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好的书,我总忍不住买,买了却不一定看。结果,经年累月,攒下来无数的书。面对这些书,我依旧能够想到当初购买时候的缘由。但就是没有将这个缘由落地,由此觉得,我上瘾了。 且慢!买书也能上瘾?我坚定地回答,能。上瘾的基本表现就是买买买,却没有看看看。问题的症结也很明晰了,违背了书存在的本意,成了一种为了购买而购买。 加博尔马泰的著作《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成瘾问题的思维定势的认知。 对普通人看,成瘾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在作者的眼里,成瘾并非如此,并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更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每个人都处于从轻微到严重的成瘾光谱之中。 成瘾,很多人觉得是一种疾病。作者却指出,成瘾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人历史、神经发展和脑化学与成瘾物质/行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此,直接颠覆性地诠释了成瘾发生机制。对于成瘾而言,原来深深地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都是一个成瘾者,只是显性或者隐性,如此区别而已。 有一部电影《两腿之间》,阐述的是一个性瘾患者。他备受苦恼,总希望通过性来释放压力。却并不知道这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失衡。而这种失衡下,越是发泄,越是空虚。 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也在传递这样的一个概念,任达华饰演的男主角,为何频频对女主角进行虐待?这也是一种上瘾的行为,也是为了掩盖和释放自己的压力罢了,如此上瘾,看似伤害别人,实则也是自戕。 作者指出,成瘾来源内心的空虚和无聊。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失败,无法自我满足的状态。尤其是生命中最初几年里,被忽视或者被虐待的人。这些人,失去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正常发展与奖赏、动机、自我控制相关的神经机会,无法自我满足的空虚成了默认状态。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外在刺激的满足,来不断填补内心的空虚和无聊。但这样的填补,仅仅是暂时的。不仅是暂时的,还是自我伤害的。像黄赌毒每个不都是一种自我伤害呢?即使有暂时的解脱,接着又会有巨大的空虚扑面而来,这就是成瘾。 对于治疗成瘾,绝对不是意味着一种疾病的康复,而是在这样的不断治疗过程中,能够找寻到一种内外部资源的合理调节,在这样的合理调节过程中,能够实现以新的健康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满足,而不是采取伤害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满足,这就算走出了成瘾治疗的伟大的一步。 《空洞的心》,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简直是再贴切不过。这个成语就是,欲壑难填。对于欲望而言,有正常且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和变态的。当不正常和变态的欲望开始变得成为主流,那就慢慢地向着成瘾的严重性迈进了,也就需要警惕了。 欲壑难填,不是要减少自己的欲望,而是要把不健康的欲望逐步减少,让内心的世界变得充盈起来,不再空虚,不再无聊,健康地度过。这样的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