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弄懂中药归经,治病才能四两拨千斤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3-07-04 发布于福建

俗话说:'同气相求、臭味相投',食物和药物因性质的不同,对不同的脏腑、经脉会产生特定的影响和作用。中药归经理论就是研究食物和药物的靶器官,也就是药物对特定脏腑或经脉的影响和作用。

点击加载图片

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温热走表,寒凉入里。质指药物的质地,矿物药、介壳类药物,质地坚硬,主沉降下行。质地轻清的蝉蜕等多能解表散风。

点击加载图片

动物类药物,属于血肉有情之品,大多能入心包和心,比如阿胶、鹿角胶、鸡子黄、紫河车,能补益心气心血。

点击加载图片

植物药中长在地下的根茎类药物,性多沉降入脏。人参性温入脾,生地入肾,山药入肺,当归入肝,瓜蒌根入心。花叶类药物大多轻清上浮,入上焦走表,比如菊花、薄荷、麻黄、荷花等。

影响药物归经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味。

点击加载图片

一般情况下,腥味入心,如鱼虾鳖蟹;芳香醒脾、如砂仁、白豆蔻;膻味入肝,如羊、牛、马;腐臭味入肺,如臭豆腐、黄酱;臊味入肾,如童便、猪腰子。甘淡的入脾、肾、肝;辛辣的药物主入肝、脾、肺;咸鲜的入心、肺、肾;焦苦的入心、肾、脾。酸涩的入肺、肝、心;

点击加载图片

很多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加强或削弱了本身的性味,也就加强或改变了归经。经过酒洗、酒炒的药物,增强了入肝辛散酸收的效果;经过盐渍或盐炒的药物,加强或增加了入心肾的功效;醋炙以后的药物辛散的效果变得温和;经过蜜炙的药物更能入脾补气、入肾利水;炒焦的药物,大多改变了原来的性味,变成了入心止血、消化积滞的药。

点击加载图片

有道是:用药如用兵。掌握了中药的归经,就如同导弹有了精确的制导,使用得当就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喜欢我的内容的朋友,欢迎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更多好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