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思故人 吕铭康 (刊于:老年生活报 2020-4-1) 一年一度的清明又要来临。于是,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和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我的祖籍是广东新会,而家父一直是在为经营花生米、榨油的土产进出口商号打工,很早就携带家人离乡背井,先后定居在香港、上海和青岛等商埠。我就是1950年7岁时,随家人从上海迁居青岛的。可能是各地的风俗差异极大,二老又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我家就从未过清明节并祭奠先人,而是置怀念于心中。记得我1953年读小学四年级时,清明节那天,老师带着我们来到湛山村西太平山南麓的第二公墓,为解放青岛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扫墓。接着,大家在那里游玩。直到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知道“清明踏青”的习俗。此后,几乎每年清明都参与学校组织的这种活动。 1956年初冬,卧床三年的母亲仅49岁就不幸病逝,经青岛的广东会馆安排,葬在了位于双山西北的孙家顶子的广东公墓,还请书法家高小岩先生用隶书写的墓碑。此后三年,每年清明给先母上坟,父亲都带着哥哥、姐姐和我,从台东乘3路公交车直接到广东公墓站下车,还是比较便捷的。这是由青岛的一位叫做梁善川的广东富商出面倡导集资,为在青的广东同乡开设的一处公共墓地。其形似卧龙,共约15亩地。遂找人施工,在此建造了花岗石围墙、殡仪厅和门楼,门楼上书:“青岛广东公墓”六个大字。并按广东造墓模式建造了墓穴,在墓地里种植了树木花草。广东公墓自建成后,只要是广东人在青去世,经会馆统一安排便可安葬于此。还有两位看墓人,这是完全是属于会馆的公益事业,共葬有500余位同乡的墓穴。四年后的1960年10月,家父也因病猝然辞世,而此时的广东公墓已奉命不再埋葬,只好葬于马兰顶的第六公墓。于是,我与兄姐每逢清明就分别到这两处扫墓。六年后,这些公墓都已被夷为平地,我们只能改在心里祭奠了。 就在原第二公墓与湛山寺相邻之处,于1981年6月建成了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每年清明时节,我都参加了由单位组织的到烈士纪念馆祭奠。如今,往耄耋之年的我,不由得记起了这句名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今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我国至今已有许多人因此离世。特别感人肺腑的是,还有许许多多正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他们是我们光荣的学习榜样。尤其令人永志不忘的是,其中还有不少人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死绝对是重于泰山,是我们心目中的丰碑。现在时值清明,我们更应当以实际行动,怀念他们,悼念他们。清明时节倍思亲嘛! 2020-3-24 青岛夹缝斋 (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 |
|
来自: 新用户7011Snfr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