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者仁心——诸乐三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开幕!

 昵称61560146 2023-07-0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7月3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北京画院、安吉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艺者仁心——诸乐三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汇集了先生诗、书、画、印120件作品,分“问道缶庐八年”、“上海美专时期”、“返浙三老同道”、“晚年再次悟道”四个阶段,全面回顾诸乐三先生的艺术人生。

图片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高世名,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欧盟亚洲中心主席Piet Steel(皮特·斯蒂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王平,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副主任秦陶,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纪委书记方培新,副院长沈浩、傅巧玲、韩绪,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徐国强,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美术馆群总馆长余旭红,北京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郑智威,安吉县政府代表罗福娣,家属代表,各界嘉宾,中国美术学院相关教学单位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师生代表等出席展览开幕式。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宣布展览开幕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致辞
芳华长抱四时春
——写在诸乐三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
高世名

诸乐三先生是二十世纪举足轻重的书画大师,是我校历史上的重要先师,也是现代中国书画教育的一位重要的奠基者。他是黄宾虹、潘天寿先生的同道人,与吴之、顾坤伯、陆抑非等诸位先生一道,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传统书画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

诸乐三先生这代人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他们既经受了古今中西思想观念的激荡会通,又亲历了巨大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人文观念和审美意趣的剧烈变迁。他们秉承传统文人的气韵风骨,也确立起现代艺术家和教育家的专业理想。他们一方面承继了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艺文之道,矢志担当起民族艺术道统传承的历史责任,一方面又在新的历史境遇中积极探索新时代、新社会的视觉表达。在艺术创作和专业教学上,他们承传统、续古道,同时又出新意、开新局。诸种历史张力重重累积,蕴藉、喷薄于他们的书画、诗词和篆刻之中,于指掌方寸间别开生面,在披离点划中气象万千。

诸先生的楷书从钟繇入手,于颜柳颇有心得,后转攻汉魏六朝碑版,参以二王、倪黄。其行书潇洒遒劲、丛容放达,结体峭拔磊落、浑朴凝炼,运笔柔中带刚、力透纸背。篆书初学邓石如、吴大澂,后精研石鼓,兼收甲骨、钟鼎,熔铸为朴茂浑穆的自我面目。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又直接作用于篆刻,引甲骨、金文于汉印,寓灵动于雅正,置豪放于古拙,自汉印之平实一路中化出高华意趣,于古玺之浑古遒劲中展露疏宕意气,可谓古朴浑厚、苍苍茫茫

诸先生的绘画继承吴昌硕,又从其“金石味”中脱出,复归传统文人画之趣味,吸收青藤之豪放、白阳之灵秀、八大之奇崛、石涛之通变,广采博览。他的代表作品,皆是笔墨浑朴、凝炼泼辣,设色古艳中绽露生气,苍润中尽显高华,可谓形气兼得,既具家法又饶新趣

古人言学问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更有困而知之者。这“困而知之”,正是大时代之大困局所致。诸先生的书法篆刻颇具继往开来之格局,常有昂然抗格之意气。诸乐三先生博通经史,精擅诗词,诸多才华凝聚,成就其书画之道。他教授书法与篆刻,注重将文字学研究纳入其中,直通古文字、金石文献之学,贯通创作与学问、书法与书论。他教授中国画与诗词题跋,虽为不同课程却贯通为一,不仅援引书法篆刻之技法入画,更重文学辞章的画外修养。在他看来,读书养志是艺术创作的关键,也是艺术教育的要旨。同时,书画之道绝非止步于笔墨之中、书斋之内,学问与见识、经历与行动,才是成就艺文之事的内在支撑,也是画家能有所创造、自成一家的根源所在。

对于诸乐三先生而言,诗书画印四者是互为助益、触类旁通的,艺术家、学者与教育家这三重身份同样也是合而为一、相辅相成的。他研习书画经典、名家笔意不止于“坐而论道”。他“起而行之”,将新社会的风貌、新时代的精神带入画中,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他传道授业,不仅承担花鸟、书法篆刻、古文、画论、诗词题跋等多种课程,并在艺理与道义上融会贯通。作为教育家,诸乐三先生执教数十载,在中国画科以及书法篆刻专业的初创与重建、开拓与勃兴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63年,诸先生与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三位先生一道,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他负责起草篆刻教学大纲,教授篆书和篆刻。今年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60周年,又是诸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在此举办诸先生的纪念展,追念先生之德业贡献,更要继承其艺术、教育之理想——重建中国古典脉络中的“通人”之学,再造民族书画创作与研究的时代高峰。

最后,我引用诸先生1959年题赠吴之先生的一首诗作,与大家共同缅怀这一代大师学人的情怀与心志:

一番沈醉一番新,

醖藉东风自有神。

不畏风霜冰雨雪,

芳华长抱四时春。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致辞

陈振濂指出,恩师诸乐三先生的前辈风范在“浙美三老”中是以知识模型展现的,他认为先生的成就分三个方面:一是诗书画印齐备,与中国画分科教育之间是两种并行的理念,揭示了另一种可能性。他是将篆刻引入高等教育第一人,作为西泠印社的副社长,代表了专业发展的另外一种方向;二是作为吴昌硕艺术的传承者,笔墨工夫最好,点画最精到,接脉民国近期海派篆刻,衔接民国时期的美术专业学科教育;三是对同类艺术的巨大包容性,认为诸乐三先生在美术史上是具有标杆意义的人物。
图片

中国画学院教授张捷致辞

张捷认为,诸乐三先生是传统学科教育的先行者和师道楷模,他回顾了诸乐三先生艺术成就背后的生成本源与行为轨迹,以及以德立教、以心落墨的精神品格。他认为,身处历史大变革时期,先生以“修文偃武”的方式来融入时代,受到吴昌硕、潘天寿和黄宾虹的影响,全面继承了吴昌硕倡导的文人画笔墨精神,先以师承托传衣钵为主体,被誉为“吴昌硕艺术的传薪者”。最终,诸乐三先生将直面自然的写生方式融汇贯通其创作当中,追求笔墨语言与描绘物象的深入结合,细心体察生活,形成自己以形写神、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

图片

展览策展人卢炘致辞
卢炘阐述了策展思想以及为系列展览作出的准备工作。他认为,诸乐三先生是潘天寿的同道,是潘天寿学派的核心成员。“艺者仁心”,仁心是理解先生从艺从教的钥匙;诸乐三先生作为吴昌硕文化艺术的嫡传,扩大了花鸟画的题材,同时增加了技法;诸先生是名副其实的篆刻学学科的带头人,他将诗书画印融汇在一起用于教学,桃李满天下。

图片诸乐三先生家属诸旻致辞

诸旻作为家属代表致辞,感谢四大主办方鼎力合作,为系统全面地研究诸乐三先生的艺术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出版的众多画册文集,使展览有完美的呈现。展览研究工作源自历代先贤前辈的星火相传,源自无数后学者的坚守和发展。他代表家属捐赠画稿和教学手稿,希望这些作品能为学校的教学发挥一定的作用。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副院长沈浩为诸乐三奖学金获得者林伯强、刘一辰、王恩浩、朱雨楠颁发奖学金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诸涵先生夫人宋梅侣女士颁发收藏证书

图片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韩璐主持展览开幕式

展览现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展览介绍

诸乐三先生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浙江安吉人。自幼酷爱传统艺术,师从吴昌硕。历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诸乐三先生学医出身,从“医者仁心”到“艺者仁心”,他始终饱含慈善悲悯之心,这也是他为人、从艺、从教的精神内核。

诸乐三先生18岁跟随吴昌硕先生学艺,年轻时就得恩师“乐三得我神韵”的赞赏,他在诗、书、画、印四个领域继承了吴昌硕的综合成就,并用其一生将吴派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诸乐三先生诗书画印融会贯通, 并用于教学。他从事艺术教育超过一甲子,有近一半的时间奉献给了位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先生曾与潘天寿、吴茀之等先生奋力协作,他们对中国画教学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人物、山水、花鸟分科教学。乐三先生对院校篆刻学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参与起草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书法篆刻专业的教学大纲,让传统师徒相授成为现代课堂实践;并在书法教学中建立博雅兼通的学术体系,培养出具备会通与思辨能力的学子。更以年近八十岁的高龄,首开书法篆刻研究生教育,为中国教育史开辟新的篇章。

作为高教篆刻学的领军者,诸乐三出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培养了众多篆刻界的翘楚,西泠印社的中坚力量刘江、陈振濂、朱关田、金鉴才、王冬龄、祝遂之、李文采、童衍方等名家,均受过他的熏陶和教育。

为了纪念诸乐三先生诞辰120周年,本次展览共汇集了先生诗、书、画、印120件作品。有诸乐三先生朴茂浑穆、厚重含蓄且四体皆精的书法作品,有点化生发的诗词作品,有笔笔精到、意蕴横生的绘画作品,也有先生印外求印的篆刻作品。展览中还有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三老”合作的大画,各人尽量收敛自己的风格,做到互相配合,求得整幅的协调,最后题跋落款则由诸乐三先生完成。

此前,“艺者仁心——诸乐三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系列活动已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安吉诸乐三艺术馆(安吉县博物馆)相继举办,此为系列展览第三站。同期还将举行“艺者仁心——诸乐三学术研讨会”和系列讲座。

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8月5日。

图片

诸乐三先生为浙江美院成立五十周年所作诗

图片

《希斋吟草》《希斋题画杂录》五本

图片

《希斋吟草》内页

图片

《篆书集甲骨字短歌》 108×33cm 1962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篆书集殷墟甲骨文字》 110×35cm 1962年

诸乐三艺术馆藏

图片

《隶书录毛主席蝶恋花词》 92×35cm 1963年

西泠印社藏

图片
图片

《篆书好花归鸟五言联》 98×27cm×2 1978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行书毛泽东北戴河词》 139×69cm 无纪年

私人收藏

图片
《蜀葵》 129×33cm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

《紫雪蒙茸》 122×44cm 1956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白鸡红柿》 135.5×50.5cm 1958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湖堤群燕图》 1958年 西泠印社藏

图片

《玉米蓼花》 136×33cm 1958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蜂蝶团花》 98×41cm 1959年
诸乐三艺术馆藏

图片

《秋芳颂寿》205×90cm 1960年
中国美术馆藏

图片

《秋厨佳味》 74×40cm 1961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紫藤》 98×50cm 1962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竹报平安》 88×34cm 1971年
诸乐三艺术馆藏

图片
《棉丛图》 138×63cm 1973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诸乐三印屏(陈振濂、朱关田、王冬龄、祝遂之、邱振中、童衍方题)
196×38.5cm×6 私人收藏

图片

“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2.2cm×2.2cm 1951年

中国美术学院藏

图片

“晚明楼” 2.4cm×2.4cm 1965年

诸乐三艺术馆藏

图片

“浙江美院” 2.2cm×1.6cm 1972年

诸乐三艺术馆藏

图片

“攻关” 5.0cm×2.5cm 1978年

诸乐三艺术馆藏



 摄 影 傅江杰 蔡哲承

 编 辑 贾毓秀 张   莹 陈奕可

 责 编 刘   杨

 审 核 徐   元  卢  炘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