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成曲调先有情——《琵琶行》重读(1)

 陈会设 2023-07-06 发布于安徽

“先有情”三字,一篇大机括。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侧批

作文难,最难在何处——

在人物出场,在开篇第一句。

第一句跳出、写下。后面,便水到渠成,行云流水。

第一句之前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诚然重要。但那只是食材,是烧菜之前的准备。

第一句,是烧菜时点起火的关键一步。

人物出场,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门见山,波澜平地直起,上来丢出一句,人物直接登场。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如此,《故乡》里杨二嫂出场亦如此——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第一句,拘定人物三魂六魄。所谓——

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眉批》)

如果,后面能够托得住,担得起。

已然大家手笔。

一是平常道出,看似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

实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外,看至后文,方知前文之妙,是谓铺垫之法。

比之论文,前有苏洵《六国论》,开篇第一句便是——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后有贾谊《过秦论》,林云铭《古文析义》如此评论——

秦之过,止在结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二句。通篇全不提破,千回万转之后,方徐徐说出便住。从来古文无此作法。

二者,当然各有其妙。只是年岁愈长,愈喜后者——

平常之中的不同寻常,疏淡之中透出绵密。

此需大家之中的大家,方可写出。

只是读懂,已是千难万难。

读懂者未必能够写出,写作者未必能够言出。

最好,最好是有既能写作,又能鉴赏的老师——

中学、大学里遇见,难比登天。

木心,算是例外的一个。

读他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字,既中肯,又好笑——

他的写作,一上来就风格独特,手法精纯。

他写书,处处是艺术,可是他写《艺术论》,不知所云。

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便写出了——

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晚)、人物(主人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已属不易。

然而,作者更为高明之处在于,写出了情感——

送客”,隐含伤感。

夜送客”,伤感加倍。

联系后文——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可知,卧病浔阳江州司马,悲苦孤独到何等地步。

此时,有客来访,该是怎样快乐,客人离去,又悲伤如何。

如此,便可知见夜送客三字之中,饱含着怎样浓重深切的悲情。

“举酒欲饮无管弦”七字,就是在这浓重的伤感,和“枫叶荻花秋瑟瑟”萧瑟落寞的背景中反跌而出的遗憾。

其实,分别之时,未必定须“管弦”。

比如,情人之间的分别,最怕莫过于——“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安静,反倒无声胜有声。

作者所以如此言说,只为铺垫后文。

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当细细品鉴。

月,是秋天,是夜晚“凉月如冰”(刘克庄《满庭芳》)的月。

江,是秋天,是夜晚“月明江水寒”的江。

如此之月,浸于如此之江,寒凉可想而知。

夜送客之悲情,“无管弦”之遗憾,“江浸月”之寒凉的背景下——

“忽闻水上琵琶声”如空谷跫音,劈空而来,给人惊喜和无限慰安。

然而,只此“忽闻”两字,稍显单薄。

因此,作者于诗前小序稍作文章——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京都声”三字可知——

其一琵琶之声,绝非“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山歌村笛。

其二在于作者亦是辞别帝京,谪居此处,可谓他乡听旧音。

如此,诗人之惊喜与慰安方才加倍。

于是,主要是诗人兼及客人的一方——

忘归不发寻声暗问移船相邀添酒回灯酒宴,继之千呼万唤

然而,琵琶女一方——

声停语迟、半日始出,却依旧怀抱琵琶半遮面。

为何——

这里有两处关键,一是半遮面”——

可能是因为年长色衰,颜色故去,故而怀抱琵琶遮掩面容。

然而,从诗人《夜闻歌者(宿鄂州)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一句亦可作反向判断。

一是“欲语迟”的“迟”字耐人寻味。

“欲语迟”宛然妇人行径矣。

——徐增《而庵说唐诗》

“欲语迟”,形容妙绝。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回到诗前序言——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这里“夜弹”“京都声”,五字之中,大有深意。

其一,由“夜弹”可知,琵琶女弹奏琵琶,只为自己——

或为消解孤独,或是月明水寒,深契心意,琵琶入怀,信手而弹,曲声自然流淌而出。

恰是这无意于他人,甚而无意于演奏的声音,方才让诗人偶一听见,便如闻仙乐,惊喜不已。

因之,琵琶女本无意他人的欣赏称赞,或者介怀他人搅扰自己的一份孤独,方才欲语而迟。

这里的迟缓犹疑,不过是琵琶女心意的自然呈显。

其二,京都之声,再联系后文——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可见,此时的琵琶女,一是自信其曲,无需他人评鉴。

二是经历过大风大浪,内心已然平静如水,虽有隐痛,却甘于清静寂寞,不愿抛头露面。

可谓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可以说,琵琶女尚未出场之前。

作者已通过寥寥数语,向我们描摹出一个饱经沧桑,深情婉曲,有故事的艺术家形象。

果然,一起手:

转轴拨弦,未成曲调三两,情意先有。

作者写琵琶女的当下,却能让读者看见她的过去,也能想象接下来演奏的精彩。

当下之中,见过去,知未来。

如此,方为大家。

所以,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先有情”三字,一篇大机括。

所以,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九讲》——

简洁是大天才的特征。

写于夜色中的

丁字樓澧沅居

未完待续

明日请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