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刘禹锡传》:真正击垮一个人的,从不是苦难,而是妥协

 海曲上人 2023-07-03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2

刘禹锡很有才华,但人生也很凄惨。

公元814年,刘禹锡因“九月十日诗案”被贬。

在朝中,他因为批评了当时的政治弊端和社会黑暗,得罪了许多权贵和奸佞。

刘禹锡被贬到了南方的涪州,一个偏僻落后的地方。

在那里,他遭受了许多艰难和困顿,生活十分艰苦。

他没有足够的钱财来维持生计,也没有亲友来慰问他。

他只能靠自己的才华和气节,来支撑自己的精神。

在那片穷乡僻壤中,刘禹锡的心志变得愈发坚强,内心的伤痛也慢慢得到了抚慰。

后来,刘禹锡又被贬永州、邵州、宜春等地,处境一次比一次艰难,可他却从未有过屈服的念头。

那些黑暗的经历,早已教会了他在逆境中奋斗,在困境中坚守。

他变得越来越高洁,活成了令无数人敬佩的“诗豪”。

原来,只要自己不妥协,那么苦难就无法击垮一个人。

妥协,只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

真正让一个人不屈不挠、不畏不惧的,一定是那些信念和理想。

就像一句话所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我们终将在不断地经历,不断地奋斗中,活得坚定自信,气宇轩昂。

文章图片3

01

写过的诗越多,越能表达自己的心声

刘禹锡曾写诗云:“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写诗,不仅让刘禹锡变得才华横溢,名声远播。

在遭受打击和迫害时,更给了他发泄情感和抒发理想的途径。

刘禹锡被贬涪州前,在朝中风光无限,深受皇帝赏识;

被贬涪州后,在民间凄凉孤寂,饱受百姓冷落。

生活的反差,人情的变化,让他心中充满了愤慨和无奈。

而最后将他从这种窘境中解脱出来的,并不是那些权势地位,并不是所谓的荣华富贵,而是一首又一首的诗歌。

刘禹锡在涪州安顿下来后,整日闭门不出,将自己沉浸在诗海之中。

一次,他的朋友李涉因担心他受不了屈辱,就此消沉,所以特意过来探望他。

没想到,刘禹锡不仅没有颓废悲观,正拿着一本《诗经》边读边吟。

李涉惊讶道:“您还有心情写诗呢!”

刘禹锡笑着答他:“我写诗已有五百首了,每次吐露,都感觉轻松不少。”

据记载,在涪州的两年时间,刘禹锡写过的诗不计其数,其中有许多名篇佳作,如《竹枝词》《九月十日即事》《涪州歌》等。

他的诗歌,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抨击。

作家王蒙曾说:

刘禹锡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用诗歌来抵抗压迫,用诗歌来寄托希望。

写诗,让刘禹锡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走出了生命的困境。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哪怕身处逆境,写诗,依旧是宣泄情感最好的方式。

海子抑郁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次又一次地激励了他;

北岛被生活打压得几近绝望时,亦是《回答》让他重拾了勇气……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写过的诗越多,对抗困难的力量就越强。

任何时刻,写诗都是平凡人生最好的宣言。

文章图片4

02

遇过的人越多,越能看清自己的本质

王维在《少年行》中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在古人看来,世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与知音相遇;最难得的事情,莫过于与知音相知。

友情与爱情一样,都是一个牵动人心弦的话题。

在面对友情时,就连一向高洁的刘禹锡也会忍不住感动和珍惜。

刘禹锡早前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曾结交过一位名叫白居易的朋友。

两人相识时间很短,却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所以工作之余,他俩也会常常聚在一起谈论文学艺术。

好景不长的是,在“九月十日诗案”发生后,刘禹锡被贬到了涪州,白居易却因为受到了皇帝的重用,留在了京城。

生活的差异,地位的悬殊,让他们之间的友情也面临了考验。

然而,白居易并没有因为刘禹锡的遭遇而疏远他,反而更加关心和支持。

他不仅多次为刘禹锡求情,还经常给他写信,寄钱,送书。

他还在信中写道:

“吾与子同心,不以贵贱相去;吾与子同志,不以远近相忘。”

刘禹锡收到白居易的信后,感动不已。

他回信说:

“吾与子相知已久,未尝有一日不思子;吾与子相见已少,未尝有一言不念子。”

后来,伴随着不断地升迁、调任、贬谪,刘禹锡辗转过很多地方,遇到过很多的人,经历的友情也不计其数。

只是,每多一次友情,刘禹锡便会成长一分,心也会跟着明悟一分。

文章图片5

直到十几年后,在最偏远的宜春时期,刘禹锡已然有了截然不同的心境。

公元821年,刘禹锡在宜春遇到了一位名叫李翱的朋友。

两人虽然年龄相差甚远,却一见如故,互相欣赏。

李翱是一个有才华、有理想的青年人。

他对刘禹锡十分敬仰和崇拜。

他不仅陪伴刘禹锡游山玩水,还与刘禹锡交流诗歌思想。

他还在诗中写道:

“君诗天下第一流,我诗天下第二流”

刘禹锡看到后,哈哈大笑。

他告诉李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和风格,并不需要与别人相比或相争。

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十几年的缘聚缘散,十几年的人事变迁,早已让刘禹锡看清了自己的本质。

经历得多了,自然也就看透了友情。

正如一句话所说:“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你遇见我,我遇见你,然后,各自成长,各自向上。”

世上的人和事,并非都是永恒不变。

有些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你最无助的时候帮助;

有些人,在你最成功的时候消失,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背叛。

当你想清楚了这一点,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喜怒无常;

当你遇到足够多的人以后,便不会因为一段友情的变化而痛苦不已。

人生本无常,得失终有时。

在匆忙的一生里,做到缘来珍惜,缘去释怀,便已是对一段友情最好的回报。

文章图片6

03

走过的路越长,就不会活得太自私

有人曾把刘禹锡的足迹,绘制成了这样一张图: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刘禹锡一生辗转各地,足迹遍布唐朝的大半疆土。

可以说,刘禹锡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被贬、流放的路上。

刘禹锡的贬谪生涯,亦是他的一部成长史。

文章图片7

《刘禹锡传》里写道:

刘禹锡从江南走来,十几岁初入长安时,便通过科举一战成名,声名鹊起。

如此顺利的开局,让刘禹锡逐渐变得自信,理想之情,溢于言表。

有一次,刘禹锡去拜访宰相李吉甫,见其书桌上有一副未完的诗句,上面写着: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刘禹锡一看,当即感慨李吉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连忙提笔就接了一句:

不知何处是吾乡,江南江北皆春光。

他告诉李吉甫,自己没有固定的故乡,只要有春天的景色,就是自己的家园。

李吉甫看到后,却并未与刘禹锡共鸣。

后来,刘禹锡因言辞激进,得罪了不少人,被贬到了涪州,可刘禹锡却并未就此收敛自己的言行。

在呈交给皇帝的《涪州上表》中,他也义正词严地说道:

“臣闻天子之所以为天子者,在于能纳百川之才;天下之所以为天下者,在于能容万物之心。”

他坚持自己对社会和政治的看法和主张,并不愿意妥协或退让。

此举,无异于授人以柄。

文章图片8

那些想整垮刘禹锡的人,抓住这一点,便使劲地攻讦刘禹锡。

最终,“九月十日诗案”爆发,刘禹锡也为他的自信和理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被贬涪州后,刘禹锡时常将自己放置在山水草木间。

一日,他去游览涪水之滨,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穷苦百姓的生活状况。

他见到有些人因为贫困而无法读书、无法娶妻、得了病也无法医治。

他见到了这些人的苦难和无奈。

这些景象,深深地触动了刘禹锡的心灵。

从此,刘禹锡开始关心和帮助这些百姓,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不仅在诗歌中为他们发声,还在行动中为他们施恩。

刘禹锡为涪州的百姓修建了桥梁、水渠、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他为涪州的百姓做了一个仁义的好官。

在那片贫穷落后的土地上,刘禹锡用自己的才华和善良,赢得了百姓的敬爱和感激。

有人说,年少轻狂时,总以为天下事,无所不能;岁月蹉跎后,终感到天下人,无所不贪。

走过的路越长,经历的事越多,越能感觉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所谓成熟,就是一个关爱他人的过程。

当你放下自私,敞开胸怀,人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文章图片9

04

见过的世面越广,越难以为生活的美好而奋斗

知乎上有人曾问过一个问题:“怎样的人才叫见过世面?”

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见过最好的,且不以物喜;

知晓最坏的,且不以己悲。

刘禹锡一生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在朝堂上风云变幻,在民间苦难深重。

苏轼曾说:“天下之事无奇不有。我辈之人生一段,何足道哉!”

刘禹锡见过最好的,也见过最坏的。

他本应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

刘禹锡在扬州时,与白居易相逢,写过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于世事变迁的乐观和豁达。

人生不易,不如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

不过,这样的心态,并没有让他沉沦于世俗。

在后来的贬谪中,刘禹锡依然保持了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他关心时事变化,关注民生疾苦,写出了有深度和高度的诗文。

他在各地游荡,寻找一些美好和快乐。

他在潭州时,与僧人为友,但不沉湎于山水之间;

他在涪州时,与醉汉为伍,但不沉溺于诗酒之中;

他虽然看似随心所欲,实则心灵充实。

他虽然看似超然物外,实则关注世界。

正如一句话所说:“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你见过的世面越多,你就越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你若懂得与世界和谐相处,与自己和善相待。

即便眼前一时艰难,不久也会变得光明美好,无限可能。

文章图片10

05

结语

有人评价他道:

刘禹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坚强、思想的高远,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回首刘禹锡的一生,充满了风雨与坎坷。

然而,他却在那荆棘丛生的岁月里,不断地写诗遇人,见世面见众生,活出了自己的高洁人生。

生命中所有的苦难,都是来磨砺你的。

每一段经历,都是在提升你的不妥协能力;

每一次挫折,也是在赋予你对抗名利的勇气。

一步一修行,一岁一成长。

那些成长路上经历的所有痛苦、挫折,也必将指引我们不屈不挠、不畏不惧,奔赴更好的人生。

各位朋友,你觉得是这样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各位家人们,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