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心未泯的儿歌作家刘饶民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童心未泯的儿歌作家刘饶民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早报 2016-7-7

就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儿歌很受青岛青年业余作者的喜好,当然其中也包括刚满20岁的我。其实,我们都是受全国遐迩闻名的儿歌作家刘饶民老师的影响,尤其是到了70年代,青岛出现了“儿歌热”,其源头就在于此。刘饶民,1922年生于莱西。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莱西县小学教员、校长,青岛台东六路小学教导主任,山东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教师、教导主任,山东海洋学院语文讲师、院长办公室秘书。著有儿集《写给少先队员的诗》《海边儿歌》《儿歌一百首》《百子图》农村散歌》《孩子的歌》等,其中有的儿歌现已成为了经典。遗憾的是,刘饶民已于1987不幸病逝,享年65岁。然而他的创作才华,他的谦和低调,他的风趣幽默,尤其是他的童心未泯,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

刘饶民

当时,我专门买了刘饶民出版的儿歌集《写给少先队员的诗》,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以至于手不释卷。尤其是他的《大海的歌》更是脍炙人口: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大海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大海大海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咸?大海笑着来回答:因为渔人流的汗”这首儿歌只有两节八行,可谓言简意赅,余味深长。他把大海的蓝说成是“怀里抱着天”,把大海的咸说成是“渔人流的汗”。充溢着奇特的想象与联想,完全符合儿童的心理。他早在1949开始发表作品30多年写了 3000多首儿歌,出版了 32本诗集。其中《大海的歌》和《春雨》入选小学课本。那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够有机会当面向刘饶民求教,但却觉得自己是才疏学浅的无名之辈,总是不敢造次。

一直到了1972年,“文革”略有收敛。我和许多文学爱好者一样,也开始想写点东西,并决定创办、主编《市南文艺》街头诗画。思来想去,我觉得写儿歌字少,不易被“上纲上线”。当我得知刘饶民的住家在合江路,就硬着头皮登门拜访这位久已仰慕的著名诗人。由头就是请他为我即将开办的街头诗画写稿。我忐忑不安地站在他面前时,自报家门后,他操着浓浓的莱西乡音对我说:“铭康,你别当电线杆子杵着,快过来坐下!”这幽了一默,我顿时释然了。他非常畅快答应写稿,并且说:“咱可是有求必应!”他如此平易近人,确实始未料到,我们的距离瞬间拉近了。接着,我谈到了自己刚刚学写的几首儿歌。其中,他听了我写的《牵星星》后,让我把它写给他看:我姐姐,不简单,她有本领能上天。/上青天,干什么?牵来星星一串串。/家家户户亮堂堂,不用再把油灯点。/姐姐到底在干啥?她给山村架电线。他认真看后便说:“这首好!好就好在有童趣,有诗意。”他建议我把这些儿歌先都投给上海《红小兵》,因为能够在那里发表,就是达到一定水平了。果不其然,我所投的几首中的《牵星星》和《洗手帕》都得以在上海《红小兵》发表,继而《牵星星》就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儿歌集《公社添新花》。为此,我的儿歌创作从1972年起就一发而不可收,在全国不少报刊杂志和出版社发表了许多儿歌。我永远感谢刘饶民当时给予的鼓励与鞭策!其实,当时我写儿歌是因为字数少,不易莫名其妙地被“上纲上线”,而我最爱的是写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等。因此,改革开放后就逐渐放弃了儿歌创作,倒是主编了《青岛新童谣选》和青岛儿歌集《浪花花》。尽管我早已不写儿歌了,但还是非常关注,对那些“顺口溜”式的儿歌(童谣)难有好感。

笔者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红小兵》发表的儿歌《牵星星》

笔者1979年《山东文艺》发表的儿歌

我与刘饶民相识时,他50岁,我29岁,但共同的爱好使我们成了“忘年交”。他每次一进我的院子,就高声喊道:“铭康——”坐下就不断逗我那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当然,我们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儿歌。他一再强调:儿歌可不是顺口溜,一定要注重童趣和诗味。他之所以写大海和打渔,因为我们生活在海边,就应该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人和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嘛!他的这些话语,确实是字字珠玑,令我受益匪浅。

1974年12月,我参加青岛市文艺创作会议,在胶东路1号当时的党校举行。刘饶民就是我们诗歌组的组长。叫人捧腹不已的是,他坐在椅子背上,还翘着二郎腿,高声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今天我这个刘大圣来当组长。大家有言发言,不发言不让吃饭!”他这一说,会议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他身先士卒,首先就儿歌写作谈了自己的看法,根据我当年的记录,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要深入到孩子们中去,力求在内容上反映他们的学习劳动、体育、游戏等方面的情况形式为孩子们所喜闻乐见,语言通晓易懂,简洁流畅;表现手法,要批判地向民歌、古诗和传统儿歌学习,押大致相通的韵,谱曲可歌,徒歌能唱,读之顺口,听之顺耳,以便易于记诵,易于传播。要知道,那时还是“四人帮”横行,他能够这样谈,就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刘饶民的儿歌创作热情更加高涨,硕果累累。他在1983年底写过一篇文章强调儿童诗的主题应当是明确的,语言应当是纯洁的,通顺流畅的”“作者在落笔之前,必须先思考一番:这是为孩子们写的,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性,培育其精神文明;其次考虑怎样表现,力求有新意,力求语言纯洁,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易懂易记,易于传播。

刘饶民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创作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儿歌。但不如人意的是,他因夫人早逝而独身多年,且不会操持家务,饮食起居完全是凑合。因此,他很想再找个生活伴侣。那时对于此类问题都是难以启齿,而他却能在我这个后生面前如此坦诚,实在不易。一次,刘饶民看好了一位中学女校长,她可是终身未嫁的知性女性,比他略小几岁,俩人曾经同为市政协委员,他让我去找她说合一下。不料,对方明确表示要孑然一人“孤芳自赏”,刘饶民听后不胜惋惜地说:“我还是静候那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吧!”。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中年护士。刘饶民就约着我一起登门相亲。不料,俩人见面后竟然都相对无言,我与介绍人只好尴尬地自选话题,可我们话语一停就立即一片寂静。事后,介绍人埋怨他为何不说话?他说:我看好她了,怕碰钉子,不敢张嘴。介绍人说:人家本来愿意,看你不说话和她一样,那怎么能行?就这样,他便一直孤身一人度过寂寞的晚年。

不久,终因长期独身,又不注意饮食,渐渐地病入膏肓。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待人接物仍然幽默风趣。一次,我与文友侯修圃前去探望,他幽默地说:我在病重时就想,刘饶民啊刘饶民,你就这样完了吗?不行,你还有好多事没做,你要顽强活下来。我去请示马克思,马克思不要我这不,我又回来了。说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他确实是童心未泯,我永远难以忘怀他当时的音容笑貌……

2016-7-2 青岛“夹缝斋”修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