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

 黑龙江波涛 2023-07-06 发布于黑龙江

第一章绪论

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自20世纪上半叶发端以来。至今已逾百年。中国新闻教育的萌芽。缘于20世纪初期报界对新闻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民国报人的积极倡导。

1918年。北京大学开启了新闻教育的早期探索。它以新闻学研究会之名。开展新闻学讲座及新闻学术研究。

1921年。中国第一个新闻系——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正式成立。自此。中国新闻教育的大幕徐徐拉开。

一百多年来。中国新闻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闻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新闻学研究的成果越来越丰硕。

文章图片1

新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我们不得不说。新闻教育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新闻学界与业界之间始终隔着一条似乎难以逾越的“鸿沟”。新闻业界常质疑学界“闭门造车”。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

到了新闻岗位不得不从头教起;学界也认为新闻业界高高在上。对新闻教育带有偏见。只看到毕业生一时的动手能力。

而看不到他们经过培养之后所具备的后发优势。再如。新闻学师资队伍中。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

文章图片2

科研成果似乎也越来越来越多。但担任《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师不会写消息、教《新闻评论写作》课的教师从没写过一篇评论。

新闻专业任课教师没有任何新闻从业经验。类似这种情况比比皆是。简言之。新闻教育所培养的新闻人才。

似乎并不能完全适应新闻业界的需求。尤其是21世纪。迎来了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革命。

媒介信息内容的生产不再是媒介精英的专利。任何人在任何场景下通过任何渠道都可以及时发布信息;信息介质也不仅局限于人们习以为常的图文传播。

文章图片3

而是越来越多地以场景化、虚拟化、流媒体化的视频形式呈现;由信息传播而滋生的舆论生态。越来越复杂和难以掌控——正在发生的信息传播革命。

重塑着传媒格局。同时也对新闻从业者在知识储备、素质技能、思维方式等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以培养新闻人才为首要任务的新闻教育。

将如何适应这一颠覆性的变革?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课程设置如何跟上新媒介业态发展的变化?教学方式如何适应新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

中国的新闻教育未来将何去何从?站在高速飞驰的新时代列车上。回望百年来新闻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让我们仔细探究。

文章图片4

兴许能够从中找到答案或启迪。一、研究缘起在中国新闻教育逾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是最不容错过的一段历史。

首先。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发端于上海。192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聘请美籍人士柏德逊担任授课教师。

开启正规的新闻学教学。这是中国新闻教育历史上开设的第一个新闻系。被学者评价为“开启了中国高等院校正规的新闻教育”“中国正式的新闻教育始于上海”。

随着办学进程的不断深入。上海新闻教育又出现了历史上多个“第一”——创刊了第一个真正用于新闻实践教学的校内期刊、第一个颁发报学士学位、第一个创办新闻函授科

文章图片5

复旦大学新闻系更是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大系”等等。其次。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繁盛一时。被誉为中国新闻教育的中心和重镇。

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新闻教育成为中国新闻教育的中心地区。据1940年《新闻学报》发布的《全国新闻学府调查一览》。

当时全国有39家新闻教育机构。其中上海占了23家。从数量上占全国教育机构的大半个江山。

再次。在办学特色上。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引领全国风气之先。多元文化、多元主体、多个层次的办学格局。

文章图片6

成为全国新闻教育参照的样本。从办学主体上。中国公学与西方教会、官方政府与民营私企、高等院校与新闻单位。

各种办学主体纷至沓来;从学制上。有正规的大学高等新闻教育。也有特色鲜明的职业新闻教育;有四年大学本科新闻教育。

也有两年制新闻专科、独立新闻学院教育。还有形式灵活多样的新闻函授班、培训班、补习班;在人才培养上。

实现了从学习、效仿西方到开创上海本土特色的多种新闻教育模式并存的新局面。上海新闻教育领全国风气之先。

文章图片7

不仅数量众多、类型多样。而且多元化的办学格局。成为全国新闻教育参照的样本。综上所述。

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作为一个独特的样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截至目前。对该课题的研究。

大多是从某一侧面、某一专题、某一阶段的研究。而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还不多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

与该选题完全相同的研究成果仅有1篇学术论文。这与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的历史地位及研究价值极不相称。

本文以“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产生背景、历史演变、教育理念、教学特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

文章图片8

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研究。梳理出上海新闻教育从无到有、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纵向比较新闻教育模式的进阶历程。

以此发掘出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发生、发展及繁荣的规律。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根植于怎样的时代背景?有着怎样的教育理念?

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有何特色?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对于今天正在进行的新闻教育改革具有怎样的启发与借鉴?希望通过研究。

能够从理论上总结概括出关于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规律的思考及结论。关于民国时期新闻学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研究。

文章图片9

王媛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了影响民国新闻学课程设置的因素及变化理念及特征;朱珑珑的硕士学位论文以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

分析了民国时期新闻学课程设置的特征及作用。闫洁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了新闻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包括实践课程设置、报界精英任教、校外开展实习、毕业生学习效果等现状。较为具体地呈现出民国新闻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杨舟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复旦大学新闻系为研究载体。探讨了影响复旦大学新闻系办学的因素及其办学特色。

给本文研究以启发。关于民国时期新闻职业化建构问题的研究。罗映纯的博士学位论文以燕京大学新闻系为个案。

文章图片10

认为新闻职业化的建构是基于“过程模式”或“权力模式”。学者胡凤分析了民国初年新闻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即报业发展、近代新闻体系建立、国外新闻教育模式的传入、新闻学科的实用属性等。成为新闻职业教育产生的推动作。

杨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学者蔡杰的学术论文。对成舍我的职多元模式即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及俄罗斯不同的教育模式。

该文的研究成果。拓展了国际学术视野。学者陈昌凤认为。美国新闻教育走过了“报纸匠”、新闻专才、传播通才的发展历程。

文章图片11

美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流变。对中国新闻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上海新闻教育洋为中用。在学习西方教育经验的同时。

又融入了中国文化和上海元素。从而建构了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中国高等新闻教育模式。学者黄鹂关于美国新闻教育职业化的研究。

对民国时期上海新闻职业化人才培养理念。具有重要启发。马嘉的博士学位论文分析日本新闻教育对中国新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国外文献中有关上海新闻教育的研究在国外文献中。有关民国事情上海新闻教育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

文章图片12

其中两篇文献比较具有参考价值。其中一篇关于中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文章。其核心观点为:美国的新闻教育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阻力。

它从“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民国时期西方新闻教育被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认为美国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塑造中国新闻教育方法和实践方面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它认为。

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就率先推出了新闻课程。新闻学教育。是从高等教育新闻学科建设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

探讨新闻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方式方法及结果等。民国时期。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教育相伴而生。但新闻教育的外延更加宽广。

文章图片13

既包含了以新闻学学科建构为基础的新闻学教育。也包含以培养新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意义的新闻专科、函授、培训教育。

本文关于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研究中所指的“新闻教育”。正是建立在综合意义之上的阐述。它既包括立足于高等教育的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新闻学教育。

也包含以专科、函授、培训班等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的新闻教育。本文关于新闻教育的研究。

内容更加丰富。包括新闻教育机构类型、教学组织实施、培养目标及方式方法。最终达到了什么样的教育结果等等。

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重点对新闻学教育从学科发展目标、人才培养范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术研究等进行深层的理论研究之外。

文章图片14

还包括源于新闻人才需求而开设的函授班、培训班、补习班等实践活动的具体关照。二者互为补充。互为佐证。

共同构成了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的真实图景。五、研究方法与创新性(一)本文的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

也称纵向研究法。即按照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本博士论文基于历史考察的视角。

按照民国30多年的历史脉络以及上海新闻教育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将上海新闻教育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文章图片15

在此基础上。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从纵向上对上海新闻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分析研究。

以此提炼出民国时期上海新闻教育发展的规律。以期对今天正在进行的新闻教育改革提供启发与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