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电视剧必能再现辉煌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广东电视剧必能再现辉煌

——为“新时代影视剧发展前沿论坛”而作

吕铭康

前左三为笔者

【前不久的11月2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指导,广东省文联、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主办,广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广东省电影家协会承办的“新时代影视剧发展前沿论坛”在广州举行。我应邀参加,为这个论坛写了这篇文稿,并就此做了发言。次日,《南方日报》等传媒在报道中,提及了我的发言。】

笔者(左三)登台发言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的电视剧,尤其是广东的电视剧。原因是我虽在青岛定居69年,但祖籍是广东新会,对家乡自然格外关注。我最为看好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广东电视剧,无论是编剧、导演,还是主演,都充分显示出他们极高的艺术水平,并且总是令我难以忘怀兴奋不已。比如:《公关小姐》《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等。

这些广东电视剧除了具有极其浓郁的广东特色外,窃以为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其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否则,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

《公关小姐》1990年,22集),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主旋律电视剧。是邝健人编剧,黄加良执导,章申、萨仁高娃、张青等主演的电视剧,获第九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等众多奖项。该剧选取了一个相当精巧的角度,就是把主角设计成一个来自香港的公关人士,这样一部吸取了香港电视连续剧优点的都市言情剧就有了一个宏大的背景,一国两制的政策已经提出,香港回归的脚步正逐渐接近,人们对香港文化的了解正在一步步加强,这样的角度让《公关小姐》在与港产剧的竞争上占据了天然的优势。同时,电视剧中的浓郁的广东风味,又使《公关小姐》的影响远不止在影视领域,《公关小姐》带旺了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同时又把广州的形象以及岭南的文化推向了全国在当时的年代,《公关小姐》也算是一部都市职场剧,尤其是在80年代,大多数的男男女女还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作业,而剧中的人物却穿着职业正装游走在商业谈判间,这在当时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外来妹》(1991年,10集),则是展现了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优先发展的广东一带是内陆许多省市年轻人眼中的天堂,北方某小山村就有赵小云(陈小艺饰演)、志强等六名青年男女怀着梦想来到广东,他们希望通过打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时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是广东的发展支柱,心细手快的打工妹远比笨手拙脚的打工仔吃香,赵小云等几个姑娘很快进入某厂成为“外来妹”。《外来妹》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打工者生活,第一部反映劳资关系,第一部聘请香港演员加盟的电视剧,题材选择的新颖性、切中热点的敏锐性和制作方式的突破性,随着在央视的播出,广受好评。而剧中的女一号陈小艺也是凭借赵小云这一角色,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经典

《情满珠江》1994年,35集),编剧廖志楷、李彦雄、戴沛霖,导演:王进、袁世纪,主演:左翎巍子陈锐普超英等。这是一部是一部在改革开放时期感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精品剧集,本剧获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和“金鹰奖”,把情感与事业中的是是非非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愧是当年千家万户追看的火热大剧。这里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几十年间的酸甜苦辣以南方某电风扇厂从乡镇小厂到国际集团为蓝本的划时代巨作,艺术再现中国人与中国经济痛苦而傲世的锐变反映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奋斗历程的电视剧。该剧极富广东特色,重点描述普通人的悲欢感受和生活变迁。该剧于1994年播出,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该剧亦开创了我国内陆公开征选剧本的先河,可以说是素材太多了,与其说故事情节是'出来,不如说是'压缩提炼出来的,真实的生活比艺术创作更惊心动魄。”此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是好评如潮,这是一部高唱改革开放的赞歌,把主旋律、艺术性、可视性融合得较好的一部电视剧。可以说,这当时广东影视剧的代表作之一。

英雄无悔1996年,39集),编贺梦凡邓原,主演:濮存昕袁立李婷张力维等。此剧通过公安部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综合治理问题,通过展示高天复杂、曲折的人生经历,形象生动、全景式地再现了广东省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在各个领域,包括观念形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 理想,表现了岭南警世文化精神。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和第十六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优秀编剧奖。

《和平年代》(1996年,23集),导演李舒、张前编剧张波,主演:张丰毅尤勇高明陈锐等。这是一部正面描写改革开放条件下部队建设、以及军队与地方关系的电视剧,也是当时中国容量最大的一部军事题材的电视长剧。在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着力表现了军队如何由战争准备走向和平时期的艰难历程。全剧以一支特种作战部队的组建、成长、壮大、最后发展成为进驻香港特区的象征主权的部队为主要线索,通过一批背着战火硝烟走进和平年代,来到经济特区,面对全新情况的军人的变化,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来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展现了新形势下的新型军民联系,揭示了当代军人在这特殊年代的心路历程。从而一举获得1997中国电视金鹰奖的七个奖项。

显而易见,这些电视剧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和欢迎,关键就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一句话,就是接地气。近些年来,我们的影视剧产业高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过度倚靠IP、泛娱乐化、粗制滥造等弊病也开始显现,有内容、有深度、有温情的高质量作品依然相对匮乏,观众的审美开始出现疲劳,行业的口碑尚未得到理想化的发展。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创作理念偏差所导致的,面对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一些创作者本心失守,创作思维急功近利,把IP、明星视为致胜法宝,却没有在内容创作上下足功夫,脱离了实际和生活,于是就导致作品内容空洞、话题陈旧、表达形式单调,没有戳中观众的内心,观众没有代入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自然难以令众满意。

其二,突出“人学”,以人为本。

记得我在1981年采访美学大师王朝闻时,他当时奉命对解放后17年的电影作品进行评论。他就对我说: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人学”,电影也不例外。因为文艺作品都是要写人,写人的思想、感情、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后来,与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面谈,我们对电影就是“人学”的观点是完全一致,他提及作家执导的《巴山夜雨》和《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为此,我也关注到电影导演大师谢晋和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都对此有相同的看法。谢晋的《芙蓉镇》和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尤其是《活着》,都把“人学”置于首位。当然,我们的电视剧也是理应如此,突出“人学”,以人为本。而以上的这些广东电视剧,确实具备这个特点。

比如《公关小姐》这部剧从头到尾都让人感到新奇且充满趣味,都市女性的时尚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萨仁高娃在剧中饰演的高颖,精明独立、美丽大方,是当时生活中许多同龄女性心之向往的偶像。

《外来妹》剧中陈小艺饰演外来妹赵小云是一个女强人类型的人,她能够独立思考甚而特立独行,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此也注定了有不同的命运。从开始被任命为拉长助理到后来的拉长,而后又到江生的建达厂当生产主管,最后为乡政府自办工厂担任厂长,实现了草根的逆袭。当赵小云事业上经过波折有很大成就令人感叹,她与香港老板(汤镇宗饰演)的情感纠葛亦扣人心弦

情满珠江》是一部在改革开放时期感动了整整一代人的精品电视剧。剧中女主角梁淑贞通过自强不息和刻苦努力,成为一名企业女强人。而她前夫林必成过分的自负,屡遭挫折。 这里讲述的是一群知青几十年间的酸甜苦辣,70年代下乡插队时的辛酸故事,80年代返城时遇到的艰辛历程,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人与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艰苦创业时的喜怒哀乐

《英雄无悔》这部电视剧紧扣时代脉搏,敢于表现社会阴暗面毋庸讳言,该剧中有分寸相当复杂的三角、四角爱情故事、惊心动魄的警匪交锋、商界巨子家庭的爱恨情仇、警察内部的腐败官僚,都是此剧的卖点。而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很好地刻画了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冰毒女郎"姚一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女毒枭,但又是个没有落入俗套的反面人物,她被塑造成高智商的犯罪子,同她交锋的前几回合警察屡战屡败,借塑造这个人物,编导也蜻蜓点水地触及了地下社会的某些深层的东西。这样一来,对反面人物的刻画,就更加真实可信。

《和平年代》不仅正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军队的风采,而且揭示了人民军队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但又是必要的牺牲,讴歌当代军人甘于寂寞、忍受清贫、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成功地塑造了以秦子雄、慕容秋、闻勇、章大军、闻皓夫、慕容青、闻璐为代表的当代新军人形象。该剧不但思想性强,而且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生动、跌荡起伏、催人泪下。

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关键就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以人为本,也即突出“人学”。

然而,我不得不实话实说,以上所述的这些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电视剧,倒使我们许多人记忆犹新。而今呢?

前不久,电视剧《破冰行动》的热播,则引起我极大的反思。此剧的剧情是:境外某跨国贩毒集团勾结东山当地不法分子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冰毒生产,以达到将大量冰毒销往中国内陆省份及海外以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在此复杂危险的环境下,以李飞为代表的缉毒警不畏牺牲拼死撕开当地毒贩和保护伞织起的那张巨大的地下毒网,并冲破重重迷局,为雷霆扫毒专项行动的顺利展开扫清障碍。众所周知,《破冰行动》真实还原2013年震惊全国的“雷霆扫毒”系列行动中的的歼灭“制毒贩毒第一村”的大案。此次行动的缉毒重点是广东省陆丰市的博社村,村内将近两成的村民参与制毒,因极其猖狂的制毒贩毒的态度,博社村也成为了国内制毒第一村中国震惊全国的制毒大案,明明是发生在我们广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们广东的电视剧为什么没拍?难道是熟视无睹或是视若无睹吗?真实原因何在呢?当然,我作为一个远在北方山东青岛的作家,是难以知晓的的了!

据了解,我国影视剧从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到目前为止,每年全国大概生产13000-14000集影视剧,但是能被受众看到的只有6000-7000集左右,并且好的片子主要集中于较大的几家影视公司。目前我国影视剧,发展都存在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成本过高,二是过度消费。成本高主要体现在制作方面,特别是演员的片酬过高,这使得影视剧的制作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最终拉高了影视剧的销售价格,这也是造成电视影视剧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

其实,现在投拍影视剧确实有着难以言喻的一些“潜规则”,或许广东也不可能例外。是否有关领导部门的一些“蛀虫”,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不遗余力猛吃回扣,千方百计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或是不管演技如何,一味找些“小鲜肉”、“小靓女”,付出超高片酬,来博观众眼球?根本就置电视剧的社会效益于不顾?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现在,引人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九个城市组成,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非常显然,粤港澳大湾区必定我们当今广东电视剧首当其冲的主题。希望我们广东的电视剧千万要努力把握中国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聚焦大湾区。因为我们人民的实践、人民的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面向人民、服务人民,是文艺工作的神圣使命。是否能在这个高度上进行创作,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而决定了它的传播力和美誉度。从改革开放40年来丰富的文艺作品中可以看到,经典的往往也是流行的、高水准的常常也是高人气的,只有赢得人民的作品才能在长久的时间内赢得市场,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深信,我们广东电视剧能够乘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东风,再现辉煌!

2019-10-17 青岛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