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企业人须知的64个社会心理学观点

 汉无为 2023-07-04 发布于湖北

1.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观察时,总是带着信念与价值观的有色眼镜。

2.科学并非是全然客观的。科学家按照自己的心理分类来解释自然。

3.后见之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容易。事后看来十分清晰明了的事情,事前噪音干扰信号太多,并没有那么清晰可辨。

4.智者造箴言,愚者重复之。

5.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说了什么,还在于你是怎么说的。凳子注曰:同样的内容,由谁说、在什么情境下说可能更重要

6.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同样,也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

7.同理心指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关心别人的困扰和问题。其实就是换位思考。

8.如果你想象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成功,那么,你在任务中的表现,会胜过那些想象自己是失败者的人。多想象一些积极的可能性,会让你更有可能制定和实施一个成功的策略。

9.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能力加坚持就能产生成就。

10.过多的选择可能会导致人们无所适从,还可能会带来信息超载,也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

11.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无解等外部因素。

12.当人们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奖励,例如更多的加薪时,他们会认为奖励很公平。

13.我们更乐意承认自己那些很久以前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我”具有的。但描述现在的自己时,肯定的描述是否定的描述的3倍之多。

14.群体的每个成员对自己为共同工作所作贡献的评价之和,总是超过100%。

15.大学里,90%以上的教职员工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同事更杰出。

16.虚伪的谦逊其实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

17.每一代的父母都在为下一代的价值观哀叹,部分原因是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年轻时的价值观,与自己现在的价值观很接近。

18.能力不足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对能力的认识也是需要能力的。别人眼中的我们,比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要更加接近客观现实。

19.当道德与贪婪同处在竞技场中时,通常是贪婪大获全胜。

20.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内在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

21.当态度是由于某种经验而建立的,而不只是道听途说,它们就更能引发行为。

22.思维能影响行为,行为也能影响态度。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23.为他人提供帮助,会增强对他人的好感。凳子注曰:经常请人帮点力所能及的小忙,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24.我们所说、所写会强烈地影响我们随后所持的态度。凳子注曰:征文、演讲、写思想报告、宣誓、升国旗、敬礼、唱国歌等仪式,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信念,不是形式主义

25.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

26.温和的告诫孩子,而不是严厉的威胁,可能更能让他内化出你的要求。因为,温和的告诫,不能为他们的顺从提供充足的理由。如果我们觉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我们的态度就会依从行为。

27.没有反应就没有接受,没有相关的表达就不会产生印象——这是教师应该牢记的最伟大的格言。凳子注曰:培训讲课一定要与学员互动,让他们重复或回应

28.我们对现实的看法,未必就仅仅是自己的观点。个体易受暗示性,例如肥皂剧会加入背景笑声,打哈欠也会互相感染。

29.模仿他人的姿势和语言,这能促使别人喜欢我们。黑猩猩都更可能模仿群体中地位较高的成员的行为。凳子注曰:我以前有个同事,就特别明显的模仿领导的手势、语气和用词,我当时还有点笑话他,现在看来,他比我高太多了

30.行为和态度会相互强化,小恶会助长态度,进而导致大恶。

31.个体一旦在公众面前做出承诺,就会坚持到底。

32.说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传递信息的目的及信息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判断。用意险恶的说服可称为“蛊惑人心”,而导人向善的说服则可成为“教育启发”。与蛊惑相比,教育以事实为基础,并且较少使用强制性手段。通俗一点说,如果我们相信说服的内容则称为教育,而不相信则称为蛊惑。无论是教育还是蛊惑,说服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

33.如何才能成为权威的“专家”?方法之一是说服之前就赞同对方的观点,这样会让你看上去很睿智。还可以介绍突出自己在该领域里见多识广的专家身份。另外,说服别人时,显得信心十足也能增加可信度。有魅力、精力充沛、自信的人往往更有说服力。

34.如果接收方认为传达方并没有努力说服自己的企图,这时,传达方的信赖度也会很高。同样,我们会认为那些站在自身利益对立面的说话者是真诚的。语速较快时,专业性和信赖性都会增加。通常来说,人们对来自自己所属群体的信息回应更好。

35.有良好教育背景或者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说服。

36.查斯特菲尔德伯爵忠告:劝服别人时,请专注于他们的感受、内心以及人性的弱点,但千万不要诉诸理智。斯宾塞说:对意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情感而不是智慧。

37.说服对象如果心情愉快,信息的说服力更强。那些喜欢在轻音乐背景下的豪华午餐上洽谈商务的人对此肯定深有体会。

38.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恐惧程度越高,感觉越脆弱,说服效果越好。

39.只有既让人们害怕威胁事件的严重性和可能性,又让他们意识到解决之道并感到有能力实施,恐惧信息才能更有说服力。

40.任何能增加流利度的因素(熟悉性和押韵),都能增加可信度。凳子注曰: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1.源于自身经历的态度通常更持久,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基于经历的态度更加自信、稳定,更不容易改变。

42.影响我们的主要因素并非传媒,而是我们和他人的人际接触。

43.在任何大型群体中,市场营销人员和政客,力求说服的正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意见领袖和潮流引导者。

44.说服力强弱的媒体排名似乎是:现场(面对面接触)、影像、录音和书面文字。然而,书面信息的理解和回忆效果最好,理解是说服的基础步骤之一。

45.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16~24岁)是世界观定型的重要时期,部分原因在于此阶段的经历能给人留下深刻和持久的印象。

46.激发思考可以使有说服力的信息更具说服力,并且使无说服力的信息更令人怀疑。

47.中产阶级的白人青年更容易被说服,因为他们容易轻信他人。他们缺少草根青年的那种“街头智慧”,以及上等阶层青年的戒备。

48.武术教练给学员传授防守和躲闪技巧所用的时间,与传授正面进攻的时间同样多。

49.历史是由能撼动多数人的少数派创造的。

50.在群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在群体条件下,人们就会受到搭便车的诱惑。除非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或引人入胜的特点,或者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

51.Facebook要求用户使用真实姓名,限制了恃强凌弱、充满仇恨或煽动性的言论。

52.群体决策往往更加冒险。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普遍倾向。

53.群体决策中,人们会为了维护群体的和睦而压制异议。团队精神有助于鼓舞士气,但在决策时,紧密团结的群体可能反而不利。

55.能做出明智决策的群体人人都有话语权,成员关系和睦,能轮流发言。

56.人们之所以对社会不公漠不关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关心公正,而是他们眼里看不到公正。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认为被强奸的受害者一定行为轻佻。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作自受。穷人注定就过不上好日子。生病的人应该为他们的疾病负责。

57.面部相对较宽的男性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

58.人是社会性动物,有一种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他人建立持续而密切的关系的需要。

59.助人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助人者感觉良好。

60.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的社会在迁徙时,通常都以30~35人组成的群体为单位,部落的村庄和氏族的规模通常为150人左右——足以相互支持和保护,更大的规模便超出了一个人的监管能力。Facebook上每个人的朋友数平均约为125个。

61.在多数情况下,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人,会利用自己的力量使别人相信,他们获得的就是他们应得的。这一现象被称为黄金定律:总是由拥有黄金的人来制定规则。

62.领导人会刻意创造一个假想的敌人来提高民族的凝聚力。

63.越是为财富努力奋斗的人其幸福感可能越低。追求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和为社会事业作贡献等内在目标的人,则会体验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64.社会性因素,例如团队归属感等能更好地预测个体的幸福感。积极的体验(常常与社交有关)能使我们感到更幸福。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物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