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病,辩证先行,中医里的“症”、“证”、“病” (学辩证之:总论一)

 简单医行 2023-07-03 发布于云南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中医八纲辨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没有学习过中医的人,看到“证”,以为就是“症”,看到“症”,以为就是“病”,比如“外感风寒证”,和病名“感冒”之间,到底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只有学习过中医才会明了,一个“感冒”,可以有多少种“证型”,有多少具体的“症状”。

下面我们就以感冒为例,来看看中医看待感冒的态度,有多么严谨,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中医辩证思维有多么重要!

同样是“感冒”,

有的人非常怕冷,有的人只有一点点怕冷;

有的人不出汗,有的人有微汗,有的人出汗多;

有的人流清鼻涕,有的人流黄脓鼻涕;

有的人咽喉发痒,有的人咽喉肿痛;

有的人伴随咳嗽吐白痰,有的人伴随咳嗽吐黄痰;

有的人还头身疼痛、腹痛腹泻......

或者感冒发生的季节不一样,是不是症状也不一样呢?比如冬季的感冒更偏向于怕冷、夏季的感冒更偏向于发热或腹泻、秋季的感冒更偏向于咳嗽无痰......

如果没有中医思维,就直接吃感冒药了。如果有中医思维,就会做如下分析:

那些打喷嚏流清涕的、咽喉发痒的、非常怕冷不出汗的、伴随咳嗽吐白痰的,头身俱痛的、同时观察舌质淡红苔薄白的,基本上可以辩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用药一般为麻黄汤;

那些怕冷又出汗的,基本上可以辩证为“外感风寒表虚证”,用药一般为桂枝汤;

那些流黄脓鼻涕的、咽喉肿痛的、只有一点点怕冷并且有微汗或无汗的、伴随咳嗽吐黄痰的、同时观察舌质红苔薄黄的,基本上可以辩证为“外感风热表实证”,用药一般为银翘散;

那些怕冷又伴随腹痛腹泻的、浑身酸痛的,同时观察舌苔白厚腻的,基本上可以辩证为“外感风寒夹湿证”,或者为“外感暑湿证”,用药一般为藿香正气水;

那些前两天症状和后两天症状完全不同的,比如咽喉发痒变成了咽喉肿痛、流清鼻涕变成了流黄脓鼻涕等、发热程度越来越高等,就是疾病已经发生了转变,要根据当时的症状来辩证用药......

这就是中医辩证的魅力,它可以精确定位精准打击,是在真正治疗感冒,驱走外邪。其结果绝对不是普通感冒药可以比拟的。

一个是假装治疗,麻痹自己的感觉,结果就是:或伤了正气,或留了邪气,身体一堆后遗症;

一个是鼓舞正气,驱走邪气,结果就是:我还是那个我,甚至由于正气得到了锻炼,身体比以前更优秀!这就是中医之所以可以“治本”的原理所在。

通过这个感冒案例,我们将描述为是疾病的表现形式则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的确定,都是以“症”为依据的。

另外,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比如失眠可以有心血亏虚证、痰火扰心证等多种证型,而心血亏虚证,也可以出现在心悸这个疾病中。

至于上面这个例子所涉及到的具体辩证方法,就是我们通过这个系列要学会的技能。疾病千千万万,辩证技能就像那把开启所有疾病的万能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所有的疾病就不再停留在病名,而实现了中医的透视功能。西医的透视机器再先进,它也只能看到有形的物体。中医的辩证透视,却可以看到无形的功能。而功能的恢复与强大,才是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


中医治病的境界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所以,古时读书人都略通医道,只有这样,才能和医生齐心协力做好以上三点,否则就是医生堵漏,病人凿洞,永无宁日。

中医是个多维度多视角的医学,它从来就不用单一的模式来对待疾病。西医可以一种药对应一种病,可是,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是不一样的,治疗方案也是不一样的,而且疾病一直在变化中,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治疗的方案也是不一样的。还有不同的疾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只要证型一致,也可以用同样的方药治疗。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奥妙无穷!这也是为什么西药有时候灵验有时候不灵验的根源所在。我们学习辩证,就是为了掌握应对疾病变化无穷的能力,能以不变应万变。

因此辩证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它从身体不同的角度,从生命不同的维度,产生了多姿多彩的辩证模式。到底有多少种辩证方法,我们明天继续聊!

点击蓝字,查阅其他合集: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如果喜欢本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