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赵匡胤的削藩方案是教科书级别的?

 子玉史院 2023-07-06 发布于陕西
 / 子

为了解决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削藩一直是历史的主题,但从结果来看,赵匡胤的削藩方案都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治标又治本。

可以肯定,赵匡胤以陈桥兵变的剧本强势建立大宋之后肯定会引发部分藩镇的强烈不满,因为,改朝换代意味着利益的一次重新分配,部分人的利益肯定会受到冲击,再说,当年大家当年都是后周的员工,凭什么给你赵匡胤下跪?

所以,陈桥兵变前,赵匡胤就派出侍卫亲军都虞侯韩令坤前往河北成德,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前往真定钳制河北诸侯。

由于赵匡胤提前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做了预案,加上朝廷的禁军在实力上大于任何一路藩镇,所以,当赵匡胤向各地派出使者宣告大宋建立的消息时,大家也都选择接受了这一事实。

这是实力悬殊下的必然选择。

但是吧,历史上几乎所有通过禅让程序所建立的王朝都会遭到前朝旧有势力的反弹、叫板,司马懿家族、宋武帝刘裕、隋文帝杨坚都遭遇了前朝宗室、藩镇对他们的各种挑衅,赵匡胤自然也会碰到,只是他的反对者都是在他称帝之后与他唱起了反调。

因为,赵匡胤没有预留缓冲的时间,所以只能在皇帝的位置上与前朝藩镇短兵相接。

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发布讨贼檄文正式打响了武力反对赵匡胤的第一枪,但根本没有惊起什么波澜,赵匡胤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将其平定。

接下来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反叛。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而且要能力有能力、要威望有威望,他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头衔更让他在禁军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人属于那种在赵匡胤新建立的秩序中根本没法生存的人,即使李重进面子上服软,赵匡胤都会将其定义为对新王朝的巨大威胁,必然要从肉体上铲除掉。既然无法兼容,那就只能刀兵相见。

可惜,宋军平定李重进的叛乱比李筠还要容易,几乎没费什么劲就拿下了扬州城,李重进全家自尽。由此也可见,朝廷禁军在实力上是全面碾压地方藩镇的节奏,怪不得这些人都乖乖俯首。

▲李重进很难在大宋的新秩序中生存

图源/剧照

当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被平定之后,大宋境内的所有藩镇几乎都在内心服从了赵匡胤的权威:成德军节度使郭崇、保义军节度使袁彦、建雄军节度使杨庭璋等对前朝有感情又想找机会挑战赵匡胤的人都放弃了挣扎彻底归顺了大宋

这就是赵匡胤迅速平定二李叛乱的意义所在,以对个例的军事打击达到安定所有藩镇的效果。事后,赵匡胤对那些不安分分子都重新安排了工作岗位暂时将他们的野心遏制下来。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安定,想要彻底解决藩镇问题,赵匡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削藩,成为了赵匡胤必然要打的一张牌,因为只有从制度上解决外重内轻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给五代的乱局按下暂停键,也才能保证大宋王朝的千秋万代。

赵匡胤首先将目标对准了朝廷禁军。因为,禁军在本质上也属于藩镇,只不过驻扎地在京师而已,赵匡胤自己就是以禁军为基本盘颠覆了后周的江山。

所以,对禁军动手术成了赵匡胤的首要任务。

建隆二年(961)闰三月,赵匡胤先是下诏罢免了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任命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时,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也被罢免禁军职位改任成德军节度使。

七月,赵匡胤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将领全部罢免,转任为地方节度使。

这两张牌打出去之后,禁军中的实力派基本出局,禁军已经对皇权构不成威胁。

这一步,赵匡胤是先将重灾区禁军系统的隐患给排除,当这些人被下放到实力相对弱小的节度使的位置上之后,也就对朝廷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其实倒不是说赵匡胤对他这帮弟兄们不信任,而是他一针见血地看出了问题所在:他的这些部下都缺乏驾驭部下的能力,如果他们的属下在五代权反于下惯性的支配下再重新导演一次黄袍加身的游戏,你说他们干还是不干?

再说,人心是会随着自身境遇而不断变化的,他赵匡胤当年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后来不也颠覆了后周的江山?

所以,必须下狠招。

将这些强势人物下放到地方之后,赵匡胤又将侍卫司进行了拆分,分为侍卫亲军马军司和步军司两个独立的系统,自此,宋朝军事系统的“三衙”正式成型。

▲三衙格局在赵匡胤时就已经成型

图源/剧照

同时,赵匡胤还进一步将调兵权和指挥权进行拆分:由枢密院进行调兵,而禁军统帅只负责练兵和临时指挥

同时,禁军将领的职位每三年还会调整一次,以免其在固有职位上坐大。

这个时间点赵匡胤把握得也是非常合适,他是在自己威势的巅峰时期果断解决了禁军将领对禁军系统的垄断,如果无限拖后或者留给后继之君来操盘这件事都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此后,禁军系统的高级职务基本不设,比如殿前都点检这一职位从此就不再设立,而具体的管理角色都是一些能力一般、没有什么威望、对皇帝无比忠诚的中级将领。

也就是说,本质上禁军的实际领导人还是皇帝本人

总之,赵匡胤的一套组合拳首先解决了禁军将领这一最危险的群体,成功打响了削藩的第一枪,也从根本上杜绝了黄袍加身再一次上演的可能。

当然,赵匡胤绝不是简单喝了顿酒就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而是前后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和这一群体进行博弈。

解决了禁军,赵匡胤的下一刀很自然地就劈向了地方藩镇。对于藩镇,赵匡胤的方案是,继续复制后周时“强干弱枝”的办法,就是不断将节度使军中的精英补充进朝廷禁军中,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循环:

藩镇越来越弱,朝廷禁军越来越强

同时,赵匡胤还进一步将地方节度使的财权收归朝廷所有,之后,节度使所拥有的管理权、人事权、监察权也都被朝廷派来的转运使、通判、知州知县等官吏所替代。

节度使为什么自唐末以来就一直是一颗没法根除的毒瘤,根本原因还是这些人手中有兵、有钱、有人事任命权

如今,这些都被赵匡胤给收了回去,节度使以军事叫板朝廷的事再也不可能发生。

是的,制度才是安全的保障。

就是这些知州、知县,朝廷也每三年对他们进行一拨轮换,以免其在当地形成影响力进而坐大。

开宝二年(969)十月,赵匡胤又组了个酒局,将凤翔节度使王彦超、安远节度使武行德、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定国节度使白重赞、保大节度使杨廷璋全部罢免,完了又授了他们“太傅”、“上将军”之类的名誉称号,并将他们强制性留在京师养老。

地方藩镇的问题也基本得以解决。

▲杯酒释兵权其实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博弈

图源/剧照

可以看出,赵匡胤解决藩镇问题是经过了一个长途跋涉的过程才得以彻底根除,中间也是经历了各种博弈。所以,大宋的藩镇问题绝对不是赵匡胤喝了一顿酒就给解决了这么简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件事从后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赵匡胤只是收尾者的角色。

总之,赵匡胤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彻底给五代的藩镇问题按下了暂停键,使天下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周期。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赵匡胤削藩的动作也造成了大宋冗官、冗兵、冗费的负面结果。由于后世之君没有进一步对系统进行升级,导致赵匡胤为了解决藩镇问题的方法后来都成了束缚大宋前进的制度,并最终导致了靖康之耻的悲剧。

但是吧,赵匡胤能在削藩问题上打出一手如此漂亮的牌已经很厉害了。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赵匡胤是如何炼成的?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