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才多艺的青岛京剧名票于振之

 新用户7011Snfr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多才多艺的青岛京剧名票于振之

吕铭康

(选自:吕铭康著《青岛与京剧》)

《草桥关》

在青岛众多的京剧票友中,于振之可谓非同一般的多才多艺。他唱过高派老生、铜锤架子“两门抱”的花脸、丑角、高水平的程派琴师等。

于振之(19141972),河北大兴人。他自小酷爱京剧。14岁就拜名师李仲鸣,学习京剧老生。由于他嗓音高亢,因此擅长学唱高庆奎的高派戏,经常粉墨登场演出高派名剧《斩黄袍》《辕门斩子》。他青年时考进青岛中国银行,从此定居青岛。他曾利用业余时间向前辈京剧老生名家时慧宝(18811943)等求教。倒仓后,就随傅九如改学花脸,并私拜过名净郝寿臣。首次登台唱花脸戏,就在《草桥关》中饰演铜锤花脸行当的姚期。他常演的花脸剧目有《战宛城》(饰曹操)《审李七》(饰李七)《连环套》(饰窦尔墩)。他的嗓音宏亮粗犷,扮相威武轩昂。

1934年,青岛中国银行宿舍在大学路14号落成,于振之就一直在这里居住。因他所在银行的经理王祖训就喜好京剧,许多银行职员也是戏迷,故银行宿舍甫一建成,就成立了“广厦堂剧社”,于振之自然成为最为积极且最为关键的成员。

“广厦堂剧社”,每逢周末必演京剧。于振之就以花脸行当扮演姚期、李七、曹操、窦尔墩等主角之外,还经常在《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中配演司马懿或马谡,《辕门斩子》中演焦赞,甚至还在《打渔杀家》中反串丑角教师爷。他的演出非常地道。

于振之的长子于传甲,自小在家里受到其父的艺术熏陶,7岁就登台唱花脸。在于振之主演《草桥关》饰姚期时,姚期之子姚刚(架子花脸)就由于传甲扮演。他们 “台上假父子,台下父子真”,在青岛的京剧票房成为了一段佳话。

19377月抗日战争暴发,和声社的票友大部离开青岛。是年冬,经过陈晓初的奔走,邀请银行界一些京剧爱好者在和声社原址改组为“银光社”。作为银行职员的于振之很自然地成为了银光社的主要成员,因他还痴迷程派,就与程派名票袁立干等组成“程派艺术研究小组”,学习、研究、切磋程派艺术。1940年初,于振之与盛连奎赴京邀请京剧大师、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率“秋声社”来青岛,在永安大戏院演出。在其后的程砚秋的“秋声社”与青岛票友举行清唱联谊会上,程砚秋在听了袁立干的程派与刘少泉的马派清唱,以及于振之的《草桥关》后,当即起身热情鼓掌,盛赞他们声情并茂,韵味俱佳。并说:“料想不到青岛会有这么多的京剧人才和不可多得的名票!”

抗战前夕,裘盛戎曾一度被困青岛。于振之酷爱花脸艺术,而裘盛戎又是花脸名家。于是惺惺相惜,于振之就拜比他还小一岁的裘盛戎为师学习花脸艺术,可谓亦师亦友、“半师半友”。抗战刚胜利不久,因战乱即发,交通受阻,裘盛戎一行又滞留青岛,是于振之为之提供食宿,而裘盛戎则常在广厦堂小舞台给票友们教唱、练功。在于家吊嗓时,裘操琴于唱,于操琴裘唱。抗战胜利后,裘还邀于合演《连环套》。裘盛戎演窦尔墩所戴的犀牛尾做的名贵红须髯口(行话:红扎),即是于振之的。显然,他俩确实是至交,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经常在北京拜访当时还健在的裘盛戎遗孀李玉英女士,她就多次提及青岛有位名票于振之,是个大好人。并说:“我们老裘生前就经常念叨他!”

京剧界有个说法,叫“六场通透”。所谓六场?其实就是旧时京剧界对胡琴、月琴、南弦子、单皮鼓、大锣、小锣六件伴奏乐器的总称。 “六场通透”,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擅长这六种乐器;也有说是指兼擅表演和音乐演奏的多面手,即吹(笛子、唢呐)、打(锣鼓)、弹(月琴、三弦)、拉(胡琴)、唱、武(打)六个方面。其实不管以上哪种说法,多才多艺的于振之都完全具备。因为他幼年学习老生时,就能够操作文武场的各种乐器;倒仓时,专习胡琴、唢呐、打击乐,一直吹打弹拉,无一不精;他除京剧外,还熟悉评剧、吕剧等,真乃是无所不通;中西乐器(坠胡、月琴、三弦、铜管乐、钢琴、提琴等),样样通透;编剧作曲,门门在行。他还精通“简谱”与“五线谱”。这在当时的票界是地道的天才,在京剧界也是极其难得的。尤其是他程派的造诣,连程砚秋本人都大加赞赏,他与袁立干、顾立成、庄寄寓被称为 “程派四友”。故而,程砚秋曾力劝于振之加入剧团,为他操琴。而因家庭阻拦,始终没有下海。

解放后,他一直是和声社的艺术骨干,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次文艺联欢,于振之居然来了一折地道的京韵大鼓,满座皆惊。时任青岛市京剧团领衔主演的言少朋,握着于的手,大加赞扬。

1958年青岛艺术学校成立,校址是在泰山路(现已改建为市北区少年宫)于振之从银行被调来任教,担任学校的吕剧班班主任并教授器乐。1959年底,青岛市委、市政府决定筹建青岛市吕剧团。就抽调毕宏川和魏文声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到处招兵买马,搜罗吕剧人才。于是,魏文声就把他们原“和声社”的七位京剧名票拉来参加吕剧团,其中就有已经在艺校授课的于振之。招收吕剧演员时,即以银行文艺宣传队和艺校吕剧班为基础。于任主考官。1960“五一”,青岛市吕剧团正式成立,于振之既粉墨登台演出,又在边幕旁操琴伴奏。成为了市吕剧团的艺术指导、作曲兼琴师。是他首先将京韵编进吕剧,创作出耳目一新的新曲目。就这样,他终于干了专业,下海到了吕剧团。

1964年,青岛市京剧团现代京剧《红嫂》剧组成立,曾特聘于振之为作曲组成员。他写京剧曲目与众不同——全带锣鼓配器,足见其精通透彻。翌年,他因病魔缠身而提前退休,但仍带病义务教授他居住的大院十多名青少年胡琴爱好者,深受居民爱戴。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程派艺术的音乐资料悉数被毁。70年代初期,有人从北京来青岛找于振之,请他整理程派名剧《文姬归汉》《青霜剑》等戏的曲谱。遗憾的是,此时的他已经是病入膏肓。时过不久的1972年盛夏,58岁的于振之无奈驾鹤西去,把他的多才多艺也带走了。他可是青岛最杰出的京剧票友!令人唏嘘不已。

由于京剧大师、裘派花脸艺术创始人裘盛戎临终前曾嘱托:如来青岛,一定要代他看望于振之等老朋友。北京风雷京剧团1983年来青岛演出时,随团来演出的杨振刚(裘盛戎的二女婿)特来寻访于振之,可叹已经故去11年了。

现在,于振之的儿子于传甲定居香港,擅长京胡,经常参加港岛的票房活动。每次回青,总是要携带京胡参与票房的活动,与老票友们欢聚。女儿于传佑还在青岛,喜欢老旦行当,经常参与一些京剧票房的活动。

2023-4-14 改写于青岛 夹缝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