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上要入伏,2023年的三伏天不一般,2个好消息1个坏消息,早知晓

 三农小毛 2023-07-03 发布于北京

导读:7月11日入伏,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大特点,早知晓

俗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说的就是夏至节气以后第三个“庚日”就要入伏了。而所谓的“庚日”则是古人用干支、地支合并记载时间的方式之一,其中都是每隔十天出现一次。

现在夏至节气已经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且马上就要迎来小暑节气了,而在小暑节气后就要入伏了。根据古人传下来的入伏计算方法,今年是在7月11日这天入伏。

而有人也说了,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有三个特点,分别是2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又是咋回事呢?我们一起来早了解吧!

为什么说今年的三伏天“不一般”?三个特点

①今年的三伏天是“加长版”,一共有40天!

众所周知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就是三伏天了,而三伏天又可以分为头伏(一伏)、中伏(二伏)和末伏。其中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是头伏,而夏至节气后第四个庚日就进入中伏,而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

在《幼学琼林》中就记载了:“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这是民间“夏至三庚入头伏”说法的由来,但是因为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可是一年中又是365天(闰年366天),它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今年的某一天是庚日,到了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也是由于庚日是变化不定的,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而且庚日是每隔十天出现一次,所以头伏、末伏都是十天,但是中伏却有可能是10天,有可能是20天。因为夏至节气和立秋节气之间庚日的多少也是变化的,两个节气之间四个庚日,中伏也是10天,而五个庚日中伏就是20天了,意味着这样的夏季炎热的时间更长。

而很不巧的是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因此三伏天就是40天,这是今年三伏天的特点之一,就是伏天时间比较长,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坏消息。

②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

没错,三伏天就和立秋一样,也是分公母的。农谚说“公秋爽,母秋凶”,说的是公秋的话,立秋后不久就不热了,天气变得凉爽了。而母秋的话,立秋以后还很热,秋老虎很凶猛。

而三伏天也是分公母的,并且今年很不巧也是母伏。三伏天公母的区分,也是有讲究的。老祖宗认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即入伏当天如果是单数,那就是公伏,而是双数就是母伏。

而2023年入伏是在7月11日,农历的五月二十四,也就是庚午日,这天就是双数,因此今年是母伏。

而母伏和公伏的特点也很明显,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谚是“公伏热,母伏闷”,即如果是公伏的话,那么在三伏天期间是比较炎热的,一般是以晴天为主,并且干旱少雨。但如果是母伏的话,往往就降雨比较充足,天气是又热又潮湿,但好处是不会出现干旱,这样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农谚还说了“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就凸显了农历六月份雨水的重要性。并且在民间还有“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淋母伏头,炕头长蘑菇”等说法。

都是说明了公伏和母伏的区别,其中公伏的话容易出现干旱,而母伏则雨水充足,这样对农业是有利的,而今年就是母伏,希望夏季不要再像去年那样出现大干旱了,这又是一个好消息。

③今年出伏在处暑前。

意思就是说先出伏,以后才会迎来处暑节气。而之所以说这也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民间有一句谚语:“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处暑节气在出伏之前,那么当年就是灾荒年,而处暑节气在出伏以后,那么当年粮食就会丰收,至于遍地是黄金,这是形容粮食大丰收的夸张说法。

在2022年就是处暑出伏前,对于去年是不是灾年,估计不少人心中都有数了。而2023年出伏是在8月20日,处暑节气则是在8月23日,因此是处暑出伏后,遍地是黄金。预示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这又是一个好消息。

结束语

以上就是关于今年三伏天“不一般”的解答,概括起来就是三个特点,那就是伏天长,意味着夏季很热,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但也有两个好消息,就是雨水较多,同时预示着粮食会丰收。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