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18衣服)

 雾灵达人 2023-07-04 发布于江西

国学经典《幼学琼林》(18衣服)——读了《幼学》走天下

2023-06-17 08:00·霜下漫步者

18 衣服

冠称元服,衣曰身章 冠是戴在头上的服饰,称为元服;衣是穿在身上的文采,称为身章。

①冠称元服:冠为帽子,戴在头上,头为元首,所以冠就为元服。

②身章:身体的象征和标志。《左传·闽公二年》:“衣,身之章也。”

曰弁曰冔曰冕,皆冠之号;曰履曰舄曰屣,悉鞋之名。 冕、弁都是帽子的名称;舃、履都是鞋子的名称。

①弁biàn: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②冔xǔ:殷代的冠名。

③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④履lǚ:本义为行走,后用来指鞋子。

⑤舃xì:古时最尊贵的鞋,多为帝王大臣穿。

⑥屣xǐ:一般的鞋子。

上公命服有九锡,士人初冠有三加上公的命服有九等,皆君主所赐叫做九锡。 士人成年行冠礼,要换三次帽子,称为三加。

①上公: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等级是八命,被加封为诸侯时,加一命,称为上公。

②九锡:君王赐的九种物品。

③三加:士人行冠礼先行戴缁布冠,再戴皮弁,最后戴爵弁,称为三加。

缙绅,仕宦之称;章甫缝掖,儒者之服。 簪缨、缙绅都是仕宦享有的荣光。章甫、缝掖皆为读书人所穿的衣服。

①簪: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

②缨:系在脖子上的帽带。缙绅:同“搢绅”。

③章甫缝掖:孔子穿戴过章甫冠和缝掖衣,因此用章甫缝掖来指代儒生。章甫,古代冠名。缝掖,一种衣服。

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 布衣就是白丁、平民的称呼;青衿乃是生员、秀才的名称。

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绿衣黄里,讥贵贱之失伦。 葛屦是夏天穿的单鞋,如果冬天穿着夏天的单鞋去踩霜踏雪,那便是俭朴吝啬得太过分了,所以才会受人嘲讽。 绿是杂色为贱,黄是正色为贵,如果拿绿色衣料作面,黄色衣料做里,便是贵贱伦常的颠倒,故而会受到讥笑。

①葛屦履霜:穿着夏天的草鞋在霜雪上行走。葛屦,草鞋。

②绿衣黄里:把低贱的绿色穿在外面,把高贵的黄色穿在里面。

上服曰衣,下服曰裳;衣前曰襟,衣后曰裾。 上身的服装叫做衣,下身的服装叫做裳。衣的前幅称作襟,后幅称作裾。

敝衣曰褴褛,美服曰华裾。 襁褓乃小儿之衣,弁髦亦小儿之饰。 华丽的衣服大都由绮罗纨素所做成的,所以华服称为绮纨。破旧的衣衫大都是缕缕分垂,所以敝衣唤作褴褛。襁褓是婴儿的服装,弁髦是孩童的帽子。

左衽是夷狄之服,短后是武夫之衣;尊卑失序,如冠履倒置;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衣襟开在左边的是夷人的衣服,后幅短的上衣便于行动,是武夫穿的。 凡是不讲尊卑次序的人,好比用帽子上的布去补鞋子一样不分上下;富贵得意的人,不回到家乡去,好比穿了华丽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别人不知道他的荣耀。

①弁髦:小孩的头发垂下来时,就要戴弁帽,称为弁髦。

②左衽:衣襟开在左边。

③短后:后幅较短的上衣,便于行动。

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幛四十里,富羡石崇 一件狐皮袍穿了三十年,晏子的俭朴为人所称道;石崇与王恺比富,列锦幛五十里,其豪富让王恺羡慕。

①石崇:晋代富豪石崇与王恺斗富,点燃蜡烛当柴烧饭。王恺为遮蔽风尘,在大路上用绫罗作四十里步障,石崇则以五十里与之相抗。王恺拿晋武帝赐给的有一尺多高的珊瑚树炫耀,石崇看后,随手用铁如意将它击碎,接着搬出自家的珊瑚树,高三四尺者有六七棵之多。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侈汰》。

孟尝君珠履三千客,牛僧孺金钗十二行 孟尝君门下有三千珠履客,牛僧孺多姬妾,堂前的金钗排列了十二行。

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齐国宗室大臣,战国四公子之一,曾养食客数千人。

②牛僧孺:唐穆宗、唐文宗时宰相,字思黯,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在牛李党争中是牛党的领袖。

③金钗十二行:指妻妾众多。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 价值千金的皮袍,不是一只狐狸腋下之毛就能缝制而成的。身着绮罗绸缎者,都是富贵人家,而不是养蚕的人。

贵着重裀叠褥,贫者裋褐不完。 富贵者的衣被铺盖,用的都是重重叠叠的毯子褥子。贫穷的人有的连裋褐粗布的衣衫都不完整。

①重裀叠褥:坐垫和褥子重重叠叠。

②裋褐:粗布衣服。

卜子夏甚贫,鹑衣百结;公孙弘甚俭,布被十年。 子夏家贫衣着破烂,到处打着补丁已经百结了。 公孙弘非常节俭,一床布被盖了十年。

①卜子夏:名商,字子夏,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家贫,衣服上打满补丁,像挂着很多鹑鸟。

②公孙弘:汉武帝时大臣,很俭朴。

南州冠冕,德操称庞统之迈众;三河领袖,崔浩羡裴骏之超群。 司马徽称赞庞统才华出众,为南州士人的冠冕。裴骏智能超群,魏太祖曾向崔浩夸裴为三河领袖。

①德操:汉末司马徽,字德操,善于知人,曾称赞庞统为“南州冠冕”,即南州人士的领袖。

②三河:河东、河南、河内的合称,相当于今河南洛阳黄河南北一带。

③崔浩:北魏人,字伯渊,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他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其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④裴骏:字神驹,北魏河东闻喜人。他弱冠时即通涉经史,官至北魏中书博士。

虞舜制衣裳,所以命有德;昭侯藏敝袴,所以待有功。 虞舜制定衣裳的图案颜色等级,赐命于有德之人。魏昭侯收藏破裤,等待着赏给有功之人。

①命有德:表彰有德行的人。

②昭侯藏敝袴:《韩非子·内储说上》载,韩昭侯曾命人将一条破裤子收起来,等待赏赐给有功之士。

唐文宗袖经三浣,晋文公衣不重裘唐文宗为了表明俭朴,示意大臣自己的衣服已经洗过三次;晋文公为了纠正国内的奢靡风气,自己带头不穿厚皮衣。

①三浣:唐文宗曾对臣下说自己穿的衣服已洗过三次,众臣皆贺他节俭,柳公权却说:“皇帝应该考虑大事,不应考虑洗衣服这样的小事。”

②衣不重裘:不穿厚的皮衣,表示节俭。

衣履不敝,不肯更为,世称尧帝;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妇劝桓冲衣服和鞋子不到破得不能再穿,就不肯换新的,所以世人都称颂尧帝;新做的衣服不穿到身上,怎么变成旧衣服呢?这是晋代桓冲不肯穿新衣服时妻子规劝他的话。

①更为:更换。

②妇劝桓冲:东晋时的桓冲不喜欢穿新衣服,妻子以“衣不经新,何由得故”劝他,乃受。

王氏之眉贴花钿,被韦固之剑所刺;贵妃之乳服诃子,为禄山之爪所伤。韦固的妻子王氏双眉间总贴着花钿,那是她年幼时被韦固用剑刺中留下了疤痕;杨贵妃的乳房上穿着抹胸,因为胸部被奸夫安禄山的手指抓伤了。

①王氏之眉贴花钿:传说东晋韦固曾遇到月下老人,老人告诉他姻缘天定。韦固问:“我的妻子在哪里?”老人说:“现在只有三岁,城北卖菜陈氏的女孩子就是。”韦固前去察看,见那个女孩子很丑,就让奴仆用剑刺伤女孩子的眉心。十四年后,相州刺史王泰将养女嫁给韦固,王氏女子眉心总贴着花钿,韦固问其中缘由,王氏回答说:“我原是郡守的女儿,父亲死在任上,小时候乳母靠卖菜养我,被贼人刺伤,伤痕还在。”

②服诃子:戴着胸衣。杨贵妃曾被安禄山抓伤了乳房,就绣了一件胸衣罩在上面。

姜氏翕和,兄弟每宵同大被;王章未遇,夫妻寒夜卧牛衣。东汉姜肱家兄弟非常友爱和睦,每天晚上都同盖一床大被子睡觉;西汉京兆尹王章未做官前家里很穷,寒冷的夜晚夫妻俩只能盖着草编的牛衣。

①翕和:相处融洽、谐和。

②王章:汉代人,家贫,曾病卧于牛衣中,哭着与妻诀别,妻子说:“城中的人,谁能比得上你,为什么不振作起来,反而哭呢?”于是王章发愤图强,汉成帝时王章被征为谏议大夫,后为京兆尹。

缓带轻裘,羊叔子乃斯文主将;葛巾野服,陶渊明真陆地神仙。晋代羊叔子充任荆州军队主帅十多年,经常穿轻暖的皮裘,衣带宽松,人们称他是“斯文主将”;晋代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头上扎着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身上穿着村野平民的服装,人们称赞陶渊明真好比是“陆地神仙”。

①缓带轻裘:形容穿衣闲适、斯文。

②羊叔子:晋羊祜,字叔子。任荆州都督时,穿着斯文,人称斯文主将。

③葛巾野服:陶渊明归隐后常头戴葛巾,身穿山里人的衣服,被人称为陆地神仙。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缊袍不耻,志独超欤。穿衣服不合自己的身份、环境,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不因为穿着旧袍子就感到羞耻,这样的志向的确超越众人啊!

①服之不衷:穿的衣服与身份、环境不合。

②缊袍不耻:穿着旧袍子而不觉得羞耻。《论语》中说,子路穿着缊袍,站在穿皮裘的人中间,不觉低人一等,孔子赞他志高。

唐朝是一个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闻名世界的一个朝代,确立了中国在全世界的重要地位。唐朝的服饰颇受全世界的人民喜爱,唐朝的官服也很有特色。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

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前685-前643)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唐代服饰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远。现代时装界仍然存在着唐代服饰的元素,唐朝的服饰常常利用颜色和花纹来体现官职的尊卑。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黄色就成为帝皇的象征。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也很丰富,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

《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乡土观念很浓厚。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可见,古人崇尚“衣锦还乡”。古代指做官后,穿了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后来泛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在着名的诗《蚕妇》里通过养蚕的妇人之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蚕妇进城回来伤心地哭诉:穿着绫罗绸缎的人,却不是辛辛苦苦养蚕织锦的人自己。意思就是说,辛辛苦苦养蚕的人还是很穷,即使养一辈子蚕,连件精美的衣服都穿不起,有钱有权人却穿着穷人做的精美衣服,讽刺了当时不公平的社会现实,揭露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现实,表达作者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穷人辛勤劳动生活仍然困苦,富人却生活奢华披金戴银。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从衣食住行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的飞速发展。衣着是人们展示自己的第一品牌。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穿什么式样的衣服与衣服的质地、品牌及色彩搭配,都是他或她职业、收入与品位的潜在表述。穿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古代的内衣称为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悠久,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代又称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隋唐时期,依赖内衣来展示“乘间欢合”及充当惊艳式宫女的外在符号,已开始承载“……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之异”的性开放思潮,凭借内衣的形制、色制来袒露身体,更显唐朝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绝艳的异光。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秘,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