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1981年8月18日,当时正参与编辑《青岛电影》月刊的我,到青岛八大关采访前来疗养的著名美学家、雕塑家王朝闻,此时他72岁。话题自然与电影有关了。恰巧,他正奉命要对新中国1966年前的17年电影做个评价。在交谈中,他一再强调:电影就是人学。 其间,王朝闻列举了电影《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复活》等根据名著改编的经典电影。他指出:这些电影都是突出写人,刻画人的命运、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谈到最后,他还进一步强调,其实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概莫能外,必须是突出人学。他还在他所著《新艺术创作论》一书的扉页上为我亲笔题词:“虚心与自信 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王朝闻 1981年8月18日应吕铭康之嘱写这句话作为纪念”。 王朝闻以95岁高龄于2004年病逝,但他当年的音容笑貌仍难以忘怀。 不久,又有幸读到文艺评论大师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令我信服。他振聋发聩地强调:“文艺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中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毫无疑问,我们的电影、电视剧作品理所当然就是人学! 1984年盛夏,时年46岁的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来青岛度假,我有幸拜访了他。他是1979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拍摄第一部电影《巴山夜雨》(编剧是当时在青岛的北海舰队工作的叶楠)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拍摄电影《城南旧事》则获得了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无独有偶的是,吴贻弓也是一再强调:电影就是人学。他具体联系到不久前拍过的这两部影片为例。他说,《巴山夜雨》的主人公是正在受到“四人帮”严重迫害的著名诗人秋石,他被抄、被打、被抓,妻子饱尝株连之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从未见过爸爸的五岁的小女儿娟子。 该片通过一艘长江客轮上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处境的旅客对一个事件的不同反应,描绘出普通百姓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真挚情感,表现出他们的理想信念。 而《城南旧事》则是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充分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我对这三位大师级的艺术家关于人学的教诲,一直是刻骨铭心,以致受益终生,对我此后赏析电影以及许多文艺作品,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几十年的不断学习,我认识到:“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因此,电影与人学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我就结合人学来赏析几部优秀电影。 比如,最受人们关注的1977年出品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是一部浪漫的爱情灾难电影,就非常注重人学。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启航时触礁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生命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当老态龙钟的露丝讲完这段哀恸天地的爱情之后,把那串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沉入海底,让它陪着杰克和这段爱情长眠海底。在泰坦尼克号即将沉没时,大家异口同声让这些妇女和儿童率先逃离,邮轮上的乐队也异常认真地演奏着欢送曲,船长和船员们面对死亡都没有丝毫慌乱。这是何等的感人肺腑! 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由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获得了奥斯卡大奖。故事主要描述诺曼底登陆后,参战的瑞恩四兄弟,除了小儿子空降兵詹姆斯·瑞恩虽健在却是下落不明外,其他三人皆已牺牲。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小队,无论如何也要拯救幸存的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拯救小队的队长由战前是教师的米勒上尉担当,他刚刚经历诺曼底惨烈战役,为了完成这非常艰巨的任务,他身先士卒历尽枪林弹雨,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找到瑞恩并拯救出战场。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确实可歌可泣! 红高粱 1988年,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首任导演就斩获大奖的影片。片中百里闻名的轿夫余占鳌,个性刚烈,性格中有一种粗野、狂暴,但又富有原始正义感和生命激情。为了纯真的爱情在高粱地里与九儿“野合”,为报亲仇而怒杀日本鬼子。 整部电影充溢着人的激情。张艺谋在1992年导演《秋菊打官司》,片中陕北山区妇女秋菊,因丈夫被村长踢伤,便一而再再而三地进城打官司讨说法,那种执着倔强的鲜明性格令人叹为观止,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实可信。为此,该片一举夺得了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他其后执导的电影《活着》,更是突出了人学,把主人公富贵这个纨绔子弟的命运发展,刻画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 三峡好人 还有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贾樟柯编导的故事片《三峡好人》,于2006年一举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刻画人物,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其实,《三峡好人》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16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结果,韩三明破镜重圆,沈红的婚姻却彻底破裂。 影片中,这两位男女主人公都是非常的朴实无华。片中的韩三明,其貌不扬,质朴憨厚。他的前妻是当年3000元所买,生育一女,但16年前被公安解救回到原籍。这次,韩三明从山西独自来到三峡工程即将沉没的奉节,就是希望能与前妻和女儿相见。为此,他就先冒着酷暑在这里参与打工拆墙糊口,并与当地农民和谐相处。他虽沉默寡言,但其举手投足则充分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在他与前妻见面时,彼此话语极少,而一枚大白兔奶糖,你一口我一口,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更加表明他们还是藕断丝连,依然深深相爱着。 另一位女主角沈红,素面朝天,衣着简朴,也是性格内敛不善言谈,来找失联两年的丈夫。手里总拿着个矿泉水瓶,不停地喝,又到处灌水,既表达她的心事重重,又表明她生活得相当不易。当她终于发现丈夫早有外遇且心狠手辣,百般无奈万念皆灰…… 总之,我们的电影(包括电视剧)就是应该“以人为本”,坚持“接地气”。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群。 (作者: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著有《青岛与京剧》《青岛与曲艺》《青岛京剧艺术》《缘分》《求乐》等书,《青岛艺海》即将出版。) |
|
来自: 新用户7011Snf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