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京剧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我与京剧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日报2016-8-25

我主持过近15年电台的京剧节目以及一些京剧演唱会,自1980年起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与京剧有关的文章,并且撰写了《青岛与京剧》《青岛京剧艺术》等书,并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那我是如何与京剧结缘的呢?

  我是19507岁时莫名其妙喜欢上京剧的。我祖籍广东新会,父母只会广东话,对京剧完全没有兴趣,那时我们是住在上海。一次,梅兰芳来沪演出,父亲立即买票,原因是那时我们全家人能够看梅兰芳,则是很有面子的大事。那晚是梅兰芳主演的《霸王别姬》,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京剧。尽管梅兰芳是鼎鼎大名的京剧大师,但我却被舞台上粗犷豪放声如洪钟的花脸——霸王项羽所深深吸引。不久,因父亲工作调动,全家迁来青岛。19528月,梅兰芳率梅兰芳剧团来青,无独有偶,父亲带我去看的还是《霸王别姬》。

梅兰芳、刘连荣《霸王别姬》

从此,我酷爱上京剧花脸,特别喜欢花脸的唱念做打,成了地道的小戏迷。由于当时家境尚好,父亲就给我买了许多京剧唱片。对其中花脸大师金少山《盗御马·坐寨》中窦尔墩的演唱尤其情有独钟,便在家里边放着唱片边亦步亦趋地临摹学唱,这竟然成为我自学京剧的启蒙唱段。同时也跟着唱片学了不少花脸唱段,以及其他行当的唱段和念白。父亲还让年长16岁的哥哥,经常带我到平度路的永安大戏院和中山路北头的华乐戏院看戏,后来就干脆放了我单飞,独来独往看戏了。在看了太平京剧社的裘派花脸创始人裘盛戎演出的《盗御马》《姚期》《铡美案》等戏之后,我更是兴奋不已。便央求父亲去买来裘盛戎的这些唱片,供我学唱。在这期间,我有幸看过“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和“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大师们的演出,而青岛京剧团的戏就看得最多了。那时的我,只敢在家里偷偷关着门唱,与外界的内外行毫无接触,完全是“闭关自守”的状态。

《盗御马 · 坐寨》

《姚期》

《铡美案》

1956年开展“公私合营”,庆祝活动格外频繁。在外贸工作的父亲就带13岁的我到单位和工商联礼堂,请他们的票友琴师柳贯中为我操琴。这是我第一次跟着胡琴清唱,结果是有板有眼受到了肯定。于是,我就接连登台清唱《盗御马》《姚期》《空城计》《黑旋风李逵》等花脸唱段,很受欢迎。恰巧我的中学校长也是戏迷,决定让我参加在湖北路团市委礼堂举行的青岛市首届少儿文艺汇演。他领我到即墨路、中山路拐角的小二楼,请著名琴师李奘图老师具体指导我应该如何吐字发音、唱腔归韵,这些都让我终生受益,永志不忘。李奘图还热情推荐著名票友鼓师刘鸿伟为我参赛操琴,因为刘还最擅长拉花脸戏。在这次全市汇演中,我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支钢笔,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与鞭策。还有最令我意外的是李奘图的长子李门是我同班同学,当时就学梅派琴师,现在他与胞弟李超早已是全国最优秀的梅派琴师了。1958年初中毕业后,我先在青岛卷烟厂学徒和一年后到青岛二十四中读高中,都曾经粉墨登台演过京剧。

我虽喜爱京剧,但从未有“下海”从事专业的念头,教学、写作才是我的真正理想。渐渐地,戏瘾几乎荡然无存。及至年长,我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也写了些与京剧有关的文章发表,但这与戏瘾无关。1971年英年早逝的裘盛戎是我最崇敬的偶像,80年代初就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多次来到裘盛戎的故居,拜访当时健在的裘夫人李玉英和其子裘少戎,还曾约定与熟悉京剧花脸的著名影星程之共同创作电视剧《裘盛戎》,但因能够扮演年轻裘盛戎的裘少戎和扮演壮年裘盛戎的程之先后病逝,只好无奈搁浅。

拟与著名影星程之合作电视剧《裘盛戎

1993年,青岛广播电台要改以往的录播为直播,他们主动找到了我。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成了京剧节目主持人。其间,我编导、主持的戏曲专题《浅谈京剧“坐寨”唱腔》,获得了中国广播文艺奖(政府奖),因为这恰恰是我的启蒙唱段。2004年春节,61岁的我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和青岛广播电台文艺频道之托,组织了“回家看看”京剧名家演唱会,邀请与青岛有关的陈永玲、张春秋、刘桂欣、任德川、杜鹏等,在海云庵糖球会和报社阳光大厅(与《青岛晚报》合作)演出了两场,都是由我主持并即兴清唱了《坐寨》。作为当时硕果仅存的“后四小名旦”陈永玲,两年后就不幸病逝,这次演出成了他的绝唱。2007年,我又应青岛文宣部门之邀,用了一年的时间,写就了《青岛与京剧》(青岛出版社)以及《青岛与曲艺》《青岛艺海》等书。

虽然,我至今还确实没有京剧瘾,但毕竟是藕断丝连啊!

2016-8-14 青岛“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