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课精彩回顾 | 人类与食物的共生史

 培训班文摘 2023-07-06 发布于山西

人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人类怀胎10月就把这个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过程全部重现一遍。从一个细胞一点点分裂出来,从包在羊水里到出生就是从水生到陆生,从不会讲话到会讲话,从不会表达到会表达,从很柔弱到一点点有各种能力,这个过程都会重现一遍。


同样,人的饮食习惯也是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历史进程中就写入人演化的基因里面去了,一点一点地融到人的身体里去了。所以人的饮食种类变化表达的是历史上人类怎么跟食物相处的。


从进化上来讲,比如现在的一些考古的古人类学的证据显示,400万到250万年以前的类人猿基本是草食,是吃素的,类似现在的猩猩。那时候的人身高很矮,也就100厘米左右,像四五岁的小孩。那时候脑容量也比较小,450毫升。

250万年到200万年左右,这段时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当时的早期类人猿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生活方式很困难了。这时候人就发生了最早的一个变化,就是会使用工具了,用石器把动物残留的骨头砸碎,吃里面的骨髓、脑髓。为什么吃这两种?因为当时人的身高100厘米左右,很弱小,类似现在的小猩猩或大一点的猴子,所以他要去捕猎很困难,吃不到肉。

像大型食肉动物狮子老虎才能捕食,能吃到比较多的肉。它吃完了后剩下的肉渣碎末,又有秃鹫或凶猛的食腐动物来吃,这些人都对付不了,因为人还比较小,所以就只能躲在旁边看着,等那些吃完了走了,就只剩下骨头了,这个骨头怎么办?人再用石头把骨头敲碎了吃里面的骨髓,这是其他动物吃不到的。

因为开始吃骨髓了,人的能量补充就比较充分了,所以身高开始增长,能长到1米7左右,然后最重要的是大脑开始发育,脑容量开始增加到1000毫升。250万年到200万年左右,就用了不到100万年的时间,50万年的时间,人就从100厘米的身高、450毫升的脑容量,长到了到1.7米左右的身高和1000毫升的脑容量,基本上跟现代人差不多了。

200万年以后,人就可以做一些狩猎,因为体力也足了,脑容量大了也能够设计一些方案,可以打配合狩猎了。


所以这个时候人开始吃狩猎来的肉食,但那个时候的身体是不适应的,大量吃肉会中毒。曾经出土过一个170万年前人的骨骼化石,研究显示为典型的维生A过量导致的骨出血死亡,说明那个时候的人还不适应大量吃肉。所以在这段时间之内,人的身体就发生变化,慢慢地从植物素食到适应吃肉。这期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可能有大批的人因为吃肉而死掉,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基因的变异演化,把适应吃肉的基因慢慢地留下来了。

图片

然后在150万年到1万年前,这100万年的时间,人体进化出了钙质蛋白,就是能够清除血脂,消化油腻食物的这个蛋白就在写到 DNA里了。逐渐的人就能够消清除血脂,消化油腻食物蛋白,但是这个蛋白对人的青少年期的成长是有利的,营养获取是很有利的,但它同时也引起老年问题,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和脑出血这些病都是跟这个蛋白有关。所以这种对青少年有利,对老年有害的遗传基因是可以留下来遗传下来的,因为主要对青少年有利,它就能留下来。


对老年有害,人老了就死了,对基因的遗传不起决定作用。那现代人我不吃肉,就吃素,能不能避免这个问题?避免不了,你就是一辈子都吃素,也可能得阿尔茨海默病,也有可能脑出血,因为这个是写到人的基因里存在的,所以不是因为你吃素就能改变的。

那么从1万年前到现在,这一段时间是变化最剧烈的时候,农耕和畜牧业开始发展。这是有出土证据的,最早的农耕稻谷应该起源在浙江中部,我老家那一片,金华浦江附近叫上山文化。


11,000年到9000年这段时间的遗址里面有稻谷出土,厚厚的一层碳化了的谷糠。还有北方适合畜牧业的地方开始蓄养牲畜,开始放牧。这带来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就是人口密度的变化。原来的人口密度是很小的,因为大家要出去狩猎,他可能只有几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互相协作。


但自从农耕和畜牧业开始发展以后,人群的聚集就比较多了。人群一聚集,食物的种类就变得更单一,因为都是种出来的农作物。这样就会受天气或各种条件的影响。有丰收就有欠收,饥年和丰年交替出现。在丰收年,人就会增长得快一些,饥荒了,人增长就会放缓。


人群聚集带来更大的问题就是细菌和病毒,疾病风险的增加了。原先比如说一个特别厉害的病毒来了之后,一个人群也就很少的几十个人。如果病毒把这几十个人都杀死,它自己也生存不下来的,因为他要感染不了别人,隔得很远。


但是农耕和畜牧业发展以后,人开始聚集、聚居了以后,少部分人死了之后还有很多人,恶性的病毒就可以不断地发展演化。


所以农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变化对人到底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当然从整体来讲,这肯定是对人的文明是有好处的。但是真正的从局部来讲,当人有了很多的便利、发展以后,制约因素也在增长。


这在考古学上也有一些证据,包括六七千年前的哈民忙哈遗址,在内蒙红山文明的遗址的一个村落,最后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人就很可能死于鼠疫,因为老鼠是当时人类比较容易得到的食物,老鼠是鼠疫的源头,那个村子的人很多被堆在一个房子里,一把火烧掉了。这种现象一般就是由瘟疫引起的。

历史上的这些影响因素都集中在现代人身上体现出来,所以现代人的食谱从素食到肉食都有,消化它们的基因都是有的。所以要保证这个人的健康,首先食物要平衡,要吃的丰富。当然要修行要持戒不吃荤腥不吃肉是可以的,因为肉食里的营养在素食里都是可以找到的,还有些成分可以通过体内微生物群落去转化出来供你使用。人和整个微生物群落是上百万年的历史共生的关系,所以他们之间的配合是很默契的,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要注意一下,对于年轻人,对于身体各项机能都正常的人来说,可以有些东西不吃,在其他食物里面找到有类似营养的东西来替代,但对于老年人会有一个自然的限制,比如说好多老年人的牙齿不好,好多坚果就吃不了,好多需要嚼的要用牙的食物也吃不了,或者他的脏腑功能就比较弱了,有些东西消化不了。就是说当他吃的食物种类比较窄的时候,就会缺乏营养。


现代人觉得生活条件很好,食物极大丰富,就不会出现营养缺乏的问题,但其实会出现。身体的机能有偏差的时候,你对某些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障碍,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你身体缺的东西,算上你的微生物群落也补充不上。


这种情况在年纪比较大的人,消化吸收能力减弱的比较厉害的人身上,会比较明显一些。对这些人就要让食物更丰富一些,可能在这些食物上得不到的营养,在其他地方可能更容易得到一些,就把缺的东西补上了,增加让身体平衡全面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多,这样可能会有一些益处。

*分享本文内容须遵守以下知识共享协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传承传统文化

太极点亮心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