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唐朝“走来” 焦溪诗歌繁华依然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23-07-05 发布于江苏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刘长卿、魏璞、皮日休、陆龟蒙,他们都曾到过焦溪以及周边,并且留下不少诗作,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开启了焦溪诗歌的先河。”



最近

焦溪中学语文老师莫林葆

在采风活动中给学生简要回顾了

焦溪的诗歌历程

据他介绍

常州天宁焦溪古镇

正在推进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

其诗歌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Image







焦溪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4200年前,中原部族首领虞舜曾在焦溪舜过山及其周边居住生活,施行道德教化,并留下诸多遗迹遗风。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隐居舜山躬耕,在翟家湾、吴下里一带修筑延陵邑。唐朝中期,焦溪东面的秦望山下有芦岐庵,庵内住有高僧鸟巢禅师,庵旁有无尾螺池,远近闻名。







Image

☝焦溪古镇 陆仕银摄

Image

“这些圣贤先哲,是焦溪宝贵的人文财富,引得历代无数诗家文人的敬仰。他们来到这里,参拜祠庙、瞻仰先贤、游览古迹,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莫林葆说,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踏访焦溪舜山舜祠,留下“只因山鬼护,万古仰垂衣”的名句,歌颂舜帝德泽华夏;白居易曾游历芦岐庵,有“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让鸟巢禅师闻名于世。唐代晚期,诗人魏璞隐居舜山北面,与皮日休、陆龟蒙等相交唱和,传为佳话。

Image

Image

从唐朝到宋朝一直没有中断

传承到明清时

已是厚积薄发、蔚为大观

明代著名诗人翟正臣

写有高山八景组诗传世

王叔承、翟永龄都有吟咏家乡的诗歌流传







到了清代,焦溪诗风炽盛。例如,秀才承弼建溪南草堂,诗赋会友;诗人胡大士著有诗集《逸山诗稿》,成就卓著;学者吴镛著有《白玉诗草》等5卷,录诗500多首。“这些诗稿记录了特定时空里的风土人情,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打开了一扇扇花窗,带来美的享受。”莫林葆说。







Image

☝水巷邻里 路齐摄




焦溪诗歌历史没有断代的重要原因是焦溪在明代即成大镇,随着商贸兴盛,多个家族从大江南北迁徙而来。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文化传统,与江南习俗互相融合,形成了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族文化传承,其中诗歌传统得以延续。2022年,焦溪故事馆、舜溪诗社成员在整理焦溪核心区域的10个家族的宗谱时,收集到各家族子弟撰写或与外人酬唱的诗歌共计1000多首,各大家族无不诗家涌现、佳作纷呈。

在此基础上,焦溪通过诗社助兴,将诗歌传统推向顶峰。清同治八年(1869年),焦溪人进士承越回乡创办鹤峰书院,同年发起成立菊花诗社(简称菊社),参加者有承楚香、程一斋、胡东乔、奚慎之、承祖绶等焦溪大族后生俊彦10余人。他们在焦溪鹤麓楼以菊为主题,即席拈题,当堂唱和。后生奋勇,诗兴迸发,佳作频现。承越将20余篇诗作结集成《菊社吟草》,并为此写了《焦溪菊社小序》。《菊社吟草》刊印后,引起轰动,近至周边乡镇,远至常州、无锡,一时争相传抄。




Image

☝古镇岁月 陆仕银摄

Image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山更青、水更秀,丰衣足食的焦溪群众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新要求。村民要用诗歌来表达当今生活的赐予,讴歌时代的文明,畅想田园的明天。”莫林葆说,焦溪地区创建过湖山诗社,编印过诗书画刊物《舜溪风采》。2017年5月,郑陆地区诗歌爱好者还成立郑陆诗词协会,协会成员潘文瑞、陈武清、陆金林3人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成员出版或即将出版个人诗集5部,诗歌在郑陆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为焦溪文化建设、为古镇申遗增光添彩。

莫林葆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诗文素养要从学校抓起。从2003年起,焦溪初级中学将传承诗歌传统文化确立为教育特色,建立舜风诗社,扎实推进诗歌教育,开发了《舜溪诗香》《舜溪清韵》《舜溪探微》等诗教校本教材。如今,焦溪中学的诗教课题成为常州市学校前瞻性项目,焦溪中学升格为江苏省课程基地

Image
来源|常州日报
|郑轩
发布|小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