的地方很多,但大多古城像平地新起的新城,了无古意。夜色中所见的临海,倒是街道不宽,房屋不高,整个小城被高大浓密的古树覆盖,文雅、安逸、生活气息浓厚;白天看得更清晰。临海可考历史长达两千多年,千年古城基本面貌没有大变。临海没有大变,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和一些细部结构没有大变,古城墙、府城街等一些传统建筑还基本维持原样。始建于东晋、扩建于唐、定型于宋的古城墙,历经各种沧桑风云,拆毁、重建、修缮,现如今还能相对完整地耸立在世人面前。由台州府城墙等构件组成的明清城墙,长达五千多米,如果不是东面一千多米被拆建成东湖路和大桥路,这段城墙几乎可以形成闭环。“无邑不城”,城墙与里坊胡同构成都城建设的基本表征。临海即便做过台州府城,依然是南方小城,不属于边疆要塞,何故修筑如此完整的防御性城墙?这与临海的特殊区域位置有关。临海临海,后一个临海是动宾结构的词组,临海的古城墙也被称为江南长城。从始建于东晋可知,与其他边疆一样,海防安全是历朝历代的政治大事。在东部沿海修建厚实城墙,既防御倭寇海盗,加强保卫,也有防洪功能,大概是原始初心。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临海练兵时,在城墙上建造空心敌台,后来他将此法带到北方,广泛应用于明城墙。

…………

(精彩继续)

原文首发于《雨花》2023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