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说医学史131:不断地寻找真相——梅契尼科夫(下)

 Xiac2cmv1bxedf 2023-07-06 发布于江苏

邮说医学史131:

不断地寻找真相——梅契尼科夫(下)

11

终获认可

吞噬细胞,这是一个以前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当梅契尼科夫对外提出这个名字时,马上引起了一阵骚动。
这是1883年的夏天,梅契尼科夫将自己在实验中一次次看到的吞噬细胞吞噬微生物的现象,写成了一篇观点确凿的学术论文,在一场场学术会议上作交流发言。然而,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要让全世界科学家都认同他的观点,其实并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当时,抗血清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人们相信抗血清是机体对抗外来微生物的主要武器,梅契尼科夫报告的吞噬细胞抵御细菌的说法,普遍被人们质疑,大家更倾向于血清杀死了细菌,而不是梅契尼科夫所说的吞噬细胞。”
外界的反应出乎梅契尼科夫的意料,这令他沮丧。不过,他相信自己的眼睛,确信自己的研究成果非但正确,而且具有重要意义。
他没有选择争辩,而是选择了继续做实验。
“我要做更多的实验,以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我的吞噬细胞理论!”
他像着了魔似的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完全没有了白天与黑夜的概念。他连续工作着,眼睛熬得通红,大胡子越长越长,俨然成了一团燃烧的火焰。
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一个个实验数据与一篇篇论文……在越来越多的证据面前,医学界的大佬们开始认真对待梅契尼科夫的研究成果了。通过一次次重复,许多知名医学家也清楚地看到了吞噬细胞,见证了这些神奇的细胞吞噬有害细菌的全过程。
大家认可了梅契尼科夫的成果,他取得了成功。当他再次走上各种学术活动的讲台时,迎接他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吞噬细胞及其作用,梅契尼科夫开始以科普的方式来写一些文章。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他的实验过程写得活灵活现,将吞噬细胞形容得神乎其神,充满了趣味性与可读性。
他在文章中告诉人们,生物体内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它具有吞噬作用,可以吃掉侵入体内的细菌,这正是我们与疾病作战的有效方式之一。
几内亚比绍(2009):梅契尼科夫与吞噬作用

12

归乡离乡

待在异国他乡时间长了,梅契尼科夫心中对故乡的挂念越来越浓了。
了解到国内形势有所改善,思念故乡的他于1886年启程回国,到敖德萨大学新建立的细菌学研究所工作,研究巴斯德发明的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工艺。
梅契尼科夫被任命为课题组组长,他把自己的学生迦马列亚送到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去学习,而自己则一心扑在实验室里,只为能够早日实现大批量生产狂犬病疫苗的愿望。
然而,研究所也非净地,突然之间他发现所内起了风波,派系之间的争斗立即令他心力交瘁。
原来,他只是一个动物学博士,而不是医学博士,因而当地的医学界并不接受他,他的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实验室的玻璃器皿照见的是他那紧锁的眉头。
自己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迎接这没有期限的内斗与消耗呢?
他不知道。
尘世的风月中,有多少宝贵时光经得起内耗的消磨?
为了能够觅得一个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他决定离开研究所,再一次远走他乡。
1888年10月15日,他和妻子带着几个学生启程前往法国,到巴黎投靠巴斯德。巴斯德是一位惜才大师,他十分器重梅契尼科夫,立即把他留了下来。
在巴斯德研究所,梅契尼科夫有了良好的科研环境,他在这里潜心研究免疫、发热及疾病传染机制,定期给学生上公开课,深得学生的好评。
科研教学之余,他开始著书立说。1892年,他撰写了《炎症的比较病理学教程》一书,深受业内人士的欢迎。1901年他撰写了《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一书,在学术界引发了更大的反响。
1903年,他与伊密·鲁克斯一起对梅毒螺旋体进行研究,成功地使猿感染了梅毒,从而证明人并非梅毒螺旋体的唯一宿主。
多哥(2016):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梅契尼科夫

13

辞别人世

1908年,喜讯从斯德哥尔摩传来,因在免疫性研究上的突出贡献,梅契尼科夫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荣誉教授埃尔利希一起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梅契尼科夫在异国他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巨大的荣誉令他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恰好在这时候,沙皇派使节向他传话,希望他能够回国,并承诺给他充分的自由。
沙皇使节的传话,令梅契尼科夫激动得连续失眠了好几个晚上。他决定立刻启程回国,到祖国去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然而,在他回国的途中,却得到了一连串的坏消息。
原来,沙皇的承诺都是假的,他的母亲此刻已经被迫害致死,很多科研人员在沙皇的暴政下依然遭受着身心折磨。巨大的失望和悲伤使他立即停下返乡的脚步,毅然重返巴黎,继续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
这时候,他又开始研究人类的长寿问题,撰写了《怎样延长你的寿命》一书。
此书涉及生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美食学、历史学、文学,内容包括“老年研究”“动物的寿命”“自然死亡研究”“人类的寿命”四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生命本质上为读者解释养生和长寿的秘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局势的突变使巴斯德研究所无法正常运转,所里的一切工作都不得不画上了句号。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年轻科学家都应征入伍,上前线做战地救护工作去了。
这是20世纪科学界最黑暗的时候,黑暗面前梅契尼科夫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不能进行自己喜爱的科学研究,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是多么的残酷。忧郁之中,梅契尼科夫的心脏病发作了,而且越来越严重,直至影响到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他抱着一腔愁绪,无助地躺在病床上,只有黄昏的夕阳,照着他日渐憔悴的容颜。
大千世界,一切皆有尽头。
1916年7月16日,梅契尼科夫因病在巴黎的寓所辞别了人世,享年71岁。他的心跳停止了,呼吸消失了,然而他的科学精神和不朽功绩,永远定格在了岁月的齿轮上,直至今天,仍在散发着光芒。
中非(2016):诺奖得主梅契尼科夫逝世100周年

14

一代巨人

梅契尼科夫是医学科学界的一位伟大学者,有着孜孜以求、不懈奋进的精神。作为一名始终不渝的达尔文主义者,他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脚踏实地地进行实验研究。他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其思想和工作令人钦佩。他在机体免疫力方面的研究成效卓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作为一个普通人,他也有常人的弱点,在爱人离去之后,也曾消沉迷茫,甚至想以死来求得解脱。然而,作为生命的强者,他最终战胜了自己,心怀对阳光的向往,勇敢地面对生活,更加努力地投入科学研究。
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者,在重新振作之后,更加热爱生活。他有着非凡的毅力,求真务实,善于在工作中发现细小的事物,并且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形成厚实的基础。这种基于实践的基础,为理论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当观察到了前所未见的客观现象后,他欣喜,他激动,但他并不自满,而是进一步去做更多的实验,以实验来验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这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执着,科学研究需要这样的境界。
作为科学星空下的一代巨人,他的一生神奇而辉煌。他的科学精神,他的执着态度,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们充满了启示,教会我们怎样成长,让我们终身受益。
苏联(1966):免疫学家梅契尼科夫

作者: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