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起陇西》结局陈恭被斩,罪在荀诩还是杨仪?诸葛亮北伐是对是错?

 第一滴露珠 2023-07-03 发布于山东
《风起陇西》大结局,陈恭被斩首,李严因通敌叛国罪被抓,冯膺被释放复职,荀诩接受了新任务去往东吴,杨仪如愿以偿,但是被诸葛亮一通训斥,柳莹避世独活。


大结局中,最让我们意难平的,就是陈恭之死。原本死的该是冯膺,但因为荀诩的执着追查,非要求一个真相,所以陈恭不得已担下了所有,保全了所有人,自己慷慨赴死。
陈恭被判“枭首,弃市”。所谓“枭首”,是将首级斩下,同时在闹市悬首示众的死刑。所谓“弃市”,就是在人众聚集的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古代死刑,会选择其中一种,而对陈恭,却同时用了这两种刑罚,也就是不但要判他死刑,而且要让他名誉扫地,被人人唾弃,死后也被万人指责唾骂。够狠的。


当看到荀诩去狱中探望陈恭,质问陈恭事情的真相时,陈恭依然没有将真相对荀诩说明,可是荀诩已经猜到了,正因为猜到了,所以他才痛心疾首,对陈恭厉声质问。他的愤怒其实不是冲着陈恭,而是冲着自己。此时时刻的他,非常后悔自己执意追查真相,把陈恭逼上了死路。


看着荀诩抱着陈恭放声痛哭,这一幕,令我这个观众也忍不住眼睛湿润了。


陈恭和荀诩是多年好兄弟,彼此非常了解,陈恭知道,荀诩一定会追查到底。但在郭淮派黄预监督陈恭射杀荀诩时,陈恭依然安排了人,藏身在他和黄预身后,在自己射出毒箭的同时,射出一支无毒的箭,射伤荀诩,并把他藏在了一个地洞里,还派林良每天给荀诩送饭,并在水里掺上治箭伤的药。


陈恭也早已料到,荀诩一定会想办法逃出地洞,去追查真相的。从最后去东吴的船上,林良对荀诩说的那番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荀诩之所以能轻易逃出地洞,其实是陈恭故意留了破绽,让他逃出的。
因为这时的陈恭,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从爱妻翟悦惨死那天起,陈恭就有点活够了。原本,他是想完成任务以后,和妻子一起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可是妻子的意外死亡,残忍地浇灭了他的梦想。


夫妻阴阳两隔,好兄弟自相残杀,每天戴着假面生活,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在为了谁做事,意义是什么?
相比荀诩的一腔热血,勇往直前,陈恭早已历经沧桑,冷了心肠。但心灰意冷归心灰意冷,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扛下所有,安心做一枚有价值的棋子离去,支持诸葛丞相“兴复汉室”的宏大目标。
陈恭没错,荀诩也没错。都做了自己该做的。那么,是谁害死了陈恭呢?杨仪是不是才是那个罪魁祸首?


剧中的杨仪,和历史上的杨仪差不多。都是一个热衷于权谋斗争的人。杨仪打着“兴复汉室”的幌子,阳奉阴违,背着诸葛亮,一心想着搞垮李严,好自己上位。在他的眼里,荀诩、陈恭他们,不过是他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有用则用,没用则毫不留情地丢弃。
这样说来,似乎杨仪才是导致陈恭被斩的罪魁祸首。但是,杨仪的权力是谁给的?他只不过是丞相府的一个长史,没有实职,只因为是诸葛亮的亲信,所以就狐假虎威,背着诸葛亮做下许多手段龌龊之事。如果没有诸葛亮对他的信任和纵容,他敢吗?


那么,诸葛亮该背锅吗?
《风起陇西》最后,诸葛亮和李严有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对于杨仪给他安上“通敌叛国”的罪名,他心里是极不服气和愤恨的。他和诸葛亮,同为刘备的托孤大臣,都是为了兴复汉室,完成先帝的嘱托而努力,只不过,诸葛亮力主北伐,而他则主张南征。


剧中,李严质问诸葛亮,你有何脸面来见我?南战、北伐,本是国策之争,但是你命杨仪动用司闻曹手段,想置我李严于死地,手段也太卑鄙了吧?!
诸葛亮辩解说,杨仪动用司闻曹,他事先并不知道。但紧接着,诸葛亮话头一转,又强调说,杨仪的手段虽不妥,但“结果正确”。


好一个“结果正确”!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杨仪虽然卑鄙,但陈恭之死,真正该背锅的,似乎是诸葛丞相。
那么,我们该怪罪诸葛亮吗?说他为了完成所谓的先帝遗志,为了搬掉阻碍自己北伐的绊脚石,宁愿让无辜的手下,背着黑锅惨死。
似乎也不能。
如果说杨仪斗败李严,只是为了权力欲,那诸葛亮扳倒李严,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为确保蜀汉平安,完成刘备临死前的嘱托。你能说他错吗?


剧中,李严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是错误的。在历史上,李严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对于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
到底诸葛亮力主北伐,是正确的选择,还是自不量力,不顾民生,只为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宏愿?
剧中,诸葛亮对李严推心置腹地说,我不能确保兴汉灭曹,但北伐,最起码可以确保我蜀汉三十年平安。


我们都知道,蜀国的兴盛时期,依赖于刘备有雄心壮志,有谋略,有求贤若渴的心态,既有诸葛亮辅佐,又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能力超强的武将。可是,在关羽被东吴所害,张飞又被部将所害后,刘备一怒之下伐吴,结果兵败夷陵,并且刘备也因此病逝于白帝城。此后,蜀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相对于兵强国盛的曹魏,蜀国其实在各方面都比较弱。只不过是凭借着山势的险要,所以偏安于一隅,得以生存。
明明知道不是曹魏的对手,诸葛亮为什么还一意孤行要五次北伐呢?当时反对北伐的朝臣不在少数。


诸葛亮的内心,其实也知道蜀汉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早晚要被吞并。但是他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作为蜀汉的丞相(其实也是实际掌权人,因为刘禅无能,所有事其实都是诸葛亮说了算,但像李严这样的大臣却是站在诸葛亮对立面的),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开始时,诸葛亮还有不少胜算的话,那自从马谡丢失了街亭,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后,诸葛亮其实就知道,北伐并不能真正战胜曹魏,更不可能灭了曹魏。他发动北伐,采用的只不过是以攻为守的策略,因为诸葛亮知道,一旦停战,稳定下来,蜀汉军民习惯了安逸,就再也没有了战斗的意志和勇气,同时,与诸葛亮政见不同出身不同的其他派别大臣,便要开始搞内讧,到时势必国弱兵衰。如果这时候,曹魏或东吴来攻,那他们就只有束手就擒的份了。
所以诸葛亮立主北伐,是要稳定蜀汉,同时,也搅乱局势,让曹魏不得安稳,在博弈中求得一个动态的平衡,以确保蜀汉能拥有长一点的寿命。
作为蜀国的实际决策人,诸葛亮考虑的是整个蜀国的命运和前途,考虑的是蜀国的朝廷与万民,而不是区区几个小卒的性命。为了国家大义,为了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连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况是士兵或间谍的生命呢?


如果说,陈恭和荀诩他们,是诸葛亮这些庙堂之臣完成宏愿的一颗颗棋子,那诸葛亮自己,又何尝不是刘备的一颗棋子,命运的一颗棋子呢?
电视剧《风起陇西》,将被历史烟尘湮没的一颗颗微不足道的棋子,放大数倍,赋予其鲜活的生命与思想,为我们演绎了一段充满热血与情义的悲情故事。
心灰意冷厌倦了间谍生涯的陈恭,最后还是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拯救更多人,来助力诸葛丞相的兴汉宏志,而荀诩,他的热血还没有冷,斗志依然昂扬,仍然继续战斗在为蜀汉做间谍的路上。


虽然陈恭、荀诩这样的小人物,永远也无法像诸葛丞相他们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在被动地当一颗棋子时,他们秉承着内心的道义与情感,主动做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卑微小人物的不卑微之处,闪亮之处。
一句话总结:陈恭之死,根本之罪不在荀诩,也不在杨仪,更不在诸葛亮,而在于那个战乱的年代。天下太平,士兵止戈,才不会再有一幕幕妻离子散、兄弟相残的悲剧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