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渔猎到农耕,东北是如何开发出来的?东北民族的贡献不容忽视

 北斗维斟 2023-07-05 发布于贵州

东北之所以能够被纳入到中国版图,我们得感谢渤海国和辽金元三个朝代。在此之前,历代中原王朝对东北的管辖最远也就到达辽东半岛一带。战国时期,燕国击败东胡、朝鲜,开疆二千里,在东北设置了辽西、辽东二郡。此后,秦汉、魏晋都基本延续了燕国在辽东设置的郡县。本文就简单讲解下渤海、辽金对东北的开发。

一,渤海——海东盛国

松花江流域气候严寒,农耕发展落后,中原王朝在此开拓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入不敷出,所以历代中原王朝都将之视为域外之地。唐朝时期,曾册封了渤海、黑水和室韦三大都督府,但这种名义上的册封只是中国古代王朝的一种外交方式,并非真正建立军事或者行政管辖。

730年的唐朝疆域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东北的政权是渤海国。我们一般所见的渤海地图都是谭其骧所绘制,但这幅地图并不是渤海国的全盛时期的版图。根据《旧唐书》《辽史》《金史》《元史》等史料记载,渤海国的疆域规模不容小觑。

在唐朝中后期,其辽东地区已经被渤海占据,《辽史·地理志》记载:“东京辽阳府……唐高宗平高丽,于此置安东都护府,后为渤海大氏所有。”在北部方向,渤海国曾征服黑水靺鞨,其疆域的北境到达了黑龙江入海口一带。黑龙江入海口有一座城市,名为“奴儿干”,后来的元朝在此设立了征东元帅府,明朝在此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可见这座城堡是历代经营黑龙江下游的据点。关于奴儿干城的建立时间,据《大元大一统志》明确记载:“东北曰哈州,曰奴儿干,城皆渤海、辽、金所建”。

渤海国区划

渤海国在行政区划上模仿唐朝,设置了五京十五府,下辖六十二州和一百三十余县。东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行政区划就是从渤海国开始的,渤海国的区划对后来的辽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辽金的五京制就直接学习于渤海。

渤海国在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使得许多靺鞨人从过去的渔猎民族发展为了农耕部落,推动了东北的社会进步。渤海国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温暖时期,东北的农耕经济得以进步。从考古发现来看,渤海国核心区域早已使用了铁犁牛耕。在农作物方面,渤海国将水稻推广到了北纬44度的位置,这在中国水稻推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渤海靺鞨人的语言属于通古斯语系,但是渤海国却大力学习汉文化,推广汉字。《旧唐书·北狄传》记载“渤海人颇有文字及书记”,从考古发现的碑文来看,渤海人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渤海不仅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还在国内仿照唐朝建立了国子学等各级学校机构。这些经过汉文化熏陶的子弟往往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由于渤海国武力充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而被赞誉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对东北的开发,为东北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一个基础。不过,渤海国的开发范围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域,偏远的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地的经济还是比较原始,文化也非常落后。

二,辽国对东北的羁縻管辖

唐朝衰亡后,东北的契丹民族趁机崛起,不断兼并周边的部落。916年,耶律阿保机称汗,建立了契丹国,史称“辽国”。926年,辽国灭渤海国,于是东北各部基本处于了辽国的统治之下。辽国称呼靺鞨人为女真人,其中北部的黑水部等较为落后的为生女真,而南部经济发达的为熟女真。

辽国的在治理国家方面采取了南北面官制,《辽史.百官志》中所谓“北面治宫帐,部落,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简单来说就是用汉人之制来管辖农耕地区,有部落制度来管辖广大的游牧、渔猎地区。渤海国的辽东一带开发成熟,辽国在此设置州县,编户齐民,当属南面官管辖地带。而黑龙江流域经济落后,部落林立,辽国采取的是部落之制。

契丹兴起

所谓部落之制,就是一种较为松散的管辖模式。中央不干涉部落的内部事务,甚至对部落之间的斗争也不太干涉,只是在关键的地区驻扎军队,要求各部臣服,并定期向中央缴纳贡赋。这种模式长期存在于辽、金、元、清等朝代。辽国在黑龙江流域经营的最大据点就是长春州,是辽国春季行营所在。每年春季,辽国皇帝就带着百官到此会见女真各部首领,并征收贡赋。

辽国灭渤海是东北纳入中央王朝版图的重要一步,因为辽国破坏了渤海独立发展的道路,使得东北和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过从经济上来说,辽国灭渤海又是经济上的倒退。首先,是战争导致渤海的原本的经济开发进程被打断。

契丹壁画

辽国还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根据专家估计辽太祖、太宗时期有20万人汉人和渤海人迁入辽东一带。在太平年间,辽圣宗又迁徙大量龙泉府、扶余国的渤海人到契丹腹地。由于松花江流域的大量渤海人被南迁,使得松花江流域的人口相对稀薄,于是周边的生女真就开始迁入松花江一带,例如野人女真之一的完颜部就迁徙到了松花江干流附近。人口的南迁,导致东北的农耕经济出现了倒退,许多地区又重新回到了渔猎时代。

查干湖的捕鱼

辽国虽然后期也重视农耕和汉文化,但主要是针对燕云十六州和辽东地区。至于松花江流域,辽国只满足于各部落的臣服进贡,没有延续渤海国的经济开发政策。终辽国一带,整个黑龙江流域都是部落林立、互相征战,而辽国则在其间挑拨离间,“以夷制夷”。总体来看,辽国对广大的黑龙江流域是一种松散的羁縻统治。

三,金国对东北的开发

辽国对女真各部的强征暴敛,最终又加速女真的统一。1114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并迅速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部兴起的地点为五国城一带,也就是现在的依兰,是牡丹江和松花江的交汇之处。由于金国本身就兴起于黑龙江流域,金国对黑龙江的流域的管辖和控制能力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完颜阿骨打

根据《金史·地理志上》记载: “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大概就是最北到达了外兴安岭一带,最西到达了大兴安岭,最东到达了吉里迷、兀的改等野人部落。1919年,日本鸟居龙藏在库页岛上发现了两座古代城池遗址,一座位于库页岛中部,出土了靺鞨人的文物;另一座位于南端的吕登半岛,名为“卡拉霍通”,这座古城遗址被推测为了金朝修建的城池。

女真兴起

完颜阿骨打统一了东北后,将将女真各部进行了统一的组织,形成了“猛安谋克制”。为了使得生女真和熟女真相互交通,金国还进行了民族迁徙,时期各部杂居在一起。在行政区划上,金国推行北宋的路制,将全国分为了十九路,其中东北属于上京路。上京路的设置标志着广大的黑龙江流域首次有了行政区划。

上京路下辖一府三州五路六县。一府是会宁府,是金国的上京,位于哈尔滨一带,是金国管辖东北的中心城市。三州,是肇州、隆州、信州,位于松嫩平原西部,这里开发较为成熟,因此设置了州县。上京路管辖的五路就是东北比较偏远的地区,分别是蒲与路、合懒路、恤品路、曷苏馆路、胡里改路。

金国在东北推行和内陆相近的区划管理也加速了东北的开发。史料记载金国准备在全国设置常平仓,以防备饥荒,当时尚书省奏称“今上京、蒲与、速频、曷懒、胡里改等路,猛安谋克民户计一十七万六千有余,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似不必置。” 由于上京各路地广人稀,人均粮食产量较高,因而没有饥荒的风险,于是金国没有在此设置常平仓,这也说明了东北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考古学者在上京路覆盖的黑龙江、吉林和外东北都发现了大量的铁农具,这说明了金代东北的农业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除此,在会宁遗址一带还发现了10多处金代矿坑遗址以及50多处冶铁遗址。

经济的发展自然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金国入主中原后,大规模学习汉文化,设置科举制,创造了女真文字。为了让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也接受到先进的文化教育,金国在上京各路设置了贵族学校和平民学校。

金国灭北宋后,大量的女真族南迁,导致东北空虚。为此,金国又将大量的汉人掳掠到东北,以充实东北的人口。史称:“华人男女,驱而北者,无虑十余万”。不仅如此,金国要求女真人和汉人通婚。长期以往,东北的女真人越来越多接受了汉文化,民族融合不断加剧。金朝中期,上谕宰臣曰:“会宁乃国家兴王之地,自海陵迁都永安,女真人寖亡旧风,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国在东北的开发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渤海国,不过开发的力度却不一定达到渤海国的高度。由于金国早已实现入主中原,对于东北“龙兴之地”的重视程度也自然在下降。另外,宋金对峙时期的气温已经较唐朝下降了许多,东北开发的难度也在上升。尽管如此,金国的开发东北的贡献也不能忽视。此后的元明时期,东北各族又恢复了到了部落林立的状态,东北的经济、文化都出现了严重的倒退,但是东北的汉文化因素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女真部落贵族依然又较高的文化水平,例如明末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就精通汉语,并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