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的事--读过的人遇见的书之“自画像”系列(23)

 陈会设 2023-07-06 发布于安徽


以 我  

 澄  明  君  

一、阅读与写作

1

教了这么多年书,还天天看书。

每次来城里,看见我读书,母亲就会如此念叨。

或许,在母亲纯朴的意识和生活经验里,教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至多是一种手艺罢了。

这种能力一旦锻炼纯熟接下来只是重复而已根本无需再学习一如每天烧火做饭,拾家务养猪喂鸡;一如每年夏秋两季的收割,播种贮藏。

2

为母亲所不知道的是,读书之余我还偶尔写文字。

否则,母亲一定会追问下去,写字有啥用。

其实在我,读书与写字有着同样的意义一是倾听,二是诉说。

无论倾听还是诉说都源于生命对自身困境与困境里孤独意识的觉察

如果阅读,是躲藏于暗黑困境里的生命对他者诉说的倾听;

那么写作,就是以诉说自身困境的方式来寻找倾听的朋友。

就在这样的倾听与诉说中,喧嚣人群里孤独的个体得以相遇、碰撞,进而共鸣,得到慰藉。或许还有前行的力量,还有生命何以存在的答案。


正如史铁生在《湘月的写作》中所言:

人是从哪一刻忽然想起写作来了呢?

从孤独的一刻,从意识到了人之局限的那一刻。

我一直相信,写作,即是为了有限的心魂能够同无限的存在联接起来。譬如一个孤单的音符,因为牵系进一曲无限的音乐,而有了自己的价值,而发现了存在的意义。

3

让逝去和即将逝去的记忆和生命永存。

如若进一步追问,阅读与写作除却孤独与慰藉困境与寻找之外的意义,我以为便是如此了。

一如木心所言:

单凭一个人的记忆,多少已死的已消失的人事物都泱泱地活着存在着,而一个人的记忆因其死而消失,与之共之的人事物不知由多多少少。

——《素履之往·向晦宴息》

如若抛却个体,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阅读和写作,或者一切艺术品传布与创作的意义也在于此。

还是孤独着发疯着死去的梵高说的最好:

不要以为死去的人死了

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当然,大致的意思臧克家也曾说过: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但正常的臧克家远没有发疯的梵高自信,当然也就不如梵高伟大了。

接着读下去,那“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比喻则更显小家子气,而流于俗烂了。

4

记忆最广袤、最完备,越是细节越清晰。

——《素履之往·向晦宴息》

既然,写作的意义如此巨大,尚需进一步追问,写些什么呢。

木心先生说了两个字,记忆。

如若,再追问,写记忆里的什么呢。

同样是两个字,细节。

记忆里的细节,或许这就是写作的全部奥秘。

不惑之年,读木心文字,终于明白,为何此时便开始回忆

漫长安静的夜里,鲁迅木心的微光之下,岁月里朦朦胧胧的往事渐渐明亮清澈

于是,如小河沟里的游鱼,虽然未曾到过什么大江大海,然而年岁渐长,过往的岁月里也曾读过一些人,遇见一些书,记忆里也曾留存一些或明或暗的光亮。

于是,偶或打捞一些再也无法抹去的细节,为自己画像,或写些自传之类的文字。

5

你近期的文字都看了,总的感觉思絮如夏之草木繁茂兹生,文字跳跃有活力,一片锦绣。

不过,文思在一定的篇幅内是否相对集中一下,总是散点透视会影响深入。

--老鱼

近读木心作品,反反复复的翻,点点滴滴的品,如一人浅斟低酌,任凭酒氤氲纸面

看看写下的文字,不敢说入室,或许已登堂;不敢说醇厚,然味道渐浓

于是这条小鱼就想起了老鱼--教育学院读书时教我们现代文学的于吉瑞,老鱼对小鱼作出了上面的评价。

老师所言,总能击中问题要害。或言之,这亦是许多朋友的困惑。

其实细究下来,这些所谓的文章依然只是一些已经定型的草稿。他日整理之时,稍稍调整一些顺序,重新分门别类即可。

只是,此刻的我,忙于不停的生产,甚至连这群孩子的模样性情尚未打量仔细。

二、告别初中

1

小学与初中,都在那个叫做陈柳园的村庄周围几公里的空间里打转,每天就是田间地头、上学放学的再熟悉不过的土路

然而就在中秋初中那个回想起来寂寞而又安静的小院落里,知道了村庄外面还有广阔的世界

而一旦意识到另一世界的存在,便渴望着去经历穿越便想象着抵达的可能

2

那时,复习生还很多很多

班上,有初三读了七八年的同学,有从高中回来重读的大龄初中生。

初三那一年,虽然我的成绩应届生中位居第一,年级则要排到二十名之外第一年考上中专或重点高中的可能性尽于零,离家较近的庞桥高中又烂透顶。

在那样的环境里,一个新生,无论如何努力,无法超越全部的复习生

或许,复习上一两年或三五年,有被命运眷顾垂青的可能。

或许,这就是我无法改变的生存环境。

同村的一位女同学,初二时成绩遥遥领先于我某一天,猛然意识到以她的努力所无法挣脱的困境,于是放弃了优秀一路坠落下去

而我因为木讷愚笨,在那样的环境中一直挣扎坚持着。

3

还记得毕业前夕,盛夏的午后,一群少男少女,在校园的西边干枯的水沟,诉说着各自毕业后的去

还记得,当时流行燕舞牌的收录机,而那群学生中就有一个叫做燕舞的女子,生的美丽妖娆,且又家境富裕,三年同学,内向的我几乎从未和她讲过什么话。

而那天,居然和他们一起开起了她的玩笑: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如今回想起来,只记得那时于未来无尽迷茫和惆怅虽然,当时的场景如此快乐,热闹。

4

后来,中考预选之后无所适从之际,天大的喜讯骤然而至。

刷复习生

中专不招复习生高中复习生加分,还要测骨龄验年龄等等。

因为之前未有过这样的规定,也未曾听类似传闻,所以它是骤然而至

时,我正骑着自行车走在集市上卖头的父母送镰刀的路上。同班复习多年的女同学匆匆叫住我,告诉了这个讯息。

当时,匆忙赶路的我并未意识到这息意味着什么,当然也无从记起她落寞的神情。

只是考上中专之后甚至在今天,才发现消息自己对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并且,刷复习生这项在我之前从未有过的规定,是在中考那一年落实到位,第二年便又沦为形式。

后来那一届同学便在相同环境里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PS

如果要给《告别初中》归类的话,当属“自画像”系列青葱岁月之初中校园()或(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