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一味中草药175:白蔹,您听过“半蒌贝蔹及攻乌”吗?

 心其和顺其然 2023-07-0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白蔹,别名山地瓜,见肿消,鹅抱蛋。是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Thunb.)Makino的干燥块根。《说文解字》中“敛,白蔹也,或作蔹”。而《本草衍义》说:“白蔹,服饵方少用,惟敛疮方多用之,故名白蔹”。且白蔹的根块破开为类白色,因色白且善于敛疮生肌因此而得名。

图片

植物白蔹,又名野葡萄秧、七角莲、白天天秧等。属于木质藤本植物,自身带有卷须,善攀援他物生长,葡萄秧是他的近亲,想要结出好吃的葡萄,搭个棚子让葡萄秧往上爬道理是一样的。

图片

白蔹长约1米,甚至更长,分布范围广泛,全国各地的荒地和山坡上都可见到。

图片

根块呈长圆形或近纺锤状,外皮红棕色或红褐色的,有纵皱纹,根皮容易栓化,栓化是细胞的一种变化,简单说就是根块表皮水变少了,变得有弹性,这样可以保护里面的水分出去,保护植物。

图片

白蔹的根块,长4-10cm,直径1-2cm,和小号的地瓜很像,常常一个根下好多个根块,全国各地山上都可见,所以又名山地瓜。

图片

将根块对切开,切面周边稍向内卷曲,中间有一棱线突起。切面颜色是类白色的,纹理清晰,从上到下呈放射状。

图片

新鲜的根块质地硬脆,很容易折断,折断有时还会有粉末飞出来。断面是白色的。(下图中是横断面,有些粘土了),有微微的甜味。

图片

白蔹的小枝是光滑棕褐色的,仔细看,会发现枝上有一条条细纵纹。(背景是A4纸,可对比大小)小枝上长着互生的光滑细叶柄,细叶柄的对侧是卷须。

图片

白蔹叶分两种:第一种是3小叶复叶,小叶是羽状深裂,边缘不规则锯齿状。

图片

第二种是5小叶掌状复叶,其中央小叶深裂至基底部,上边还能看见1-3个关节,关节间有翅,侧小叶有一个或者没有关节。每一个小叶片掌状或羽状分裂,最终裂片是卵圆形披针形的样子,每一个叶片顶部尖尖的,底部楔形,边缘不规则锯齿状。叶轴上有翅,这里科普一下翅,叶轴是每一个复叶的叶柄,复叶上面长出来的叫翅,不是叶子。

图片

叶子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均光滑无毛。大小和成年人手掌差不多。

图片

白蔹夏季开一簇簇淡黄绿色小花,每一朵花同芝麻大小。一蔟花中,中间的花先开,逐渐两侧的花再开,一朵小花有5个花萼,5个卵圆形花瓣,有5个短花丝状的雄蕊,花梗细长,长度接近成人手指长短,常常缠绕。根据花的形状,白蔹又名五爪藤。

图片

在雄花下部是杯状的花盘,子房是在花盘中央的,分左右两室,有一个短花柱。

图片

待到8-9月份,白蔹结出如豌豆大小球形浆果,初为蓝色或蓝紫色,逐渐成熟后转为白色。果实上有针孔状凹点。称为“白蔹子”,也是一味药物。在《药性论》中记载:“治温疟,主寒热结壅热肿”。

图片

白蔹的主要用药部位是根块,在春秋采摘白蔹,除去茎及细根须,洗干净,一般纵切成两瓣、四瓣,晒干用就可以用了。根块越肥大、断面粉红色,质地粉足的越好。

图片

#02

白蔹的药用价值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性味:苦、微寒。归心、胃经、

白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经历南北朝及隋朝的大内乱后,白蔹入药混乱,《唐本草》作为分界点,往后以葡萄科白蔹根块入药。功用多沿用《本经》:“主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带下赤白”。白蔹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外用多用粉末或者捣碎使用,内服多和其他药材一起煎汤服用。

图片

白蔹苦则泄,辛散能消肿,在古代治疗痈肿疽疮有很好效果,《本草经疏》认为其是疔肿痈疽家要药。单品水调敷在患处,可以治疗热毒壅聚,痈疮初期红肿硬痛。若疮痈有脓,但一直脓出不来,可配合苦参、皂角制成膏药外贴,发挥溃破成脓的功效。若疮痈溃后,好长时间创口不愈合,将白蔹和乳香、没药研制成粉末,撒在创口,都是非常有效的。

图片

白蔹治疗烧烫伤和手足皲裂也很好用,《备急方》中提到,治疗烫伤将本品研成粉末外敷,治疗手足皲裂,白蔹和白芨、大黄、冰片和麻油制成油调膏使用。

图片

古代战争较多,在《本草图经》中提出:在治疗金疮和面部方面,往往白蔹和白芨相须使用。白蔹的见肿消别名可不是白来的,取白蔹的根块两个,食盐适量,捣烂如泥外敷,白蔹含粘液质和淀粉,这种性状就很好帖服在患处。

图片

开头提到的“半蒌贝蔹及攻乌”是中药配伍之间的关系,乌指的是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一类),蔹指白蔹,乌头和白蔹是相反的,可引起中毒反应。经现代药理研究,白蔹有协同镇静作用。白蔹本身没有镇静作用,但乌头一类的药品是有镇痛作用,协同增强乌头一类的镇痛作用。

图片

#03

可以美容的白蔹

七子白粉顾名思义,由七味白字药材组成,分别是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芍、白茯苓、白珍珠。上述药材取适量粉末,将其和纯净水、牛奶、蛋清或者蜂蜜搅拌成糊状,均匀涂抹于面部或者手部。七子白粉面膜是当下流行的一种中医美容产品。而也有白僵蚕替换白珍珠的使用,具体美容能力如何,小编也没有使用过。可以根据您自己皮肤状况而选择。

图片

下面是针对每一味药物的中医古籍记载。白芷:《本经》记载:“长肌肤,润泽,可做面脂。”白芷在《千金面脂方》和《玉容散》中的记载是制作面脂的主药。既美白,又美体。白蔹:《药性论》记载:“可治面上疮疱。”白茯苓:《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白茯苓为末,和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白芨:《药性论》记载:“治面上疮,令人肌滑。”《本草纲目》记载:“洗面黑、祛斑。”白术:《药性论》记载:“主面光悦,驻颜祛斑。”用白术蘸酒(或醋)如研磨之状,均匀涂抹脸上可美白,治疗雀斑和黑斑。圣医李时珍曾说此方治雀斑“极致”。白芍:《本经》记载,白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止痛、利小便、益气”,美容良药。白僵蚕:润肤白面、灭瘢除黑。美白、祛斑、祛疤痕、治疗面部色斑、祛风润肤,《神农本草经》云:“润泽颜色,可作面脂”。临床上用于美白、祛汗斑、瘢痕疙瘩、粉刺等,并常常用于美容添加剂或防腐剂及护肤品中。

图片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1.《本草衍义》:白蔹、白芨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需而行。

2.《本草经疏》:白蔹,苦则泄,辛则散,甘则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致。女子阴中肿痛,亦由血分有热之故。火毒伤肌肉,即血分有热,目中赤,亦血热为病,散结凉血除热,则上来诸苦蔑不济矣。其治小儿惊痫、温疟及妇人下赤白,则虽云惊痫属风热,温疟由于暑,赤白淋属湿热,或可通用,然病各有因,药各有主,以类推之,或非其任矣,尚俟后哲详之。总之为疗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3.《本经逢原》:白蔹,性寒解毒,敷肿疡疮,有解散之功,以其味辛也。但阴疽色淡不起,胃气弱者,非其所宜。《本经》治目赤惊痫温疟,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治阴肿带下,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金匮》薯蓣丸用之,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陋哉。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同白及治金疮失血,同甘草解狼毒之毒,其辛散之功可知。

4.《本草正义》:白蔹苦泄,能清湿热而通壅滞,痈肿疽疮,多湿火为病,古人所谓痈疽,本外疡之通称,此疽字,非近世之所谓阴疽。结气以热结而言,苦泄宣通,则能散之,痛者亦热结之不通,《经》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目赤乃湿热之上凌,惊痫多气火之上菀,温疟本是热痰窒塞,阴中肿痛,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总之,皆苦泄宣通之作用。医经主治,未尝不与陆氏《诗疏》同条共贯也,《别录》以治赤白,亦泄导湿热之浊垢,曰杀火毒,则约而言之耳。《日华子》谓治发背,则古之背疽,多是火毒,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不可含浑。又谓瘰疬,面上疱疮,亦即《本经》主痈肿之义。又谓治肠风痔漏,血痢,刀箭疮,扑损,生肌止痛,则于《本经》、《别录》之外,多一层凉血破血,化瘀生新之义。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盖苦而善泄,义固相因。

5.《本经》: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6.《别录》:下赤白,杀火毒。

7.《药性论》:治面上疱疮。

8.《日华子本草》:止惊邪,发背,瘰疬,肠风,痔漏,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烫火疮,生肌止痛。

9.《本草图经》:治风,金疮。

图文编辑:滕颖

排版:朱昱林

校正:孟岩 李威莹 高峰

指导教师:张会永 吴威 魏延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