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山峡谷区低等级公路工程斜坡病害处治案例(六)

 悠游2019 2023-07-04 发布于广西

九、某边坡高约20m,上部厚约8m竖向节理发育的粉土,下伏稍密状碎石土,边坡开挖坡率约1:0.5而无防护工程。由于开挖坡率过陡,造成坡体发生坍塌而占侵占线路。

图1 边坡病害全景图

从现场看,边坡病害主要发生在中下部的碎石土地层,而上部的粉土由于胶结较好,故虽然坍塌形成的后壁陡峭,但坡面无新生冲沟发育,且坡面上苔藓多有分布,故其稳定性较好。中下部的碎石土由于相对松散而开挖坡率较陡,故无法满足相应地层的稳定休止角要求,故发生滑塌并牵引上部粉土发生变形。

基于此,由于外侧岸坡高陡而线路无法外移,上部自然植被茂盛而不能刷坡放缓坡率,尤其是通车条件进行刷坡实乃下下之策。故依据边坡病害的特征,如果能在不侵占公路限界的条件下,对边坡中下部的碎石土进行加固防护,就可有效提高坡体的整体稳定性。

因此,可在坡脚设置轻型微型桩挡墙进行固脚,有效提高碎石土地层的稳定性,也就提高了整个边坡的稳定性。且轻型微型桩挡墙由于挡墙厚度很小,不存在侵占线路的问题。而微型桩在上部轻型挡墙的联接作用下,有效实现了对整个支挡体系的抗滑、抗倾覆、结构抗剪和地基承载力需求。故依据碎石土边坡的实际高度,决定在对坡面进行适当平整的基础上,在坡脚设置高约6m的微型桩挡墙,墙后采用回填反压,从而有效确保了整个边坡的稳定。

图2 边坡病害治理工程布置示意图

十、某堆积体由于坡脚开挖造成坡体发生变形,在距坡脚约150m的部位形成了明显的圈椅状裂缝,后缘下错达1m以上,坡面滑塌严重。坡脚高约6m的混凝土挡墙出现鼓胀、开裂,边沟挤压明显,路基抬升。且从挡墙变形来看,墙基存在一定的沉降,导致挡墙出现拉张裂缝和八字形裂缝。

图3 坡体病害全貌

图4 坡脚边沟与路基挤压

从现场既有挡墙规格的结构变形、抗滑等变形特征,以及坡体变形特征,对后部堆积体的下滑力进行复核,估算目前坡体的下滑力约为500KN/m。而坡体汇水面积大,挡墙上没有设置泄水孔,墙体也无渗水,但挡墙出现沉降变形。这说明大量地下水从墙基下部渗流时带走小颗粒,造成挡墙下沉。这可以从路基外侧的岸坡出现线状渗水得到印证。

基于此,采取的处治方案如下:

1、在既有坡脚挡墙部位设置30cm厚的钢筋混凝土面板后,设置锚索形成锚索式挡墙,与挡墙顶设置的微型桩共同平衡坡体的下滑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效利用既有挡墙形成锚索反力结构,利用微型桩提高挡墙抗滑力的基础上,对挡墙结构、地基承载力、抗滑进行有效进行补偿,有效控制坡体的下滑力,提高坡体的安全度。

2、在坡脚挡墙上设置长约30m的仰斜排水孔,对坡体地下水进行有效疏排,提高堆积体的稳定度。
3、考虑到既有挡墙顶部存在5m宽的平台,故在既有挡墙上设置高3m的钢格栅,对坡面落石进行防护。

图5 坡体病害治理工程布置示意图

该方案实施后,建议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从而有效指导工程施工的安全度,验证工程处治的有效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