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佛山游记

 李弘孝读书馆 2023-07-06 发布于山东

徐徐的南风,吹得小麦金灿灿,蓝蓝的天空,布谷鸟不知疲倦地歌唱。青青的山上,飘来一股松柏的清香,滚烫的太阳,刚刚爬上上岗······又是五月槐花香。

  这是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和一位书画家王先生来千佛山观光。我是热爱建筑的,想了解一下山上的建筑群体造型。千佛山位于济南东南部,原名历山,相传这里是虞舜躬耕之地,故又名舜耕路。隋朝开环年间(581-600)山东佛教盛行,历山山岩多凿石供佛,故又易名千佛山。从此,这里变成了佛教圣地。

  千佛山虽不高大,但在全国的知名度很高,因为在半山腰的悬崖处座落着一处古刹--兴国禅寺。他以其古朴、清雅吸引着众多游客,也吸引着我们久仰的拜佛之心。我们一口气登到半山腰,上去石阶就是兴国禅寺了。兴国禅寺作为一个建筑作品,和其山石群落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互融合后产生一种建筑与文化的历史,它反映的是一种宗教文化,因为兴国禅寺始建于唐代,唐朝佛教盛行,兴国禅寺主要表现的是佛教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后履兴屡颓,曾有几次全部废圮,现今的兴国禅寺为明代重建。

  古寺坐落于山腰的一个平台处,南依跌宕起伏的悬崖,北俯济南泉城繁华的城区。古寺上覆青瓦,墙壁为青砖砌垒,梁柱为木结构,廊柱涂丹。古寺的殿宇厅廊由翠柏、红枫镶簇,逶迤错落,缥缈云中,极为壮观。寺院整体东西走向,依山势而造,南北受山势的局限,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建筑格局。从西自东排列为四个寺院,主殿坐南朝北,配殿坐北朝南,正配相应,前后相通。其中有观音堂、佛爷殿、文昌阁、舜王殿、鲁班祠等群体建筑。这些建筑作品叙说着历史中的政治、经济、艺术、文化、审美、宗教、智慧等,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关注的全部。因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含义最完美的建筑历史,是一种文化与艺术决定因素的历史。

  我们气喘嘘嘘的转过一段险要处,终于到达千佛山极顶。寻的一处平台坐下来休息。

  山风吹来,空气格外凉爽。我和王先生相窥一笑,表示胜利了!王先生说:“山高不如人高啊!”“人高不如人心高喽。”我给他对了一句。我们站在高峰极目远眺:南面群山起伏,东部山山相连,西北边的英雄山如座城中,北部湖光山色,泉城胜景伏在眼底,山下雾蔼树隐,麦田澄黄如金;近观足下,松柏吟唱,石老而阔,好一派生机盈然。

  我们站在山顶,想起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说过的一句话:“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句话说得很深刻,搞建筑的你干得好坏,不是你说了算,建筑会像史书一样记录下来的。在这里谈建筑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大境界,一种大处的壮阔与雄伟,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先生自语道:“一山更比一山高啊,山外还有山啊。”我说:“在这千佛山顶上,最高境界的恐怕就是佛喽”!

我们正在快乐的谈笑中,发现山顶的一块石崖处,伸卧一颗形若寿星的古柏,麒麟的躯体上枯死了许多枝条,石缭中伸出一支苍龙般的长臂,长满了茂密的针叶,我好奇地上前用手敲敲它的身躯,问它在这里生活得是否快乐,只见它臂膀在风中微微地晃了几下,清风吹着碧绿的柏叶,发出一种低沉的声音;“我是个与锯子和斧子无冤无仇的人,请饶了我吧,谢谢啦!”原来,这些松柏对偷伐山林者报以极大的警惕和愤怒。突然,从这松柏间跃出一支小精灵,他矫健的身体,动作非常机灵敏捷,面孔长得非常清秀,一双恰是绿豆的小眼睛闪闪发亮。骄阳下,它躲在已翘起地尾巴下歇凉。我们确认,它就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眨眼的功夫,小松鼠窜跑了。

  山风劲吹,天空金光闪烁。千佛山东北门的中央,正端坐着一位哈哈大笑的布袋老和尚,他两腿双盘如意坐。这尊巨大的金属铜像,从山顶上看去,金光闪闪,如现眼前。他就是佛中大名鼎鼎的大肚弥勒佛。老和尚迎来送往,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千佛山有一幅楹联:“笑到几时方合口,生来无日不开怀。”四川峨嵋山灵岩寺也有一幅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弥勒佛的无忧无虑,无私无畏,对当今社会的人们不是一种启迪吗?

  我们从山顶盘旋而下,转过一条石径,迂回山腰间,忽见一尊巨石,形若如叟。石叟旁突现一位身着海青衣服的和尚,正则立着身子打手机说中午家里来了客人,老婆要他早点下山。可见,当今的和尚有家室的不少,参与俗务的也不少。你瞧,和尚拿手机,庙上安电话,禅房有电视,寺中可上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一切。

  继续下得山来,来到寺院的拱门处,拱门南侧山壁上就是著名的千佛山石刻雕像。此地崖壁陡峭,附萝攀藤,青苔绿衣,异草奇花。给人已境愈高而心益静的清雅感。大小几十尊佛像就散落在这藤萝苔草之间。据相关历史记载,这里古代原有佛像近百尊,堪称精品。有的凝神伫立;有的合掌而坐;有的怒目相视,无一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下来山,已是正午。天空飘来一片厚厚的密云,强烈的阳光被遮住了,云影下的千佛山,松柏隐隐,山岩朦胧,兴国禅寺隐约可见。一阵清风掠过,带走一片乏意,我们投身到泉城的闹市之中,寻得一爿茶馆吃茶去。茶间,我们讨论的话题,依然是千佛山的故事,依然是千佛山的建筑艺术。真正体会到古代建筑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地貌、,依山傍石,风水阳光等自然条件,形成了自己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历史的文化,我们无不感叹。千佛山真是一部厚厚的书啊!      作者李弘孝

2011年5月作于泉城千佛山之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