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聞鍾記郵 | 跨越海峡畅叙邮情

 新用户1656D5Tm 2023-07-05 发布于河北






聞鍾記郵(4628)跨越海峡畅叙邮情


前几天收到了莆田邱盛先生的微信留言,可不可以转发一篇文章?当时也没有多想,当即应允,只不过是当天的推文已经发出,只能推后一天了。在编辑这篇题为“妈祖祈福 莆台邮缘——福建莆田首次举办莆台妈祖集邮文化沙龙”的推文的时候,知晓了此次活动的来龙去脉。今年6月20日,来自莆、台两地的30余位资深集邮者在莆田萩芦镇举办,作为同根同源同信仰同爱好的两岸人士,共同畅叙邮情,以集邮的方式传播妈祖文化。

这项活动可谓功德无量,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些年来海峡对岸并不稳定,以至于影响了民间的交往,集邮者也只能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流。但网络交流固然方便,但总不及面对面更有情谊。于是两岸集邮界的人士总会想方设法,冲破限制,用更加合理的方式,面对面交流。集邮就是一项跨越了空间、地域、人种、性别、政见的民间活动。这些年福建、广东的民间集邮人士始终与对岸的集邮人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沟通,他们都在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促进两岸的和平交往,树立着一种共识。

昨天是周一,也是7月的第一个工作日。收到了莆田邱先生寄给我的一枚实寄辛丑贺年邮资封,也就是邮资图5.40元的那种。这枚实寄封是6月30日寄出,远在千里之外的我,在7月3日一上班,竟然见到了加盖了7月1日落地戳的实寄封,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并且这一天的落地戳还是用了红色油墨。前一天的邮件上加盖的落地戳还是黑色。大概是因为7月1日是个特别的日子吧。

实寄封中有一封感谢信,还有一枚来自海峡对岸的纪念封,加贴的是中国邮政1992年发行的《妈祖》邮票,虽然邮资已经不再符资,但纪念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作为集邮者,能用集邮的方式,为促进两岸的和平建设尽一份力,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时代吴国将军卫温、诸葛直首次到达了当时还叫夷州的台湾,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此后隔着一弯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增多,成为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正是因为与广东、福建一样,这里的人们以海为生,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妈祖信仰,这种信仰不是刀斧所能隔断的,这就是维系华夏民族的中华文化。

无意中的一篇推文,能得到莆田集邮圈的认可,也感谢邱盛先生的厚爱,得到一枚有着编号的,来自海峡对岸的纪念封。两年前曾经有机会到莆田一游,只是由于口罩的原因,那场集邮活动改在了线上进行,虽然错失了一次机会,却让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大批志趣相同的集邮人。感谢集邮,感谢网络,感谢八闽文献邮会。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9年。集邮写作20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