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科研成果提炼、转化为文本的六大策略

 课程教学研究 2023-07-06 发布于浙江

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转化为成文本时,一定要用结构化的思维去“处理”实践材料,以生成“结构化”的文本。结构化建构的基本的思路或操作策略有六个方面:

一、聚焦——抓住一个主题

明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研究,为解决问题展开实践探索和总结。与这个问题无关的“事情”“工作”不应当进入研究总结的视野。

二、明路——理清逻辑线索

梳理清楚解决问题的实践路径或方法,寻找每一路径的实施要点或策略,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运用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分析实践,明晰实践展开的线索。

三、建构——明晰实践框架

依据主题串连整体,把解决问题的路径分类并排序。操作策略或实践要领应当合实际、合理性、合目的,建构起一个从思维逻辑的角度能成为“整体”的“解释”实践的构架。

四、说理——说明行为理由

对研究中的实践行为进行说理。具体地就是,对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路径,每一个策略,每一个操作要点,都需要想清楚和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这个为什么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可以是他人成熟理论,也可以是自己总结提升出的理性化解释——自己的实践理论)。

五、提炼——点明创新发展

精炼研究整体成果,对于实践的创新点或创新处,理论认识的新发展等要提取出来,以精准、精炼的语言表达在文本中,要把自己有特色的实践突出地呈现出来。

六、证据——成果有证据链

成果要用证据说话,即要求实践的操作要有实证的案例,研究的认识成果要有实际的证据,研究的整个过程需要在证据中得到“证实”,形成比较完整的证据链。

以上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与一些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组交流时生成的一些想法,本想再用一些案例来说明的,但是这涉及许多学校和老师的“知识产权”问题,所以只能这样呈现了。不太理想的表达,但是还是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有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