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翁同龢为何总是为难李鸿章?除了政见不同,主要是有笔账没算清楚

 丰少少爷 2023-07-04 发布于广东

晚清时期有一句联语叫“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说的是光绪朝两位朝廷重臣李鸿章、翁同龢。如果看过《走向共和》的读者大致都清楚,他们是一对政敌。

文章图片1

李鸿章为人圆滑,很会当官,不管是在内廷还是外朝,他的人缘很好,几乎没有人与他作对。偏偏翁同龢不买李鸿章的账,处处刁难李鸿章,他们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不可调和,主要是源于一起历史旧账。

咸丰十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道奏折,弹劾翁同龢的哥哥、时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而这道奏折就是李鸿章亲自操刀的,两宫太后看见折子以后下旨论死。

常熟翁家乃是名门望族,翁氏兄弟的父亲翁心存是咸丰朝的大学士,算是曾国藩的老前辈,关键是曾、李二人还直接或间得到过翁心存的帮助。所以当翁同书被弹劾后,翁家就把这仇给记下了。

翁同书其实是个好官

翁同书,道光二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贵州学政等职。咸丰八年,翁同书奉旨出任安徽巡抚,帮办军务。

文章图片2

太平天国时期,安徽是重灾区,太平军几进几出,百姓流离失所。翁同书到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努力恢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当地社会经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不过,身处乱世,作为封疆大吏必须具备杀伐决断的魄力,很遗憾翁同书作为一个读书人,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他对太平军始终持招抚的态度,能用嘴解决的事情绝对不动手。

这与湘军集团残酷的镇压手法格格不入,所以当时的湘军官僚们看不上这个文弱的书生,说他是“儒而不武”。但是在百姓眼中,翁同书仁慈、宽厚、爱民,是一个难得的好官。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翁同书与曾国藩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算不上是湘军集团的成员。好在翁同书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曾国藩还不是两江总督,所以这一时期,翁同书屁股底下的那把官椅还算安稳。

文章图片3

寿州事件中翁同书被掐牵连

咸丰十年十二月,皖北地方团练首领苗沛霖因部属被杀,率部围攻寿州,制造了轰动朝野内外的“寿州事件”,翁同书也因此牵连入狱,最后被流放。

苗沛霖是安徽凤台人,咸丰二年时,为了围剿太平军,朝廷谕令各地开办团练,协助清军镇压农民起义。苗沛霖积极响应,在地方上拉起了一支武装,并多次率部击退捻军。

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苗沛霖引起了当时安徽军政大员胜保、袁甲三的注意,在他们的扶持下,苗沛霖逐渐控制了皖、豫两省十多个州县。

有了实力,野心便会不断膨胀,苗沛霖个人的政治野心开始暴露,他在自己的实力范围内强征强收,随意驱逐朝廷官员。这就引起了安徽军务钦差大臣袁甲三的极度不满。

咸丰十年十月,苗沛霖见朝廷内外交困,企图趁机将清朝势力从淮河流域驱逐出去,控制寿州团练,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他多次让寿州团练听其调度,但由于寿州绅士孙家泰和寿州练总蒙时中等人的反对,苗沛霖的阴谋才未能得逞。因此,苗沛霖对此二人恨之入骨。

文章图片4

同年十二月九日,苗沛霖率众至寿州,威胁城中百姓交出孙家泰等人。在被拒绝之后,当天晚上,苗沛霖派人潜入寿州城,但被孙、蒙及时发现,下令全部处死。

苗沛霖大怒,发誓要夺取寿州城。安徽巡抚翁同书很快得知了这一消息,他立即赶往寿州处理善后事宜。

从国法的角度而言,苗沛霖作为地方团练,竟然敢率军攻打寿州城池,此等举动与谋反无异,翁同书对此也十分不满,主张剿灭苗沛霖以绝后患。

可是在军政方面,翁同书说了不算,他的顶头上司袁甲三却主张对苗沛霖进行招抚。此时的两江总督是曾国藩,袁甲三与湘军集团走得近,翁同书拿自然不是他的对手。

翁同书得不到袁甲三的支持,加上身体有病,便上疏咸丰帝辞去安徽巡抚一职。与此同时,袁甲三背着翁同书,奏请朝廷调湘军将领李续宜接任安徽巡抚。

此时清廷正忙于内部权力斗争和二次鸦片战争的善后事宜,根本无暇顾及皖北,便依袁甲三所请,任命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下令免去翁同书安徽巡抚一职,来京另候简用。

文章图片5

咸丰十一年二月,苗沛霖围攻寿州,翁由于一时无法出城,只能待局面好转之后才启程回京。但是袁甲三一心偏袒苗沛霖,他下令秘密处死孙家泰、蒙时中等人。

但是事实证明,袁甲三的抚苗政策彻底破产,孙、蒙等人死后,苗沛霖仍对寿州久围不撤,此等公然反抗朝廷的行为激起了满朝大臣的不满,很多人建议剿灭苗沛霖。

寿州之围持续了八个多月,最终城破。苗沛霖入城后大开杀戒,凡是与他有仇怨的孙氏、蒙氏等家族全遭屠戮。或许苗沛霖心中还所顾虑,他对衙署、粮仓等重地均未毁损,还在翁同书面前婉言谢罪。

翁同书的性格也是有缺陷的,在苗沛霖的伪装和狡辩之下,他产生了幻想,上奏朝廷未苗沛霖辩解,说他并不是真的要反清。也正是因为这道奏疏,翁同书遭到了朝野内外的极度不满,也为曾国藩弹劾他留下了把柄。

文章图片6

同治元年二月,翁同书回到北京,他所带的行李只有一床旧棉被,几包破书而已。不管功过如何,仅凭这一点,就可看出翁同书为官之清廉。

就在翁同书到京的同时,曾国藩的弹劾奏折也递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奏折中,曾国藩言词凌厉、苛刻,不仅要追究翁同书失受之责,还讥评翁同书的人品,要求对其严惩。

曾国藩此时正当红,两宫下旨判处翁同书死刑,但从同治元年到同治三年一月,翁同书被关押在狱中近两年。同治三年二月,刑部将翁同书改为流放,发配新疆。

六月,翁同书途径山西时,又被改赴甘肃军中效力,实际上这是两宫对他的又一次赦免。然而,翁同书多病,军中的艰苦生活使他很快倒下。同治四年十二月,翁同书病死军中。临终之前翁同书坦言:“我不想追求死后之荣耀,只要求洗去身上不白之冤。”

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寿州事件的真相大白天下,弹劾他的曾国藩也不得不承认,翁同书在这一事件中并没有责任。

文章图片7

历史最终还是还给了翁同书一个公正和清白。朝廷很快为翁同书平反昭雪,之前所有的处分全部取消,并追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赐谥“文勤”。

事情是过去了,翁家对曾国藩倒也没说什么,然而却把这笔账算在了李鸿章的头上,翁同龢后来与李鸿章屡屡作对,除了政见不同之外,也是记着李鸿章当年为曾国藩起草的那道弹劾奏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