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这个展看百年前上海仕女形象!有藏家集齐海派画家生前出版全套画册

 燕山茶社 2023-07-06 发布于河北

近日,“晚清画报里的上海风俗”展览在闵行区图书馆开幕,这次展览展出著名海派画家吴友如的仕女图作品四十多幅,这些绘画作品宛如一幅画卷栩栩如生展现了晚清都市的风情。而这些仕女图作品主要来自于吴友如创办的清末沪上著名时事新闻画报《飞影阁画报》。

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前往展览现场进行了采访,并探寻这些仕女图作品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

文章图片2
“晚清画报里的上海风俗”展览现场

上海女子日常生活写照,极富生活情趣

吴友如1884年作为主笔参与《点石斋画报》工作,以绘制世俗生活、新闻时事而著称于世。1890年他辞职后自创《飞影阁画报》,1893年2月,在主编《飞影阁画报》至90期后,吴友如将画报移交“士记”续编,自己则在当年9月另办《飞影阁画册》,风格一如前刊。

《飞影阁画报》《点石斋画报》《舆论时事报》是清末上海三大时事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其形式仿照传统中国画题跋的形式,文后有画师题名和铃印,画报的纪历也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纪历,提供了一种国人习见的文化视野框架。

文章图片3
展览现场部分作品

就内容而言,《点石斋画报》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战争疾苦、市民百态,民间传说、世界大事、域外风情等,无一不涉,尤其是介绍了各类新科技和新事物,如火车、军舰、巨炮、脚踏车、电话、电灯、望远镜等,让国人对西方物质文明有了直观的认识。

文章图片4
展览现场部分作品

《飞影阁画报》由吴友如于1890年8月创刊,其绘画以描绘市井风俗、时事新闻为主,继承了《点石斋画报》着力描绘新科技和新事物的特点,传播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图文,占了不少篇幅。每幅画都有一段题记文字,夹叙夹议,文笔灵动,或俚俗、或典雅,或高古、或市井,深受市民欢迎。尤其是每期首页的仕女图,大多是女子日常生活的写照,梳妆、下棋、赏花、养蚕、玩骨牌等场景,极富有生活情趣。

从画法上来看,《飞影阁画报》与《点石斋画报》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画的技法,又吸取明清时期木刻版画艺术的风韵,还接纳了西洋绘画中透视和人物解剖之长,引进了西洋焦点透视技法,使绘画的叙事性取代了抒情性。其构图新颖,线条简洁,对后世连环画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图片5
《燕雀平分》

燕雀平分。江南地区有立夏称重的习俗,清代顾禄在《清嘉录·秤人》记载:“秤人”条称:“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之,以验夏中之肥瘠。”清代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杭俗,立夏日,悬大秤,男妇皆称之,以试一年肥瘠。”

文章图片6
《鍼穿七孔》

鍼穿七孔。穿针乞巧的活动一般在七夕晚上举行,女子手拿丝线,对着月光,谁能先穿过谁就“得巧”。乞巧时使用的针有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分,在汉代,女子使用的是“七孔针”,到南朝则发展成为“双眼针”,并用以缝制“合欢扇”。除乞巧外,七夕穿针还寓意求爱,如崔颢《七夕》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诗中就描绘了唐代长安城中穿针乞巧的风俗。

文章图片7
《点石斋画报》

周慕桥(1868-1922),苏州人,他是吴友如的同门师弟,周家很早就从苏州迁来上海。周慕桥自幼聪颖,从小就对绘画发生兴趣,拜在名画师张志瀛门下深造,同拜师门的还有日后一起编绘《飞影阁画报》的何明甫。

吴友如主编《点石斋画报》时周慕桥即是其得力助手,后来吴友如脱离点石斋创办《飞影阁画报》和《飞影阁画册》,周慕桥不仅全力协助而且屡屡在吴友如陷入困境时出手相援,甚至署吴友如名为其绘稿救急,以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吴友如画宝》当中不乏有出自周慕桥手笔的作品。

画报背后两位文化人的情谊

老新闻工作者沈宽是晚清新闻出版人、书法篆刻家沈拱之的五代孙,在二十多年前,他曾在申报馆大楼内的杂志工作。据沈宽介绍,《点石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前后历时15年,画报为旬刊,10天一期,一共出版528期,前后历时15年。

文章图片8
《点石斋画报》创刊号,沈拱之题(采访嘉宾提供本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沈宽认为,高祖父沈拱之是《申报》、申昌书画室、点石斋书局及《点石斋画报》创刊时的参与者,与早期海派画家吴友如曾经搭档共事过。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记载:吴友如“光绪十年(1884年),应上海点石斋书局之聘,任《点石斋画报》主笔,创作了大量时事新闻和风俗题材的绘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近年来,青年学者裴丹青在《点石斋画报主笔考》当中提出了新的见解:吴友如主笔《画报》之说,仅仅“系就绘画层面而言,更多指其'主绘’功能。”裴丹青还认为:将沈锦垣作为“《画报》主笔的推断,与《画报》《申报》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节节吻合,足成定论。”即吴主绘与沈主笔。

离开《点石斋画报》之后,吴友如先后创办《飞影阁画报》和《飞影阁画册》。关于吴友如离开《点石斋画报》的原因,沈宽分析,点石斋书局和《点石斋画报》的老板是英国人美查,他也是申报馆的老板,因为美查在1889年就已经离沪回英国去了,所以吴友如辞职原因并不是一些报道所记载所谓与美查“不合拍”而造成的。

而沈拱之和吴友如两人私教甚好,如吴友如作于1883年的《静安寺图》,沈拱之题字。吴友如离开《点石斋画报》后,在主持《飞影阁画报》的次年,两人还有书画作品的“联名款”,在吴友如绘制的《阴骘果报图注》一书当中,沈拱之题扉,还有“拱、之”二印,而沈拱之题署落款中的绝无仅见。此二幅作品可见二位文化人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

文章图片9
吴友如绘《阴骘果报图注》,沈拱之题字,沐手谨书(沈拱之落款)
文章图片10
《静安寺图》(此画作于1883年),吴友如画,沈拱之 锦垣题(上海大学博物馆 藏)

上海藏家手中有全套《飞影阁画册》

沈宽认为:《点石斋画报》年代较长,全套存世相对较多,而《飞影阁画册》全套留存不是很多,一般只有藏家手中才有。

徐友群是上海收藏家,喜爱收藏上海老地图和老画报等,他目前收藏有《飞影阁画册》全十册以及《飞影阁士记画册》中的两册。《飞影阁士记画册》(仅两册)两本都是1895年发行的,而《飞影阁画册》全十册是1893年至1894年期间发行的。

文章图片11
徐友群的《飞影阁画册》十册藏本合影
文章图片12
《飞影阁画册》锦锻面的装帧盒
文章图片13
《飞影阁画册》十二金钗之林黛玉
文章图片14
《飞影阁画册》十二金钗之宝钗

徐友群告诉记者,原先自己手里只有《飞影阁画册》的第二册,以及《飞影阁士记画册》中的两册,十多年前,他从其他藏家手中花了两万元收购到了这套品相不错的《飞影阁画册》。而《飞影阁画册》流传极少,是属于可遇不可求的藏品,一般只有通过拍卖会才能看到真品。当时藏家还为这套画册做了一个锦锻面的装帧盒。藏品讲究流传有序,据了解,卖家这套《飞影阁画册》是从上海崇明获得的。

徐友群告诉记者,在《飞影阁画册》出了十册之后,吴友如就因病去世了,《飞影阁画册》就此告终;后由周慕桥续办画册,称《飞影阁士记画册》,因此自己手中的这套《飞影阁画册》显得尤为珍贵。

文章图片15
《飞影阁士记画册》

“晚清画报里的上海风俗”展览:展览时间为即日起至7月31日,展览地址为闵行区图书馆(名都路85号),周一闭馆。

文章图片16文章图片17文章图片18文章图片19文章图片20文章图片21文章图片22文章图片2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