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山倒的快乐,如抽丝的享受

 陈会设 2023-07-06 发布于安徽

所谓欢喜,不就是绝望里一丝隐约的希望么。

所谓人生,不就是孤独里朝向期待的旅程么。

端午。对于我们的意义,只剩下三天假期。

三天,转眼过去。

第一天,早起,码千余字,回老家看父母。

学校,每月正常星期一次,回家,也大抵如此。

前几日,极少电话的母亲打来电话——

没有问起为何没回家,只是担心我怕有什么事。

回家,陪父母包饺子——

本来买了猪脚,母亲说,节日,家家都包饺子,我们要吃饺子。

然后,看母亲给我收拾一大堆的蔬菜,鸡蛋、青皮、西瓜——

对这少年时日日呆过的院落而言,我早已经成为一个过客。对父母而言,在外工作的儿子,也如出嫁的女儿——

所能给予他们的安慰,只是偶然归家,陪他们说说话。

回来。继续码字,文字推送出去,已近九点。

热几个带回来的,妈妈包的饺子。然后,出去跑步。

第二天,早起跑步。

读书,码字。下午打球——

算来,从日更开始,已有好几月,没有摸过拍子了。

今天,依旧早起跑步。

上午,陪一群孩子去湿地游玩,陪他们一起河边吹风,掐青绿的荷叶,戴在白发丛生的头上。

在他们疯玩的间隙,翻了几页随手带去的木心——

在大自然里读《文学回忆录》,别有一番滋味。

第一天开始跑步的时候,小腿酸疼难忍,只能跑跑走走——

我知道,这疼痛,过不几天,便会消失——

从前,即便落雪的日子也不曾间断的跑步,只要坚持下去,很快便会适应。

日更之后,跑步打球,统统中断。三五年间瘦下来的身体,以眼见的速度胖了回去。

胖起来的过程,是一种享受——

因为,有女神缪斯的陪伴;还因为,年轻时没有坚持下来的日更,年轻时写出不出来的东西,如今可以坚持,可以完成。

瘦下去的过程,是一种快乐——

因为,终于可以享受的同时,战胜一些东西——虚无、孤独,还有一些虚浮的本能的——名利的,贪婪饕餮的欲望。

灵感,或者对文字的爱,来的时候一如山倒——

看着,自己一点点耽溺、沉醉其中,有大快乐。

怨戾,或者对生活的恨,去的时候一如抽丝——

看着,清明、澄澈的光,从暗黑里一点点升腾起来,是大享受。

其实,胖瘦只是生命欲望起伏的过程。

爱恨,悲喜,也如世事人生的一场梦。

然而,知道是过程,知道只是梦,醒着入醉,明明白白入梦——

在耽溺沉醉之中,持守一份清醒,一份豁达——

这样的醉,不觉其痛;这样的梦,失落渐去。

醉也好,醒也好;爱也好,恨也好——

醉过醒过,爱过恨过,都是遭遇,都是快乐。

欢喜而活,倦怠而眠;喜欢的,轻举酒杯,一饮而尽;倦怠了,酒杯一丢,从容而去。

生死,都是解脱——

因为,自己本来不过俗尘之中,普通至极,常有悲欣交集缠绕的一个——

暂且未曾完全老去的成年人——

跑跑步,打打球,饮点酒,兴之所至,写上几个字。

放假前一天,黄昏,有人约酒——

坐上敞篷电三轮车,至郊外。他们掼蛋,我在隔壁房间码字——

我们在各自快乐里,等侯晚餐。然后,一起醉酒,一起快乐。

以后,不可能两个星期见面,很可能两个月、两年见一面。

我要讲大家一辈子有用的东西。讲了,有备无患。你们用不用,悉听尊便,我只管我讲。

课完了,我们将要分别,即使再见面,要隔了一层了,校友见面,客客气气。

过去这一段,今后得不到了,想来心有戚戚。

这是《文学回忆录·最后一课》的两段——

十多年里,木心的文字不知翻了多少遍,这一次读得最慢。

翻到最后,忍不住一阵感伤,一场“文学的远征”——

从六十二岁开始,木心陪着一群流荡纽约的画家,一起快快乐乐的玩了五年的时间。他们,也给了晚年的木心一段珍贵的人生记忆。

六十七岁的木心,如此的豁达、通透、决绝——

分别在即,那睿智的老头又感伤的像个孩子——

对于温情,对于过往,他有留恋,却更多拒绝。

那些深爱的,注定失去的,除了拒绝,还能做些什么——

陈丹青的后记里,有两个细节耐人寻味——

不止十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木心讲毕最后一课。那天是在我的寓所,散课后,他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礼帽,我们送他下楼。

步出客厅的一瞬,他回过头来,定睛看了看十几分钟前据案讲课的橡木桌。

木心,这个可爱的老头——

会如何看待他生命的这五年,这一段生长于异国他乡的故事;看待他和学生之间的一段“恋情”。

如若,先生还在话——

多想告诉他,有他相伴的十年,十年里我的故事。想听一听,他会说些什么——

又或者,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的看着他,心便会安宁,便会有答案。

每天,码字之前,会读上一阵木心——

不问多少,不管时间,为尘世生活揉搓得皱皱巴巴的感觉舒展开了,便开始写字。

写字,告一段落——

便回归生活,洗菜做饭,喂饱肚皮的同时,喝一点小酒,安慰一下悲喜之中浮浮沉沉的内心。

读木心,还有那些他时时挂于嘴边的书,常有悲伤——

细细想,人与人之间——

无论是,学生老师,父母子女,情人夫妻,不过一场热烈的聚会——

父母,曾经是孩子的全部。

学生,也曾如孩子般一样,仰望他的老师。

世间,多少情人夫妻,就有多少聚散分离——

你还留在原地,他早已为“新欢”——新的欢喜,俘获,吸引。

等,是因为还有希望;待,是一段孤独绝望——

所谓欢喜,不就是绝望里一丝隐约的希望么。

所谓人生,不就是孤独里朝向期待的旅程么。

孩子,飘泊万里,偶尔会有回家。

学生,走过便是走过。爱人,爱过便是爱过。

深爱的,可以怀着未知的欢喜或悲伤,等上一等。然而,要学会懂得——

离别有时是永远,有人一去便不归。

因此,你要勇敢,要决绝,要放下——

我会试着放下往事,管它过去有多美

也会试着不去想起,你如何用爱将我包围

那深情的滋味,但愿我会就此放下往事,忘了过去有多美

迷恋林忆莲,也曾迷恋这首《为你我受冷风吹》,然而——

因为,活过,爱过,写过——

所以,悲也可沉醉,伤也因为过往的美。

明日请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