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介绍D2-问题描述阶段,怎样运用5W1H描述呢? D3临时对策(contain the problem) 问题发生了,在原因没有找到之前,不能仅仅是检查库存产品就可以了,发客户端产品(运输)、库存产品、正在生产的产品都可能会存在同样隐患 临时措施的目的: ✅防止继续产生不良品(减少不良品产生) ✅减小产生的不良和后续可能产生不良对客户的影响 保证在永久纠正措施实施前,对产品采取措施,对过程采取措施,必要时对体系采取措施。 对产品采取措施: 1)避免用户因产品无法使用导致停产(快速补货或100%检验,200%,必要时粘贴标识便于客户识别) 2)对客户处和内部的库存产品的质量验证或者遏制处理 3)过程稳定的同类产品加严抽样检验 4)可行的话,变换测量系统 5)对检验的结果实施统计分析,研究数据的分布状态,应注意数据的分层 对过程的措施: 1)应识别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接受准则 2)若过程要素已明显偏离设计要求,则对偏差的过程要素实施纠正行动;若过程的原因不清晰,则应暂停该过程的运行 3)收集整理问题组相关的过程记录 D4确定和验证问题的根本原因(identify,describe and verify root causes) 用工具方法(检查表、分层法、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头脑风暴法、系统图、关联图、矩阵图、QFD、FMEA、DOE、MSA等)列出可以用来解释问题起因的所有潜在原因,将问题描述中提到的造成偏差的一系列事件或环境或原因相互隔离测试,并确定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设立假说(选择可能的原因):梳理全部可能信息,运用“问题描述”阶段掌握的信息,剔除已确认无关的因素,重新整理剩下的因素 ✅梳理可能原因要周全 ✅原因和结果要有论证,说得通 ✅原因一定是根本原因,而非表面原因 验证假说(从已设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搜集新的数据或证据,制定计划来确认原因对问题的影响;根据全部的信息,决定主要影响原因;若验证可行,必要可将问题再现。 根本原因:基于当前技术水平,组织有能力、有责任管理和控制的质量要素,以满足对顾客的承诺。 D5选择永久的纠正措施(choose corrective actions) 选取最佳的的长期对策来解决根本原因。同时也选取最佳的长期对策来控制根本原因的影响。 目的:在生产前测试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审以确定所选的校正措施能够解决客户问题,同时对其它过程不会有不良影响。 这些措施是纠正不合格原因的永久性措施; ✅发挥团队优势:运用头脑风暴法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集思广益,研究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初步确定团队可接受的一种方案; ✅团队应预测:采取对策后,不要引起其他质量的问题(即考虑具有负相关的质量特性); ✅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制造可行性、供应链可行性、成本可行性等,在可能的条件下展开设计验证活动 D6实施和确认永久纠正措施(implement and validate corrective actions) 计划和执行选取的防止再发生对策 制定一个实施永久措施的计划,确定过程控制方法并纳入文件,以确保根本原因的消除。 确定并执行预防再发对策,并应注意持续实施监控,以确定根因已经消除 为确保采取的措施在受控条件下运行,在实施前,应确认过程要素与质量计划的一致性 应规定验证措施有效性的最小生产单元数 记录有效的过程要素与事件 验证措施有效性的最佳方法:质量特性的初始能力研究 需要时应验证相关的可靠性指标 D7防止问题再发生(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目的: 为防止同一问题及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应将相关对策形成书面文件(管理制度、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单、技术文件等)。修改现有的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工作惯例、设计与规程以防止这一问题与所有类似问题重复发生。 ✅实施标准化的作业,防止不合格及其原因的再发生 ✅将本次纠正措施的经验运用在同类区域中,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 标准化是把企业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进行规范(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预防为主、教育训练) 效果确认,实事求是,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对数据用统计工具,处理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应对比分析即判定效果(改善前VS改善后) D8表彰团队(congratulate your team) 目的: 承认小组的集体努力,对小组工作进行总结并祝贺。 总结成绩: ✅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投身质量改进的活动; ✅交流经验,提高员工质量改进的技能,启迪员工质量改进的意识; ✅宣传成果,巩固有效的改进措施; ✅评定不足:找出遗留问题作为下一个PDCA的行动方案和初步计划。 将经验教训输入组织知识管理的数据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