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上世纪老青岛的京剧票房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回顾上世纪老青岛的京剧票房

吕铭康

(选自:吕铭康著《青岛与京剧》,刊于:青岛早报2017-2-5)

在京剧界,业余爱好者叫“票友”。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义务演戏,后就把这些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他们聚会活动的场所叫票房。在上世纪20年代,青岛就逐渐涌现出不少京剧票房,为京剧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老青岛最著名京剧票房——和声社

青岛当时的票房中,建立最早、力量最强、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当数有27年历史的“和声社”。他们“集岛城票友之精英招四海风流之雅士”,阵容整齐,抗战胜利后则拥有 80余人。和声社经常演出的剧目很多,其中有:《挑车》《空城计》《水淹七军》《凤还巢》《三娘教子》《四进士》《锁麟囊》《草桥关》《红楼二尤》《翠屏山》《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回荆州》《战宛城》《苏武牧羊》《洪羊洞》《汉阳城》《哭刘表》《长坂坡》《汉津口》《状元谱》《辕门射戟》《王宝钏》《四郎探母》《痕记》《铁笼山》《麒麟阁》《荒山泪》《窦娥冤》《奇双会》《宇宙锋》《玉堂春》《红娘》《攀江关》《穆柯寨》《遇皇后》《打龙袍》《二进宫》《金龟》等。熟悉京剧的朋友可以感到,现在的一些专业京剧团,也不见得能够演出以上这么多的剧目。

19272月,当时京剧界最优秀名伶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程艳秋(即程砚秋)、荀慧生、高庆奎、筱翠花、程继先、王又辰等,在济南、莱州演出后,就应“青岛四大富豪”之一刘子山之约请,1924年在平度路22号新建的青岛新舞台”(后为:永安大戏院演出,结果是三天大戏,万人空巷,观者如堵。这些名伶在与青岛京剧票友周鼎忱、黄恂伯、瞿云坞等座谈,建议青岛也应有京剧票房。于是,周鼎忱等人就于1928年,在青岛组织了第一个京剧票房,“和弦之声,移风易俗”为信条,取名“和声社”。社址暂选保定路28号(原青岛地方银行旧址)。

和声社成立伊始,社长是黄恂伯(青岛上海银行经理),副社长张凤栖(青岛中央银行主任),陈晓初任总干事。此时又邀请了著名老生吴铁庵、冯子和、徐振芳加入“和声社”。吴铁庵兼老生教师;冯子和兼旦角教师;徐振芳为净角教师兼司鼓。这三位在当时是颇有名望,可见和声社的雄厚实力。以后又有武殿臣加入,任习武教师。他原名:武喜永,“富连成”出科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因为他有文化教戏有方,因人施才,生旦净丑无所不精从此,和声社的实力当然大增,文戏、武戏都能够兼而演之。

1931年,和声社由保定路迁址湖南路24号底楼。此时,员已发展到30余人。初为内部彩排,后举行义演活动赢得好评如潮1933年由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福顺德银号、义聚和银号分别出资租赁位于四方路10号的“三江会馆”,馆内有戏台,为演出提供了方便条件。京剧名伶王又宸、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来青演出时,皆应邀为和声社名誉社员。当时在青的著名戏剧家洪深、著名作家老舍和著名演员俞珊(当时是在青岛的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的夫人、俞启威之大姐)也曾是和声社的正式社员。俞珊曾粉墨登场、载歌载舞主演了《贵妃醉酒》。洪深在一次山东大学的文艺晚会上,在京剧《打棍出箱》中扮演范仲禹。他在戏里用脚踢起帽子,准确无误地戴在头上,顿时博得了满堂彩。

1937七七事变青岛沦陷,和声社只好暂告解散。是年冬天,经过陈晓初的奔走,邀请银行界的一些京剧爱好者加入京剧票社活功,由中国保险公司经理郭稚伯出头,将银行界票友组织起来,和声社易名为 “银光社”。由郭稚伯出任社长,副社长为周鼎忱

1939年,著名京剧艺术家程砚秋来青演出,听了该社票友于振之、刘少泉、张纫秋清唱之后,大为赞叹说:“我走过许多码头,没见过这样好的票房。”

1942袁立干、于振之、庄寄愚、张永泉、周化献、许健铭、弭海泉等7人组成了“程剧研究小组”,对程派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以及神色、步伐等进行了潜心钻研。这年冬天,又应青岛市商会之邀,演出了几场“冬赈救灾戏”,当时是座无虚席,声名大振

19433月,遂改名为:“琴樽友韵庐”,继续在“三江会馆”活动。在此期间,程砚秋第三次来青岛演出,看了“程剧研究小组”的演出后很满意,说:“这不是'研究小组’,可称作'青岛程剧团’了。”

程砚秋在青岛与票友合影(二排右二程砚秋)

 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取消“琴樽友韵庐”的名称恢复和声社。并推选孔士劝为和声社社长,张凤栖(中央银行主任)任副社长,赵太侔(山东大学校长)任副社长,时任青岛市长的李先良任名誉社长。这时的和声社已经是人才济济,名票荟萃。已经拥有正式社员80人,名誉社员40余人。老生有:司子云、刘少泉、李荣祥、张墨卿、王振宇、曲学海、李云超等;旦角:袁立干、季砚农、孙鸿、高月星、泰士元、王子敏等;花脸:于振之、江衡甫、王振春、徐九皋等;丑角:傅中华、庄寄愚等;小生:孔士劝、陈晓初、毛家骅等。

“青岛梅兰芳”季砚农

1946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上海演出《白蛇传》,特邀其得意弟子、“四小名旦”之首李世芳配演小青,在演出完毕后,194715日,李世芳与和声社名票李幼云同机由沪回北平,飞经青岛崂山,遇大雾机毁人亡。和声社以及广大票友为此在青岛吕祖庙(胶州路2、市立医院对面)为李世芳举行了公祭。1948年冬,烟台的两位名票——马派老生曲学海和小生姜振发,来青加入和声社,使该票房的阵容更坚强。此时的和声社是鼎盛时期,并且遐迩闻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马连良、杨宝森和名伶童芷苓等,都来给他们祝贺题词。

194962日青岛解放,京剧票的活动更加活跃了。在解放初期的前三年,和声社与青岛财政金融工会等单位合作,共先后举办了七次大规模的义务演出活动,共演出24场,大小剧目达65出之多。当时的《青岛日报》都刊有演出广告。

1955年末,和声社的全部财产和戏箱交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接管。27年历史的和声社到此结束。次年初,工人文化宫在和声社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职工业余艺术团京剧队。周仪任队长,高小岩、王振金、张凤栖任副队长。队址在上海路6号,演出活动主要在工人剧场。

和声社1949年、1950年义演广告

二、老青岛还有过不少京剧票房

就在和声社成立之后,各种名目青岛京剧票房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先后涌现。而且这些票房的票友和教习,并不一定都是固定在一个票房活动。他们经常是互相串门,进行人员交流。在此,就梳理一下。

1、“物产社”:

顾名思义,这是青岛土产业的京剧票友社,多数系蓬(莱)、黄(县)帮在青岛做生意的人,地点在河北路“润德楼”(即建新池澡塘)。社长是王心农(旦角兼司鼓),主要成员有:李宗义(后是著名高派老生)、王贯之(小生)和马秀英(系马连良之妹)夫妇等人其中的骨干成员李宗义(19131994),当时是老生名票1939正式下海成为京剧名家还有著名梅(兰芳)派琴师李奘图(19101971),解放初期先与青岛梅派名票季砚农共同下海,后又到马连良剧团,1958年到宁夏京剧团担任琴师。他的两个儿子李门、李超都是子承父业,是梅派京胡、京二胡伴奏的“黄金搭档”,曾专门为梅派名旦杜近芳伴奏。

著名琴师李奘图

2“西商票社”

“物产社”是在抗战后解散,由西镇商会会长王尽臣,就将原班人马重新组织起来,定名:“西商票社”, 地点在云南路“西镇商会”旧址。京剧大师马连良就被聘为名誉社长。

3“聊社”

这是“衙门口”的票社,由著名艺人韦三奎的弟子吴铸生等人组成,琴师为陈英杰

4“风雅社”

这是由台东商会为主的京剧票房,地址在威海路、台东三路口。

5“欢声社”

 “欢声社”的全名是“欢声国剧研究社”,这是青岛一个有影响、很有实力的京剧票房,1937年成立,地址在西镇滋阳路的云超里。社长是中医谢焕章,擅长京剧老生。主要成员有荀慧生的弟子、著名荀派花旦郑倩文(等名票。其中的葛绥之(19131981是著名的荀(慧生)派琴师,1942年因清新洒脱的琴艺受聘于荀慧生,为其调嗓、演出操琴。是现在的著名荀派花旦孙毓敏的启蒙老师。

京剧名票郑倩文

6“业余求智会”

是青岛绸缎百货业的京剧票房, 地址在潍县路北段。主要成员有“青岛梅兰芳”美誉的季砚农鼓师名票刘鸿伟等。

    7“平教俱乐部国剧社”

    这个票房的后盾,就是青岛市当时的平民教育协进会。当时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宣扬平民教育,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人员组成,一方面是由解散了的西镇商会票成员以及欢声社、业余求智社、和声社以及市内青年票友中的佼佼者,合组而成。

另外,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的京剧票房还有良友社绿茵社麟祥社等。

    三、老青岛50年代左右的票友活动

在上个世纪50年代,除和声社外,青岛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京剧票房。当时有市政府业余剧团、市青年艺术团的京剧队,青岛的邮电、财贸、蔬菜、百货、铁路、轻工、纺织、橡胶系统或行业,及其下属的工厂企业,还有四方机车厂、青岛卷烟厂、环境卫生队以及一些中学等,都有他们各自的业余京剧组织。他们积极参与排练,经常到企业、军营、农村进行演出。那时,青岛的业余京剧活动是非常活跃的。

那时,青岛青年业余艺术团京剧队(简称:青艺京剧队)的水平就比较突出。其前身乃市政府业余京剧团,是因1952年的一场火灾将京剧的服装道具库房付之一炬而停办。1954年,原为市政府京剧团的一些票友,加入到由青岛团市委组建的青岛青年业余艺术团,成为了该团的京剧队。他们从成立到1959年,排演的全部《武松》等戏,很受欢迎。后因内中的部分关键成员参与组建青岛市吕剧团等原因,该京剧队于60年代初就逐渐停止了活动。

1955年成立的市场三路少年业余京剧团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当时的少年京剧票友也就十四、五岁。主演有花脸毕新民(后改老生,曾任青岛市京剧团团长、书记,国家一级演员)、老生任德川(现为青岛市京剧院著名言派老生、国家一级演员获得中国京剧终身成就奖)、老生王云武(曾任青岛市京剧团琴师,现为山东省京剧院国家一级琴师)、梅派男旦孙元木(现为天津血液学研究所的退休主治医师,全国首届京剧“十大名票”之一)等。他们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将相和》:毕新民(廉颇)、王仁武或任德川(蔺相如),《秦香莲》:毕新民(包拯)、孙元木(秦香莲)、王仁武或任德川(王延龄)等戏。由于演员都是些少年儿童,演出像模像样,非常受欢迎。1959年,毕新民、任德川、王仁武都考入了青岛市京剧团,京剧成了他们终身的职业。孙元木乃是因为其父母一直坚持他不要做专业演员,而后来就到北京读书学医。这时的市场三路少年业余京剧团就不复存在了。市场三路少年京剧团是青岛京剧艺术的一个难得的亮点,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1958青岛一些工厂企业的业余京剧团都相当活跃。比如,当时的青岛卷烟厂在工会俱乐部主任、票友琴师黄寅宾(又名:黄春来),把该厂的一些爱好京剧的年仅十四、五岁培训工组织起来,演出了传统京剧《铁弓缘》笔者演母亲。一些中学也有不少师生喜爱京剧。西镇云南路的青岛二十四中师生,1961年冬与环境卫生队合作,在学校礼堂演出了京剧《打渔杀家》笔者演教师爷等戏。国棉一厂业余京剧团50年代初,还请来青演出的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到厂里给他们说戏。他们的演出剧目很多60年代初,青岛印染厂业余京剧团还专门派人,跟梅派名旦张春秋学习刚刚排演的现代京剧《红嫂》《夺印》。

正是由于当时的青岛是京剧票房林立、票友众多因此青岛曾被誉为“京剧大码头”,并涌现出为数不少的京剧名家。

2017-1-3 青岛“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