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里的特色街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老街里的特色街

吕铭康

老街里在老青岛是最为繁华,人气最旺。20世纪30年代老青岛人有句俗话:“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戏去中和、看病宏仁堂。”其实,当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色街:比如天津路是“旅栈一条街”、海泊路是“鞋业一条街”、四方路是“年货一条街”、济南路和莘县路是“土产一条街”等。那时的老街里是非常引人注目

天津路是旅栈一条街

由于天津路西头与泰安路的青岛火车站交接,因而旅栈业也就应运而生。

可那时一般百姓的收入都很微薄,他们来青岛就往往下榻距离青岛火车站近、比较价廉且大众化的典型中式客栈——“悦来栈”。其客房多为单人间或双人间,比起那些大房间的普通客栈的档次略高我记得,悦来栈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营业呢!

据了解,悦来栈接待过一些文化名人。如著名作家孟超,他是“左联”创始人之一,早年在上海从事革命文艺工作,1928年至1930年期间,每次回诸城老家,由沪坐船来青岛转车时,都在悦来栈下榻19305月,当时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教学的著名左翼作家胡也频等人,遭到国民党当局通缉。同年7月,胡也频丁玲夫妇被迫匆匆来到青岛乘船回到上海,他俩在青期间就住在悦来栈另一位著名作家贾植芳1947年在上海国民党当局被捕,获释后来青,化名贾有福,以商人身份作掩护与妻子任敏在悦来栈居住了一段时间,闭门笔耕。

当时,天津路的客栈还有:保安栈、连升栈、高升栈等。

另外,还有一家东华旅社比较洋气,是四层洋式楼房,大小客房一百余间,还有中西餐。东华旅社与春和楼都是天津富商朱子兴发起并集资开设他聘用天津人王雨亭为东华旅社经理。朱子兴与逊清遗老、著名书法家刘廷琛关系密切,正因为刘廷琛偶尔在东华旅社现场挥毫,该旅社也因此颇有人气

海泊路是“鞋业一条街”

老青岛的中山路,其右侧是海泊路

海泊路当时集南北不同风格的鞋型一条街,店铺30余家所以称为“鞋业一条街”其中,由我们青岛本地人经营的福兴祥鞋店、华丰泰鞋店、裕生福鞋店等,同时,还有山东牟平人开设经营的一美华靴鞋店华丰泰鞋店裕生福鞋店等,另外还有上海人宁波人经营的南方鞋型店三星鞋店、三进鞋店、明星鞋店、履利鞋店这些鞋店都只是经营皮鞋布鞋,胶鞋则归百货店卖

这些鞋店都非常重视生产管理科学,分工明确,有各自的制鞋作坊,从做鞋、成品、检验、销售为一条龙。许多店家都服务周到,量脚定做,送鞋上门,常年赊销,年节结算。那时极少有人买成品鞋,皮鞋必须由顾客本人亲到鞋店量脚型,做出半成品后店试穿,一切合适后再定型制作。鞋店备有一些皮鞋样本供选择式样。前来鞋店买布鞋则多是富贵人家,男鞋以礼服呢面、三色底为上乘,女子有各色绣花鞋面。布鞋店专门雇佣一些家庭妇女,在家纳鞋底、绣鞋面。特别是女士缎面绣花或棉鞋绣花面料都是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购进,花色款式极为丰富多彩。

在海泊路东头还有家早于1902年建立的裕发当铺,1911年由当时的山东银行接管

四方路是“年货一条街”

在老青岛,四方路是著名年货市场。每年是从农历腊月初八直到除夕上午,这个露天市场四方路是主街,专售各色各样年货。周边的芝罘路是菜市,黄岛路是水果市,博山路是年画、春联市。

1936年1月23日是春节,当时的《青岛时报》在节前不惜笔墨和篇幅,对老街里的商圈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大肆渲染节日气氛,为春节造势。在报道四方路市场时,以年货上市,四方路之形形色色为题,这样来形容四方路繁华热闹:“纸香鞭炮垛成垛,蔬菜水果堆成堆,各色商铺货摊从四方路摆起,东至芝罘路,西达潍县路,中间经过了易州路、博山路各路的路口,年货摊是十字式的排列着……种类多得很,有财神像,黄香,红烛,金银箔,黄表纸,烛台,灯笼,画子,财神对联,桔子,苹果,黑白瓜子,金枣,香蕉,山楂,红枣,大花生,小花生,黄梨,葡萄干,鸡鱼肉菜蔬,鞭炮,玩具,应有尽有……玩具摊上,儿童欢聚。”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沿袭着“年货一条街”的传统,四方路又逐渐开启了露天市场,并波及到周边的黄岛路、博山路、潍县路一带,真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除蔬菜外,出售的是五花八门的各类小商品,可谓应有尽有,甚至能与不远处的即墨路露天小商品市场媲美。1997年年底,四方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后,四方路“大茅房”一带以及黄岛路的露天菜市场,一直是生意红火,直到2017年初因需要大规模拆建,这市场才开始渐渐消失……

济南路和莘县路是“土产一条街”

上图右侧是济南路,下图是莘县路

济南路和莘县路都在中山路北头,靠近大窑沟和小港码头,当时被称为“土产一条街”。

济南路上就有许多土产店,以自产自销为主。如织绳厂就有仁聚德、公和兴、德顺兴三家。上世纪30年代青岛共有7家麻袋厂成德和、成德昌、义聚祥、源泰祥、德祥成、德顺兴、义兴成,全都在济南路铁工厂有同利号、同和兴、隆裕铁行等。

而紧邻小港的莘县路,马路两边都是出售各类土产品的小店。1936年春节前夕,当时的青岛报纸是这样描述莘县路:除了四方路、博山路之外,尚有一条路也很兴盛,就是莘县路菜市之门外,这路两旁也是货摊连排,但所卖的东西,与四方路货摊不同,此处摊上卖的器具是洋铁壶,铁铲子,铜勺子,茶盅,壶,盘子,红黑筷子,切菜板,粗碗,碟子,食物是海带,韭菜,白菜元葱,山药,大葱,生姜,大蒜,椒,胡椒,五香末,粉条等等,香纸箔财神像与四方路相同……那时光顾莘县路的顾客穿都是短衣,讲起价来争执分文”。

  直至本世纪2000年代,小港一带开建高架桥之前,莘县路还是有着许多的土产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