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所不应当和理所应当(随笔)

 李萍拾尘 2023-07-04 发布于河南

斗胆将自己的一篇千字文,寄往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时隔不久就收到了退稿,内附一铅印退稿信。稿件6月25日寄出,7月7日就收到了退稿。刨除邮路走的时间,他们处理稿件的速度不出10日。这叫我大大地惊叹!

而且屈屈千字,竟寄回退稿。这更叫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及自己的投稿经历,是从不奢望过退稿的。我们作者大概都体谅编辑部的忙碌。稿投出了,事情也就完结了。隔很长时间偶从报上看到文章被登出,就细心地剪下。

也有寄来样报的,但漏寄的也在不少。所以,或听朋友告知自己的某篇文章见报,就托亲靠友地让帮找,找不到的也就罢了。留一份无奈给自己咀嚼,也不失为一种品味。

稿件寄出,“石沉大海,泥牛入海”,都是作者们常用的词,不含贬义,只表示一种宽容。有时自己满意的稿件,寄往一家杂志,要等三个月,方敢再誊抄寄往他家,因为有些杂志是这么要求的,“三个月没见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对杂志来说,三个月周期尚可保险。但对日新月异的报纸,三个月的稿件,恐怕早已成明日黄花。

现在报刊部已进入市场经济,自负盈亏,那么从《新民晚报》的退稿,其它报刊可否借鉴一点什么呢?我是将要涕零的,这表示了编辑的真诚和对作者的尊重,更表示了这家报纸编辑们的敬业。这都是会反馈给作者的,进而影响给读者。

对千字文尚能这样认真,而有些杂志对洋洋洒洒的厚厚一叠手抄本却弃之不惜扔进字纸篓,真个是让作者寒心。但“真理”是在人家手里,作者又能说什么?耐心地等三个月,再想投往他方,只好找来底稿,重新誊抄。

虽说是无论酷暑,无论严冬。但还不是跟喝凉水一样?搭进去的时间,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欲哭无泪,欲告无门。这是不是会影响到刊物的发行呢?起码是这位作者对该刊物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感情。

以小看大,我更敬重《新民晚报》的编辑,也许在他们为理所应当,但在那么多理所不应当成为理所应当之后,他们的“理所应当”显示出那么高的风范。不仅在投稿、退稿之间,我甚至从他们学到了做人。

《新民晚报》的编辑们,让我说声谢谢您。

(写于1995年7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