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昌印象●铺前老街

 金江居士 2023-07-04 发布于上海

铺前马鲛鱼远近闻名,铺前糟粕醋是美食届的后起之秀,而说起铺前我还是爱它的老街。

铺前镇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最北部,亦是海南岛最北部。虽然铺前和海口距离不远,但是由于隔着海湾,之前从海口去铺前要从海文高速先到文昌,然后从南边开到北边,相对还是不便;或是从海口坐小船到铺前,相对也是不便了。直到最新海文大桥建好后,从海口开车到铺前大约半小时的时间了。

笔者对以上三种从海口去铺前的方式都有所经历,回忆起来便是各种味道。首次去铺前是和走读海南的小伙伴坐车去的,当时现在文城过了夜再前往铺前;接下来是骑车去的,在北港村坐轮渡去铺前,感觉最特别;然后是从海文大桥开车去铺前的了,感觉就像在海口市内一样。

写这篇文章时,笔者特地查了相关材料。铺前曾经是海南最早最大的移民登陆点之一,因为地处海南岛的东部且又在海南岛的最北端,从唐宋至明清,舟楫来往便利且繁忙,粤东及闽浙移民大多从这里登陆然后再分散到全岛各地。据明代的《正德琼台志》记载:“铺前港在县西一百五十里迈犊都。源自琼山县官隆、苻离二都,与三江水合流,会潮成港,为海商舟航集处。”可知铺前在明代就是商船云集的繁华商埠,是海南货物与人员出洋的主要港口,明朝曾在此设立水军要塞和巡检司。到清代和民国时期,每年从铺前出港闯南洋的海南人高达10万人,一直以来流传着“东走西走,还是铺前、海口”的说法。大量的人员与货物进出铺前港,也成就了铺前经济的空前繁荣,特别是当年闯南洋的文昌人经过异国艰辛创业成功后,纷纷回乡建房立业,而今天保护尚完好的骑楼就是华侨们所建的老宅。铺前老街,又称胜利街。始建于公元1895年,1903年重新规划,形成东西和南北走向的“十”字走向街,南北长180余米,东西长354米,街宽7米,是海南保存最完整、南洋建筑风格显著的百年老街。据民国《海南岛志》记载:“铺前市在县北,位港之滨,与港北村相对。街道有二,商店182间,居民219户。每年输入木料、咸鱼、布匹,约值30余万元;铺前港在文昌之西北隅,与琼山交界处,安仁溪由此入海。港门向西,宽约五六里。文昌之铺前市在其东岸,琼山之港北村在其西岸。东岸水较深,西岸水较浅。深处约二三十尺,浅处约五六尺。二三千担之帆船可驶人,然货物起落仍须驳载。昔时航业颇盛,近则渐趋于清澜,现仅有二三艘约1000余担之帆船往来于暹罗、安南、江门、澳门及陵水各处。并有电船航行海口,约2小时可达”。在民国时期,随着清澜港的开发建设,铺前港慢慢衰落,现在随着省内各大港口的建设和陆路的便捷,铺前关于海洋的影响大概只剩下捕鱼了。

初次见到铺前老街是三年前。由于笔者长期混迹于海口骑楼老街,初见铺前老街倒是显得很平静。铺前老街现有胜利和渔港南街两条交叉的十字街,胜利街长约400米,呈S型,笔者来来回回走了几遍。相比于海口骑楼老街,铺前的骑楼显得更加沧桑和真实,很多铺面还在使用,骑楼里面的理发店、杂货店、餐饮店仿佛将时光凝固住了。铺前老街两旁有南洋骑楼风格的铺店有133间,楼顶注重装饰,阳台、花栏各具特色,各建筑立面、柱体、墙面图案、女儿墙无一雷同,中西合壁的立面装饰、匠心独运的细微处理手法以及它们组合形成独特南洋建筑风格。带孔洞的女儿墙,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柱柱相连,在百年中为这座小镇遮挡了风风雨雨。

再次见到铺前老街是两年前。那时笔者和队友们进行一次骑行活动,从海口骑到铺前,再从铺前骑行经过罗豆等地返回海口。那时候海文大桥建设接近后期,合龙在望,我们骑行到江东新区后,沿着铺前大桥旁边的铁桥推车到北港村,然后从北港村乘坐轮渡到达铺前码头,上去后就到了铺前老街,由于接近中午,大家短暂停留后便往前面骑行了。

然后在去年去了2次铺前老街,都是从海文大桥过去的。那时候海文大桥已经开通一段时间了,记得海文大桥刚通车时,好多海口人开车过去铺前,使得毫无防备的铺前老街瞬间成为“停车场”,交通拥堵不堪,游客们在铺前寻觅糟粕醋品尝拍照发朋友圈,亦使得铺前老街的糟粕醋“一碗难求”,店前排起长队,价格亦是水涨船高。笔者和伙伴们等那阵人们的猎奇行动过去后再去铺前老街。那时候铺前又恢复到了平日的节奏,道路不再拥堵,糟粕醋也是随便可以品尝。

笔者走到码头一看,大桥很壮观,回去的时候碰到日落时分,亦见到了铺前老街在落日渲染下的壮美场景。

有人说铺前见证了人们下南洋的历史;有人说铺前见证了外地人移民进入海南的历史;有人说铺前见证了汉朝将海南岛纳入国家版图的征服史……而在我眼中,铺前是一座美丽的小镇,安静的,优雅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