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燕遗址

 司敬雪书院 2023-07-04 发布于河北

遗址南临乌马河。东西长约830米,南北长约430米,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发现于1956年。1980年到1981年组织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发掘,发掘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可达5米之多。遗存丰富,有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窑、墓葬等。

概述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东缘,其东南部为太行山地,西北部为平川,境内缘峪河、乌马河均源于太行山地,西流人汾河。白燕村坐落在太行西麓的山前缓坡地带,西南距太谷县城约15公里,北距嵘峪河3.75公里,南临乌马河,西南与阳邑隔河相望,两村相距约4公里。遗址主要分布在白燕村西北的河滨阶地上,现存范围东西长约830、南北宽约430米,面积在35万平方米以上。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队伍

该遗址是1956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普查时发现的。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所、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成的晋中考古队,在太谷县文管所协助下,于1980年春夏对此进行了复查、钻探和试掘,并于1980年夏秋季、1981年春季和夏秋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总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掘工作结合田野考古教学进行,在此实习的有国家文物局和吉林大学举办的田野考古进修班、提高班学员以及吉林大学考古专业77级、78级、79级本科生近百名,山西大学考古专业78级本科生6名,国家文物局出国文展办公室的同志2名。太谷县文管所以2名同志也参加了发掘。[1]

考古学家认为,白燕新石器遗址的遗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期,而这三期是一种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也是文化发展的新陈代谢,既有原来的气息,在形态上有变化,同时也有一些原来的因素被淘汰,新的因素的产生。白燕遗址夏商时期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内在联系的,是一脉相承的一个文化系统发展的八个阶段。白燕遗址的夏商文化和晋南、豫北冀南关系比较密切,受到了这两个地区文化交流的影响。在白燕遗址还出土了一只陶靴,它们的形状也和柳林发现的相同,从而间接地说明了白燕遗址的民族族属与吕梁地区民族族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白燕遗址的发掘说明晋中地区是一个相当稳定的独立的考古文化区,这个地区与周围地区在文化面貌和特征方面,既有联系育有区别,但是它们历史的发展是相连贯的。[2]

折叠编辑本段发掘成果

1980年,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内的寨圪瘩、岗子两个地点进行了发掘。两的地点共发现房屋9座、墓葬11座,陶窑3座,灰坑390座。出土的陶器能复原的达800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它一些装饰品等100余件。遗址的堆积较厚,一般深1.5米至4米,说明了人类在这里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两个地点的遗存堆积情况不一样,寨圪瘩是夏商时期的文化堆积压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堆积。也就是说,白燕遗址的内涵十分丰富,跨越时代较长,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在延续到阶段社会产生以后的夏商文化。

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甑、钵、壶、鼎、釜灶、瓮、尊等。夏商时代有鬲、瓮、簋、鼎、敛口三足瓮等;周代的鬲、瓮。另外还有大量的石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铜、金质器物。延续时间较长,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西周晚期。是一处系统了解晋中地区从仰韶时代晚期到龙山时代早期比较完整、连贯的文化遗产序列遗址。[3]

折叠编辑本段论文杂志

白燕遗址发掘简报见198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文物》第三期。(《文物》1989年第03期 作者:许伟;杨建华)[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