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四圣医理析惑集【代前言】

 四圣医苑 2023-07-05 发布于广东

与万物共舞

——代前言

有人问我,“你学中医多久了?”

对这个问题,我总要想很久,并且要确认对方问的“学”到底指什么,然后才回答他。

如果从我自己觉得已经真正地在学中医,那么要从2017年1月,我开始学《四圣心源》时算起,到现在刚好3年半。

如果按照通常的理解,比较正式地学,那么可以从2013年11月,我买了大学中医教材并开始研读的时候算起。

如果把稍微用心去了解也算是“学”,那么要从2011年我开始阅读通俗性质的医书算起。

如果把向老医生提问一些中医问题也算是“学”,那么应当从2005年算起。

但是,从内心讲,我觉得这些时间起点都不对。我觉得起码从走进社会之后,我就一直在“学中医”。

为什么?

因为中国传统医学讲的,是关于宇宙自然和人情世故的知识。因此,以往所有我对宇宙自然和人情世故的学习理解,都是在“学中医”。

中医讲“天人一也”。这是讲“天”和“人”生于同一本体,讲“天”和“人”遵循同一规律,也讲“天”“人”和“世间万物”存在着普遍联系。因此,对宇宙自然和人情世故的学习,是学中医;换个角度讲,也是学中医的必由之路。黄元御先生在《四圣心源》中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强调“物情乐升而恶降,升为得位,降为失位。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则悲,自然之性如此”;强调“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简单说,从“道”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万事万物是相通的。因此,当你读到孙过庭《书谱》,“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的时候,就可以会心一笑了。也因此,你就不会觉得我说我一直在学中医,是没有根据的胡说八道了。

只不过,我要说的,还有一层意思没有在前面的文字上体现出来。我要说的另一层意思是,既然你已经知道,对宇宙自然和人情世故的体察理解就是学中医,那么,有志于学中医的你,就应当去认真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每一杆青青翠竹和每一次嘘寒问暖。通过累积对日常点滴的体察,通过洞明对日常点滴的理解,正确、全面、迅速地帮助你学习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内在精髓。这才是真正走在“道”上。

至于,现在没有学中医的你,又该如何看待前面说的这些呢?


                                                                                    陈圳煜

             2020年6月1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