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莞各镇街的名字是怎么来的1?

 杨上当 2023-07-04 发布于广东

“你住边到噶?”

“我起莞城喔!”

“咁你知唔知莞城个名点来噶?”

我:…(问号.jpg)

各位东莞街坊

能说出自己所在镇街的

名字由来吗?

✏️✏️✏️

东莞记忆



莞 城

莞城自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城以来已有1200多年历史,古称“到涌”。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始称“东莞城”,意为“东莞之城”。新中国成立前称“莞城镇”,2002年改为“莞城街道”


东 城

东城原名为“附城”,是“莞城的附城”的意思。2003年3月更名“东城”,即“位于莞城之东”的意思。

南 城

南城原名为“篁村”。相传篁村建立于宋代,古称邵村。后因这一带溪流两岸有非常多竹子,于是用泛指竹子的“篁”字来取名,称“篁溪”,后改为“篁村”。2001年10月改名为“南城”,即“位于莞城之南”的意思。

万 江

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立村,初名“疍家租”。当时这里聚集了很多疍家人,他们在水上生活,船停在陆地的岸边,如同租用别人的地方居住,地名由此而来。

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年),岸上的居民超过1万家,于是改名“万家洲”。清嘉庆二年(1797年),鉴于基本上形成了“租住”的疍家人与岸上居民共同居住的居民,地名改为“万家租”

根据河涌密布这一地理特点,后来又被命名为“万江租”,简称“万江”,直到今天。

麻 涌

据《麻涌风俗志》记载,麻涌立村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初名“古梅乡”。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当时在这里居住的先人爱梅,于村前河畔种植梅树,并以梅花作为“乡花”而得名;二是因麻涌先人原居韶关南雄珠玑巷,故地附近有梅岭,岭上有梅关古道,先人为了怀念故土,遂将新家园命名为“古梅乡”。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 古梅乡改名“麻涌乡”。民间和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在本地方言中,“涌”指河道,因本地河道纵横交错、密密麻麻而得名;二是历史上本地人有种植麻的习惯,以先人多从事麻业而得名;三是“麻”为古代越人语言,是古代越人地名的遗留。这三种说法,你更同意哪一项?

中 堂

北宋时,中堂叫“舂堂”。“舂”是舂米的意思,就是把打下来的谷子去壳。舂堂是唐、宋时期南方舂米的重要劳作场所,所以此地取名为“舂堂村”。后因舂堂村地处附近乡村的交通汇合点,各村村民常来此买卖交易,很快就发展成一个中心墟市。

在当地方言中,“舂”与“中”同音,常把“舂堂”写作“中堂”,久而久之,地名舂堂也就成了中堂。史料记载,明代的官方行文已开始使用“中堂”一称。


望 牛 墩

望牛墩立村于宋代,当时人烟稀少,一直到明末清初,由东江支流向下冲积形成土洲,定居的人才逐渐增多。

当时有一个村因为靠近白市洋而叫做白市村。白市洋的岸边有很宽阔的滩涂,滩涂上生长着茂盛的牧草,是一个天然牧场,白市村的村民都喜欢将牛赶到滩涂上放牧。

岸边有一个凸起的土墩,土墩上种有树木,可供人乘凉休息,所以放牛的人都喜欢站在土墩上,边纳凉边望着牛群,久而久之,这个土墩被称为“望牛墩”。后来,到这个地方放牛的人越来越多,逐渐组成了许多个小村,白市村也成为了望牛墩的一个小村。

洪 梅

洪梅建镇于1981年,取了当时镇内最大的两条村——洪屋涡村梅沙村的首字来命名。

道 滘

据《道滘叶氏族谱》记载,道滘立村于元代至正二年。当时一群靠水谋生的先民从增江一带随水漂流到此,看上了这片土地肥沃、水产丰盛的乐土,于是结庐定居、繁衍生息。随后他们把这个水网纵横的地方命名为“到滘”,意指“到了河道相通的地方”。立村500多年后,这里成为东莞水乡最大的村落,人才辈出。

清道光十七年,一批乡贤认为“到滘”这个名字有点土气,于是引经据典,取了另一个含义深刻而雅致的名宇——“济川”,出自商代的一个典故,以渡河为比喻借指贤德之人为国家担负重任。

1954年,东莞县乡镇区域调整,“济川乡”改称为“道滘镇”,原来的“到”字改成了道德的“道”。老子的《道德经》里讲,“道”是万物之奥,当地人觉得“道滘”比“到滘”更有内涵。

高 埗

明末时这里原为一片沙滩,因渔民常在此晒罟(读gǔ,意为网),所以称为“罟埗”。清末,村中秀才鲁秀认为“罟”字不雅,遂改名“高埗”


石 碣

据《石碣镇志》记载,唐代之前,石碣还是一片浅海区,后来由于东江泥沙不断淤积而逐渐成为陆地。唐朝末年,石碣的水南村开始有人居住。

明代,当地居民为防止水患,加固东江堤围,在堤围的缺口处垒放碣石防洪。碣石,就是柱状石头的意思。后在河边形成“石碣圩”(圩,指集市),镇因圩得名,称为“石碣镇”


石 龙

这里原是河滩,有许多石头隆起,乡民依石筑堤防洪,取名“石隆”(指用石头做的大坝),后发展成“石隆圩”,或写作“石龙圩”。镇因圩得名,称为“石龙镇”


石 排

石排原名“石岗”,又名“云岗”。据《石排镇志》记载,石排村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清朝初期形成了石排圩因“地表石脉成排”故名“石排”所谓的“石脉成排”之地,常指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由于古代采石遗留的山石成排林立,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景。


茶 山

据《茶山乡志》记载,南朝梁武帝时(502—519年),有僧人在此地建雁塔寺,后当地居民在寺庙附近沿山种茶,“茶山”之名因此而起。到了近现代,茶园早已不复存在,所以又有“来到茶山不见茶”的说法,但茶山的传统民俗节日“茶园游会”一直保存至今。


企 石

据企石地名办撰写的《地名资料补查更新汇编》记载,传说前人站在狮岭选址定居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高、陡、峭且企(指翘起脚跟站立),直立于石马河边。人们取地势的“企”与石马河的“石”字,将居住地定名为“企石”


桥 头

相传在明朝,现桥头境内李屋村有一个小集市,是四乡八邻村民的集散之地。古时的李屋邓屋合称为“土桥”,因集市在土桥东头,故称“桥头”


东 坑

东坑,宋末立村,村民是从南雄珠矶巷沙井头井坑村迁来的,因村建在一条水坑的东边而得名“东坑”。  

图片

篇幅原因
其余镇街名字的由来
将在后续推出…

快留言说说想先看
哪个镇?图片

来源 | 东莞纪实、冷皓读历史

由东莞电台综合整理

审核 | 付俊

编辑 | 若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