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毫无关联中的关联,偶然叠加下的必然——《项链》重读(3)

 陈会设 2023-07-06 发布于安徽

终于,她穿上价值四百法郎新做的衣服,戴上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拿着丈夫费尽力气弄到的请柬——

兴高采烈地奔赴夜会,也奔向那未知的无底深渊。

马,马,一马失社稷。

——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出自理查三世逊位的史实——

国王理查三世准备拼死一战了。

因为,亨利的军队正迎面扑来,这场战斗将决定谁来统治英国。

战斗进行的当天早上,理查派一忠诚的马夫备好最喜欢的战马。

“国王的战马准备的怎么样了。”马夫催促道——

“国王要骑它参加伟大的战争,这是个伟大的时刻。”

“那你得等等,我需要一两枚钉子和多一点的时间。”铁匠回答。

“没时间磨蹭了。”马夫不耐烦地叫嚷。

“国王不会可怜你的时间,还是将就一下。”

收到指令,铁匠埋头干活——

“我听见军号的响声,你能否凑合一下。”

“已经把马蹄铁钉上,但是没有那么牢固。

“能不能挂住?”

“应该可以,但我没有把握。”

“就这样吧。要快,不然国王会降罪咱们俩头上。”

两军开始交战,国王也冲锋陷阵。

还没走到一半,一个马蹄铁掉了,战马摔倒在地。

理查被掀在地,士兵们转身逃走,军队分崩离析。

不一会,敌人俘获了理查,战斗结束。

从那时起,人们就说: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一个铁钉的丢失和国王失去一个国家之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仅仅通过“马掌”“战马”“战役”三个词语的过渡,毫不相关的事情产生了密切的关联——

不可能成为事实、史实。

由此,想起社交传播领域著名的六度关系理论——又被称为六度分割理论:

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六度分割”理论。

简单说来,就是在这个社会里,任何两人之间建立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

无论他们是否认识,无论生活在任何偏僻的地方,他们之间只有六度分割。

微软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地球上任意两人互相联系的桥梁平均需要通过6.6再次验证了六度空间理论的正确性

言之最多只需7人相互介绍就能麦当娜或英国女王扯上关系

所以写下这些,只是想在另一意义上再次探讨——

偶然出现的舞会请柬,项链丢失的偶然事件,和玛蒂尔德命运的必然之间的关联,以及打破这种关联的可能性。

玛蒂尔德生活的现实是——黯淡、粗陋、破败、无光……

玛蒂尔德梦想的生活是——奢华、高雅、华美、闪亮……

几乎无法改变的现实里,面对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梦想,玛蒂尔德的表现是——

痛苦、伤心、悔恨、失望,是感慨的悲哀和梦想的狂乱,是“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

1在这样极度虚荣或热烈梦想的心理背景下,那张教育部礼堂的夜会请柬的出现,便注定成为必然——区别只是早晚之间。

2面对夜会的诱惑,玛蒂尔德的反应是恼怒和哭泣,因为——

她不知道该拿这东西怎么办。因为——

“没有件像样的衣服,我不能去参加这个夜会。”

如果,恼怒更多是因为虚荣。

那么,哭泣则是弱者典型的自卑心理。

因为,在她看来,这样的夜会必须要有价值四百法郎的衣服做门面装点。

3衣服做好之后,她依然“郁闷、不安、忧愁”,因为——

如果没有珍珠或宝石,处处表现出穷酸气,她便不愿参加夜会。因为——

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再难堪也没有了。

这背后,是虚荣和自卑的心理再一次作怪。

4终于,她穿上价值四百法郎新做的衣服,戴上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拿着丈夫费尽力气弄到的请柬——

兴高采烈地奔赴夜会,也奔向那未知的无底深渊。

5舞会上的狂热、兴奋、陶醉——

6离开之时,避免穿着珍贵皮衣女人的看见,匆忙的逃走——

7不记得号码的破马车——

8镜子前面最后的端详——

项链,终于丢失不见。

倒着推导,看看项链是否可以找到,或是不让它出现。

8如果,记住马车的号码,或者车上便立刻查看。

7如果,“教育部走廊”之外,发现它还在的时候,提前取下。

6如果,挑选镯子或者那“做工非常精巧”的“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

丢失之后付出的代价,可能会在她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5如果,听从丈夫的建议,戴上几朵在那个季节里很是时新的鲜花——

后面的一切,便不会发生。

4如果,穿上“上戏园子穿的那件衣裳”,可能根本不会想到宝石、珍珠和项链。

3如果,直接拒绝请柬和舞会,让梦想止步于日常之中的想象。

2如果,直接拒绝痛苦伤心、悔恨失望,拒绝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

1如果,玛蒂尔德不是美丽动人的姑娘,如果她有陪嫁的资产,如果有钱的体面的人娶她,或者过上同学佛来思节夫人一样的生活……

无论,正看还是倒推,请柬舞会的出现和项链的丢失都是一种必然——

除非,社会评价妇女的标准观念,完全改变。

除非,她不是玛蒂尔德。

正如,铁钉的丢失和失去国家之间,经由三个词语的过渡便密切的关联。

请柬,和十年的青春之间,经由舞会之前,借来项链,陶醉舞会,项链丢失,借债偿还,几个事件之间的过渡,让本无任何关联的事件紧密相连。

正如米尔格伦的“六度分割”理论一样,一个偶然牵出另一偶然,偶然的层层叠加,便使最初的偶然引爆最终的必然。

所以,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随随便便的恨。

所以,人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

所以,世间并无没有关联的事情,也没有缺少必然的偶然。

所以,博尔赫斯这样说——

我重新阅读了《附录与补遗》的第一卷,看到叔本华说——

一个人从出生的一刻起到死为止,所能遭遇的一切都是由他本人事前决定的。

概而言之,虚荣和自卑,或者梦想和自尊一起——

把请柬和项链步步为营连续不断地送到玛蒂尔德的面前,又一步步一点点地把她从幸福的顶端推向无底的深渊。

所以,她在才会付出十年不同寻常的艰辛之后,发出无尽的慨叹——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在我,所以在初读之后的二十年之后,写下这篇《项链》的阅读史。

只是,因为曾经不止一次遭遇过这样的巅峰与深渊,曾经不止一次地发出玛蒂尔德一样的感慨。

曾经,极细小的事情成全了我。

后来,极细小的事情败坏了我。

虽然,项链丢失事件,完全的败坏了玛蒂尔德——

让她可为可怜的、苍老的、贫苦的、失去荣光的妇人。

然而,玛蒂尔德还有时间,她的人生还有续篇。

如果,在此之前,我能够写下的只有这些无用的慨叹。

那么,人到中年,持续的“日更”之后,悲哀慨叹之外,我发现了别的新的可能。

明天,是《虚荣与自卑中的救赎与超越——〈项链〉重读(4)》

未完待续

明日请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