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专访|朱海博:用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多元的设计文化

 家居新范式 2023-07-03 发布于广东


THECAPITAL



©朱海博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朱海博

「设计的真相」主题活动,不仅访问了一众行业大咖,更希望通过“真相开杠局”,借由对立双方的辩论,打造一个充满不同声音的辩论场,在“开杠”的过程中碰撞出更丰富的视角与更激烈的火花,让现场绽放出更多不同的声音,挖掘出更多不能被简单定义的内容。「家居新范式」作为活动特邀专访媒体,独家采访了朱海博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朱海博先生,请他分享对AI时代设计师角色演变、走出“茧房”成为不被定义者的独特见解。

  家居新范式专访朱海博  

设计是不被定义的声音

由广州设计周与OEZER欧哲门窗联合发起的“设计的真相”主题活动,近日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思想运动”。作为中国设计行业首个真相发现记录活动,“设计的真相”邀请了多位行业大咖担任“真相观察员”,共同挖掘设计本质,探索设计目的。在这个“思想交锋”的舞台上,朱海博关于“A里A气惹了谁?”的发问尤令家居新范式印象深刻。

朱海博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朱海博,也曾经历过设计行业的混沌时期。1996年他刚从大学毕业,彼时的“室内设计”并没有相应的行业地位和明确概念,虽然父亲同为设计师,但由于行业发展前景不明,父亲更希望朱海博能选择新的发展道路。

但自小在设计行业中备受熏陶的朱海博,还是毅然选择了踏上了设计之路,并相继前往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地深造,并在后来成立了朱海博建筑事务所,寻找着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一答案。

“不被定义”正是朱海博建筑事务所的自我定义朱海博认为,事务所从不定义于某个垂直市场领域,而是以“构筑共同希望”为发展愿景,坚持追求不断被重新定义、多元多维度、制造从未有过的经验为设计解决方案,以期在每一个项目介入初期都有一种归零的心态。

回顾朱海博的设计项目,以叙事性创作手法叙述空间的主题、格局与序列,并不拘泥于精品化高端商业、办公、酒店及私宅等标的,在国际专业领域也获奖无数,如ASIA DESIGN PRIZE亚洲设计大奖、伦敦设计大奖、WA Awards 41届世界建筑社群网大奖、美国AMP建筑大师奖等、2020德国IF设计大奖等。

©朱海博建筑事务所官网图项目

朱海博表示,自己很多设计概念都源于亲身经历的故事,生活体验才是设计的本来面目,所以,最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创作动力才能真正打动受众。

或许正是因为将生活融入设计,朱海博的设计才更难被他人所定义,毕竟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生活,谁也无法定义“哈姆雷特”应该是何种面貌。

©朱海博建筑事务所官网图

家居新范式认为,这点恰好也是“真相开杠局”活动的主旨,“开杠”不是只停留在短短几分钟的辩论中,真相的探讨是一场漫长的自我觉醒,不仅适用于设计行业,也能引申到更多其它行业。“开杠”并非只为输赢对错,而是希望从业者能够在不同的声音中发现真我,坚守本心,不被时代、行业、他人来简单定义。

朱海博也表示,“开杠局”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跟台下的观众,跟我们的对立面进行交流互动,讨论的内容也不局限于设计,而是整个社会里大家一起经历的话题,相信会引起大家心中更多的波澜。

设计师变身“创意群主理人”?

在朱海博看来,除了设计内容“不被定义”之外,即便是设计师这一身份,似乎也无法被轻易下定义,就如同这一次“真相开杠局”讨论的话题:AI时代的到来,设计师会不会被取代

虽然朱海博非常绅士地表示,反方的两位“真相观察员”刚好是女士,有点不太好意思跟女生“开杠”,不过真的下场以后,他还是给出了非常多的独特观点。

朱海博表示,人类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设计师的称呼也从工师、工艺师、工匠师、工程师,一直到现在的设计师。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解放的是人的体力;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解放的是人的双手。那么AI时代要解放的,肯定是人的脑力。

朱海博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表示自己曾经参与学习了伦敦UCL summer school和英国古老建筑学院AA建筑联盟的工作流,他发现这个参数化的设计和思维方式,其实是可以替代原有的概念方案形式。

©朱海博建筑设计作品展示

这意味着即便是最为抽象的美术设计,当应用到建筑工程项目中时,也可以形成数据化的思维方式,AA建筑联盟用这样的方式做投标,10个能有9个中标。

或者在不远的将来,AI算力将能替代设计,人类可以从脑力劳动者升级为智力创造者,到了那时候我们到底是被称为设计师,还是项目群开发师、创意群主理人等,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先不论AI人工智能到底能否替代人类,家居新范式也非常认同朱海博的观点,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维度不同,假如能通过AI数据流共享认知的话,就能提升我们所处的生态圈,帮助我们走出已有的知识茧房,让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往前端细分场景前进

当然,朱海博也坦言目前确实有一些作品明显就能看出是AI设计,也知道大家对此类作品的不认可,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努力成为可以指引AI的创造力。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整合

朱海博对AI人工智能的看法,跟主流看法多少有点差异,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他刚好站在“AI会否替代设计师”这一话题的正方,但家居新范式发现,这可能也跟朱海博在不同国家的成长、学习、工作的背景有关。

朱海博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刚大学毕业就跑到了吉隆坡当地一家环境设计公司工作,身边有来自泰国、印度、欧洲等不同国家的同事,从那个时候开始,多元文化兼容的思考方式就成了工作的第一要务。

©家居新范式专访朱海博

之后他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项目和业主,都为自己打开了不同的天窗,自己也慢慢养成了在多元文化沟通中,包容不同原则和观念的习惯。

朱海博认为,当你面对多元文化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好奇心,这份好奇心也会让设计变得更有趣。

因此,当家居新范式提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设计融合这一问题时,朱海博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国内设计本质上都是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

作为中国本土设计师,从我们的教育方式开始,到设计前辈给我们带来的熏陶,当中任何事情其实都跟中国本土文化息息相关。即便现在很多设计师延伸出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设计,有的很现代,有的很西化,有的则在走本土路线,但都是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的设计思维。

正是因为设计本身就融合了不同的多元文化,那么设计在家居范畴中,它就不仅是前端一个塑造色彩,或者打造产品的这么一个狭隘的概念。

朱海博认为,我们对设计应该有一个更宽广,或者更宏观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或者一个品类,更多的是通过这一个产品和这个品类,给更多人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启发或感悟,对我们的生活状态、社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像包豪斯这个设计,它不仅仅是代表了一种风格,更多的是把全世界的设计引领到一个

©包豪斯

当代设计的层面上改变了全世界大部分人的生活品质和观念,是具有先锋性的意义的。

家居新范式发现在大家眼中,设计跟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到底是人改变了场所,还是场所改变了人,即便是在历史视角中纵横来回,也未必能找到答案,但就像“真相开杠局”所秉持的理念,提出问题往往比给出答案更加重要。

就像朱海博所言,一切的建造、营造或再造,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以“人”为本。客户的需求不会一成不变,对设计师而言,最好的应对之法就是广泛且多变的设计风格,因此每一位设计师其实永远都在“求学”。


今日福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