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气净化应符合相关制度的要求。 2.环境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并定期监测。产床应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直接接触母婴的用品(瑜伽球等)均应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隔档定期清洁消毒,遇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3.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并应定期进行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与反馈。4.工作人员刷手服应集中清洗消毒,一人一天一换,遇污染时及时更换。5.产房专用鞋应能遮盖足面,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清洁或消毒,遇污染及时更换。a) 阴道检查应洗手或执行卫生手消毒,戴无菌手套;摘手套后进行手卫生。 b) 人工破膜及宫腔填塞、接产、手取胎盘、产后刮宫等宫腔操作前应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摘手套后进行手卫生。 c) 宜使用防渗透无菌手术衣,手术衣非防渗透的宜在外科手消毒前穿防渗透围裙。 d) 无菌手术衣和防渗透围裙应一人一用一换。 7.对疑似或确诊传染性疾病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的孕产妇,应根据其传播途径,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隔离待产和隔离分娩,要求如下:a)隔离标识应明显清晰。 b) 用于隔离待产的房间,应配置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清洁手套、无菌手套、隔离衣等。 c) 用于隔离分娩的房间,应配置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一次性防水围裙、护目镜/防护面屏、防水鞋套、防护服等。 d) 用于隔离房间内的设备设施应专用。 e) 孕产妇离开房间后,应对房间进行终末消毒。 8.新生儿在产房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 评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针对高风险因素(如体重极低或超低、胎龄小于 37 周等) 制订相应措施。 b) 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清洁,污染后及时更换。 c) 断脐用器械应专用。 d) 接触新生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或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或一人一用一清洁消毒与灭菌。用于新生儿的吸耳球、吸痰管、气管插管导管等应一次性使用。婴儿辐射保暖台、吸引器、吸引瓶及吸引管等可重复使用的设备,每次使用后均应清洁后消毒或灭菌。 e)脐静脉插管等血管导管相关操作应符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 版)》的要求。 f)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产妇,母乳喂养前应严格进行手卫生和相应的隔离措施。产房工作人员应告知新生儿接收单位。 g) 可疑宫内感染时,应进行病原学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