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民俗故事】照壁的来历

 在长安 2023-07-06 发布于陕西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相传,很早以前,元世租忽必烈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宋都城临安。年幼的宋朝末代皇帝,在一些大臣护卫下落荒而逃。元世祖怕留隐患,带领军队猛打穷追,直到南海边的崖山,伴驾老臣陆秀夫等一看走投无路,便背着幼主投江而死,南宋至此灭亡。

忽必烈一统天下后,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他把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蒙古族成了精神贵族。当时,有这种说法:“会说蒙古话,一个乡总少不下”。乡总就是监视汉人的地方官吏。他们强迫汉民,每家门内修建一座一丈见方的墙壁,起名照壁。上面写着“遵法守纪”的公约,还写上每年应负担的田赋,福役,让人们一进家门,对照墙壁进行反省,看自己是否尽了臣民义务?否则便要受到鞭打、绳拴、直到杀头。

关中农家院子的照壁,由此而始。

人说聪明不过帝王,愚蠢就数皇上。元世祖以为他这一套统治办法,能够把百姓管死,谁知事与愿违,照壁后来成了推翻元朝的宣传栏和标语牌。

人们修建照壁时,表面顺从,实则违拗。元朝规定的照壁图样是正方形,群众经过精心设计,把它改成上宽、腰细、底窄的亭子剖面模样。有钱人家,还用青砖蓝瓦砌起飞檐翘角,假拱虚斗,造型美观精巧,成了院内一景。

又过了些年月,元朝发动几十万民工和兵勇疏浚黄河,有个叫刘福通的农民,正用白莲教组织农民暴动。他一看有机可乘,偷偷用石头刻了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埋在黄河底层,背上凿了两句偈语:“休看咱是一只眼,我若出世天下反”。民工将石人挖掘出来后,奔走相告。刘福通把这两句偈语写成传单,动员教徒在各家照壁上张贴。偈语前边还加了几句说明:“眼下瘟疫流行,为害不浅,此是苍天济世活人之方,贴一张可免一人,贴十张可免一家,贴百张可免一族”。几天时间,反元抗暴的战斗檄文张贴全国。元朝的统治基础动摇了。接着,刘福通的红巾军揭竿而起,过长江、渡黄河,直捣元朝京都。

贫农朱元璋在南方参加了红巾军一个派系,他的头领死后,被推为领袖,终于推翻了元朝。朱元璋有一首气势磅礴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百花开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相传,这首诗是红巾军内部群雄争雹、挥师北上时写的。

元朝的强权暴政结束了,农家修筑照壁的习俗却流传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