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式“小钢炮”,M1型75毫米山炮

 兰州家长 2023-07-05 发布于甘肃

二战时期的美国军队给人印象深刻是其海量的航母、战略轰炸机、坦克、汽车及大口径重炮,还有投向日本的原子弹。但有一种小型火炮虽然产量不大,性能也平平,却也让人留下满满的回忆,这就是美式“小钢炮”——M1型75毫米山炮。

一、研制背景

M1型75毫米山炮是美国上世纪20年代为适应机动作战需要而研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有感于一战阵地战的巨大伤亡,从而注重机动作战配套装备的研究,包括可以跟随步兵作战的步兵炮,以及负责战场侦察的超轻型坦克等。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不例外,几乎同时展开一系列机动作战武器装备研制,轻型榴弹炮就是其中一项。

文章图片1

博物馆中的M1型75毫米山炮

美国军方委托韦斯特维尔特公司开发新型近距离支援榴弹炮,军方的要求极其苛刻,要求射程要达到4600米左右、75毫米口径,火炮在分解状态下能让四名士兵搬运或者驮载。这个目标其实不切实际,世界上最轻便的92步兵炮都无法让4名士兵搬运。研发团队于1927年完成了初期样炮,美国陆军测试后对其综合性能很满意,虽然样炮离4人搬运的目标相差甚远!

样炮重653公斤,威利式吉普车即可牵引进行公路机动,射程达到惊人的9000米,要知道这可是上世纪20年代,其它国家同类火炮一般才6000米的射程。美国陆军在1927年将其列装并命名为M1型75毫米山炮。该炮研制初衷是装备美军山地部队,以及后来出现的空降部队。

二、火炮数据

M1型75毫米山炮主要性能:全重653公斤,炮管重110公斤,炮管长1195毫米(倍径16倍),口径75毫米,高低射界-5°~+45°,方向射界左右各3°,弹重8公斤多,初速381米/秒,最大射程9000米,射速5发/分钟,炮组成员6人,实际操作射击时3人就可以完成。

文章图片2

远征军炮兵在操作M1型75毫米山炮

该炮加工非常精细,加上使用优质炮钢(这也是“小钢炮”绰号的由来),火炮的射击精度很高。采用直瞄炮击,最多打两发就可以击中,根本不需要打第三发。

M1型75毫米山炮有一个凸起的上盖,通过螺栓和下部基座将炮管紧紧包住固定,形成一个整体可活动部分,然后和基座下边的制退器相连,该整体射击时相对于制退器一同后座;这是出于由于减重而带来的工艺和应力上的考虑,在炮管上直接加工出与复进机相连接的部件会破坏整个炮管的应力,进而造成炸膛等现象。采用了这种用复进机的活动部分包拢整个炮管的方式,既不破坏炮管应力,又等于变相增加了炮管的自紧能力。

这种设计还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该炮的上盖后部呈大开口供空气在炮管后座的时候流入,且内部为空腔,前面有小开口供空气流出,整个上盖的横剖面为一个倒月牙形,倒月牙的下圆部分与炮管紧密结合,上圆部分为上盖,上下圆之间为空腔,供空气流动。利用炮管的迅速后座以及炮口发射时的引流作用,使空气迅速从后部进入炮管上方的空腔,从前部小开口流出,进而带走热量。

三、改进情况

文章图片3

M1A1式75mm山炮

1934年改进定型为M1A1式75mm山炮,M1A1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M8式炮架,同时采用充气橡胶轮、更适合车辆高速牵引行军。改进型号对火炮打击性能没什么改动,主要提升了机动能力,拆解更加迅速,能用空降部队的滑翔机运输,更重要的是还能分解成9个降落伞包用飞机携带空投,伞包内包括18发炮弹,尤其利于特种行动或空中物资支援行动。

另有一种采用开脚式炮架的型号,被命名为M3A3,它带有较大面积的正面炮盾,虽然火炮性能也没什么变化,但它是不可拆解运输的,限制了使用范围。1962年美军装备编号系统重编中将该炮重命名为M116式75mm驮载榴弹炮。

四、装备情况

文章图片4

国军炮兵部队在训练操炮

由于美国与欧洲有大西洋相隔,长期奉行孤立政策,所以军队建设严重滞后,二战前美国陆军都不足10万人。性能优秀的M1型75毫米山炮,二战爆发前仅生产了90门。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大规模列装,到1944年停产为止,该炮各型总共生产了5300门。

由于M1型75毫米山炮身材小巧,美军将其安装在轻型坦克底盘上,变成75毫米自行榴弹炮。此外M1型75毫米山炮非常适合当时中国的道路条件,二战中及战后,该炮曾作为军援物资提供给国民党军队,在当时的国共战场上较为常见。国共双方军队通常称之为美制七五野炮或七五山炮。

五、部分作战情况

抗战期间,中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该型炮总计637门,装备中国驻印军及中国远征军。以实力最强的驻印军新1军为例,下辖新38师和新30师。每个师下辖3个步兵团以及2个山炮营,每个山炮营装备12门M1型75毫米山炮。在随后一系列的作战中,M1型75毫米山炮起到重要作用。在缅甸北部的作战中,日军往往利用复杂地形进行顽强防御。日军工事修建的坚固且巧妙,105/155毫米重炮无法靠近射击、远射又打不准,M1型75毫米山炮正好发挥作用,大炮上刺刀,一炮一个。

文章图片5

太平洋战场上的M1A1型75毫米山炮

在国内战场,因为严重缺乏火炮和炮弹,国军对付日军工事只能用步兵强行冲锋,伤亡惨重,效果很差。自从有了M1型75毫米山炮后,国军进攻就简单的多。只要前线官兵开火引诱日军火力点暴露,随后国军用山炮直瞄炮击摧毁即可。这种战术大大减少国军官兵伤亡,攻击效率也更高,以往使用步兵冲锋一天才能攻下来的阵地,M1A1型山炮开上几炮就搞定了。

解放战争中,国军也大量使用M1型75毫米山炮。旧中国交通恶劣,交战区域甚至是地形复杂的山地,国军的重型榴弹炮很难跟随部队前进,只能携带各种75山炮。

整编第74师在抗战后期批量接收了M1型75毫米山炮,以每营12门的数量装备给下辖各旅。孟良崮战役中,整编第74师无法在山地行军中携带105毫米榴弹炮,炮兵主力就是M1型75毫米山炮,由于整编第74师进退失据,迅速被压缩到了以孟良崮为核心的狭小阵地中,其山炮拉到山上后找不到阵地,骡马也是四处乱跑。在华野炮兵火力的轰击下,自身损失反倒不小,战斗中被解放军缴获了28门M1型75毫米山炮。

太平洋战场上,因为岛屿争夺和丛林战斗不适合机械化部队大规模展开,重炮机动是个难题,因为美军经常使用M1A1式75mm山炮炮击日军,效果非常好。

二战后M1A1在性能上已经落伍,英国就在50年代将手中的M1A1全部退役,但有个别国家使用很久,例如土耳其在本世纪初仍有装备使用,美国也将其中少部分改成礼炮使用至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