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昨日的中国》增订珍藏版

 徐汇老寿oykxhg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这两天收到后浪出版社寄来的摄影集,这是法国著名摄影师阎雷多次来中国大陆拍摄的摄影作品汇编后增订珍藏版《昨天的中国》。

作者简介

  阎雷(Yamn Layma),1962年生,法国著名摄影师。1984年、他获准自由进出巴黎爱丽舍宫.为当时的总统密特朗拍摄了一年政坛生活,成为法国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师。1985年,他还曾借机进入朝鲜,成为第一个进入朝鲜拍摄的西方摄影师。1985年,阎雷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近40年来共拍摄了60多个关于中国的摄影报道,出版了多本关于中国的著作。他的大型摄影集《中国》于2004年在全世界6个国家同步发行,印量达几十万册,这也使他成为在西方影响最大的中国题材摄影师之一。

  2005年,他因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2011年,当选《泊客中国》评选的“中国因你而美丽”11位“文化行者”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是《昨天的中国》(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收录了上百张新增照片,并对整体内容编排、页面布局和设计等进行了优化升级。

  全书分为围绕地方风光的“昨天的故乡”和围绕人文风俗的“昨天的我们”两辑,分别包含“北京”“大同·沈阳”和“劳作”“节庆和文娱”等章节,聚焦各不相同的主题与关注点,共同描绘一幅往日中国的鲜活群像。

  作者对中国充满了感情,四十年间足迹踏遍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他的视角,新旧交替时期的种种微妙和激烈之处被真实地传递出来,再现了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

  这本摄影集2015年的增订珍藏版,增加了很多原来没有发表过的内容,很多照片令人耳目一新,我喜欢看老的摄影集,因为这可以给现在的摄影取材提供思路,而且外国摄影师的眼光也是由他们的独到之处,从这些拍摄的内容你可以看到自己拍摄的画面过了几十年后会有怎样的观感,我原来购买过一本相关的摄影集,并也做过一期这样的内容: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

自序

邀你共起航

  1979年,当中国向世界敞开它的大门,批准第一批旅游签证时,我自己仿佛体验了一把类似主显节一样的经历,我好像预见到了未来的一场有关中国的旅行,感受到了那种显然天命,它让我敞开自己,接纳远方的他者;它让我心甘情愿地将自己——无论身体还是灵魂——深深浸淫到那个广袤而伟大的、生活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人类文化中心当中去。16岁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活出一副不同的样子来,要用我的生命去努力,最终在遥远的将来,为这个巨人绘制一幅肖像。作为一名无忧无虑的少年,我所拥有的资源仅局限于要实现这个不可能的任务的强烈野心、我幼稚的人生观、我的情绪化,还有我的无知。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孤独、恐惧,还有彼时这个仍然封闭的国度所带来的诸多困难,这里的一切对我而言都是未知数。

  25年过去了,除了美好的回忆外我一无所有,但我无怨无悔。我绝对想象不到当初那个年轻的决定竟给我带来了那么巨大的改变,远远超越了我自己的生活。在多次抵达这个“中央之国”的四端之后,我最终发现了对另一种文化的热爱,并与周围的景观慢慢地融为一体。对于那些用色彩缤纷的图片来让人们了解而不是分析的书,我总是充满渴望。在本书中,我所依据的是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常常敏感于人生的起落、犹豫和脆弱,而刻意与西方人和中国人所写的报道保持距离,好让现场所留给我的印象能够保持鲜活和自由,能够为我的内心注入奇观,教会我他们的语言,让我学到另一种思维方式,与我分享当代中国激变所掀起的引人

  入胜的巨浪,而不囿于新闻和摄影风格。我所依赖的是时间,是努力,是旅行,

  是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发现更多,同时抓住一切机会按下我的快门。

  多年来,我已经学到了150万个爱上中国的好理由。我学会了去了解、去观察以及去仰慕这伟大的文化,她比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更富有生机。在这里,我从未感受到过任何有关人身或财产的威胁,没有生过任何疾疫。这段旅程坦荡美好,沿途不时闪现清泉。多少次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身处如此淳朴的氛围,那么有特色,充满热情和欢笑,在尊重彼此的文化的前提下,不时分享共同的奇妙发现。我对探索中国的热情始终未曾动摇过。正是这份热情深刻地改变了我,它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心灵,揭示了我内心那么多不曾预料到的领域,并赋予了我另一个名字:阎雷,地狱之王的霹雳惊雷。

  如果说摄影在西方指的是“用光影写作”的话,那么在中国,它指的是“捕捉事物的影子,追求瞬间的光影并寻求相似性”。我必是浪费了成百上千张照片,只为与我的好友一道,聚拢这些精心构筑的时刻,去品味其中所展现的这段壮丽的启程之旅中闪光的点滴,去做一个青春的梦,去对这个真与美常常把酒言欢的国度来一趟视觉上的探险。今天结集成册的这部图片集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愉悦,因为借助它,我得以为您呈上自己热情工作结出的果实,刻画一幅关于这条永恒巨龙的肖像,传递一种迄今仍在指引我梦想的深刻的情惑。因此我祝福您踏上一段愉悦的阅读旅程。

1985年,天安门广场。

  因为他的叙事是从整个中国来说,但是又限于摄影集容量的关系,所以取材的范围就稍有集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相对熟悉的画面来和现在来做一个对比。

  一个摄影师的拍摄对象显然有他的取舍标准,他的好奇和我们的好奇有什么不同吗?

1986年,颐和园。

  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于搂搂抱抱应该见怪不怪,显然在大陆逐步开放的场景下,摄影师还是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1986年

1986年

1987年,前门。

  他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电话亭会消失吗?

1986年,长安街,上海牌轿车。

  还有人记得车牌号31是什么地区吗?那上海曾经是啥?

1987年,王府井大街。

  率先进入中国的广告应该就是日本货,率先进入中国的电子商品以及合资企业都和日本有关。

1985年,北京站。

  改革开放初期进城的农民眼神是现在的电影演员都学不像的,再看看现在的车站、码头、机场还会有这样的眼神吗?如果有,那先查身份证。

1988年,沈阳,苏家屯。

1988年,大同,蒸气机车厂,每天生产一辆机车,直到1992年。

1988年,沈阳,苏家屯。

  这几幅工业题材的照片拍得相当有气势,应该是经过特许后的机会,他自己应该也很喜欢,所以都选入在内。

1988年,大同。

1988年,大同。

  这张是他的代表作,所以也被选入了外国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

1988年,大同。

  彩扩曾经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可现在呢?

1988年,买火车票。

  买火车票的人们。早年的列车售票员是一个相当令人尊敬的职业,吃香的程度不亚于医生,现在有了电子购票系统12306,上车补票也没有那么难,高铁上列车长收入税前才过万,连年跟着班次走,顾不了家,你不和他们聊聊都不知道其中的辛苦。

1988年,沈阳火车站。

  改革开放后西装逐步成为廉价服饰,但是行李箱一时还没法成为标配,看看现在,无论是学生妹还是打工仔都是一色的拉杆箱。

1987年,成都。

  现在的年轻人还知道“解放脚”吗?这两位老人应该都已经不在世上了,因为这都是经历过辛亥革命的老人了。

1989年,柳州,独峒乡,八协村。

1993年,红河。

  刚刚能看上电视的哈尼族人。

1987年,郑州。

  那时还没有城管

1998年,三门峡附近。

1985年,上海。

  “南环”说明是南市区某个商铺前,橱窗里都是当时人们渴望的生活用品,老人还是对襟衣服,裤子上还有破洞,现在就是贫困地区都穿着鲜亮。

1985年,北京,北三环。

  北京人称之为“板爷”,重庆人是用“棒棒”,上海人是用“黄鱼车”,反正都是最简单的运输工具。那时拖一个MADE IN JAPAN的170毫升容量的SHARP冰箱回家足以吸引摄影师和路人的眼光。

  那时候我们称之为“大件”,也就是出国人员回国时都可以免税购买一个“大件”商品,当人们开始拥有彩色电视机后,冰箱就是最大的需求。

  那么上海人当时还可以通过另一个方式获取这样的“大件”,那就是从拿着回乡证的“台巴子”手里购买指标,延安中路民航售票处门口就有大批的“黄牛”在倒卖这些指标。

1985年,北京,国子监街。

  这和我家最早的彩电是一个型号,当然我那个还不是全进口的,是“福日”,也就是福建和日本日立公司合资生产的型号。这是一个彩色电视机逐步替代黑白电视机的年代。

1985年,北京。

  做小本生意的阿婆

 1996年,汕头,三个女人在煮鸡蛋,三轮车在那里等待日本电视机的订单。日常生活的一次转折。

1996年,厦门。

1996年,宁波。

1986年,北京,三里屯。

  在我的印象中最早“外烟”都是偷偷摸摸的交易,是无业人员从上家批发后在一些新开业的舞厅、酒吧、卡拉OK之类的场所分销赚取微薄的利润。而上家的批发商历来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1986年,上海,民众在体育场内购买股票。

  照片注明是上海人在体育场交易股票,从新闻热点看来说,上海最早的股票交易是在南京西路1806号那个被改造的理发店,因为场地太小,于是转移到西康路南阳路口的静安体育馆沿街的一个门面,其实每天的股票交易量很少,但是国库券交易量很大,急需用钱的市民会在交易柜台抛售当时单位强制摊派的国库券,而场外也有黄牛在做这样的买进卖出,同时场外还有众多希望获取证券相关知识的市民围拢在稍有相关知识人周围,唯恐错过一个发财的信息。现在还在报刊上写相关文章的应建中、文兴都是从这里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银行存款可以有保值补贴,加在一起的利率居然高达20%以上,可见当时的通胀水平。

1995年,深圳。

  我想摄影师关注的是手持大哥大的行人,恰好人偶的视线也转向他。

1988年,深圳。

  这是中国当时最官方的计算机公司,广告上电脑主机上那些插口你还能明白干啥用的?

1985年,上海,交通执勤员。

  这是注明上海拍摄的画面,袖标上隐约可见“南市公安”、“豫联......”说明这是豫园景区内执勤的联防队员,也是四开袋中山装。

1986年,上海。

  这也是注明是在上海拍摄的画面,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城厢里某一条小马路上,清一色的蓝颜色中山装让人恍如隔世。

1986年,上海。

  这张照片是在上海拍摄的,是上海公园里典型的画面,现在却很少见到有人还在结绒线,就是带手表的也都少了,比较好奇的是这天的新民晚报为啥是黑白版的?1986年会有什么需要黑白的版面?我看到头版的标题为《本市百万青工坚持生产》,企图以此搜索到当天的报纸,但是失败了,他们的数字化是很晚开始的,而新民网(新浪微博)上也搜索不到那一年的信息。

1998年,延安,农民带着作为礼物的电视机参加婚礼。

  彩电终于被国产的长虹所取代,可现在长虹呢?大浪淘沙,前浪死在沙滩上。

2000年,上海。

  这张照片是放在这本摄影集的压轴位置,应该说绝对起到了这个作用,照片说明是2000年上海街头的书报亭,仔细看稍有差异,因为摊位上的杂志已经有2021年5、6月份的期刊,一般来说期刊都会早一两个月出版,早5、6个月就不大可能。

  这张照片的信息量很大,首先这是纸媒最兴旺的年代,琳琅满目的期刊和还没展示出来的报纸足以说明二十年前各种栏目的期刊和报纸都在踊跃出版,现在20年过去了,摊位上这些期刊还活着吗?你还能在上海街头找到这样的书报亭吗?#老寿眼中的上海#东方书报亭

  这张照片上还有一个很多人未必会关注的细节,右上角“代售IC、IP电话卡”,可以说现在的00后恐怕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东了,这可是当时书报亭经营者最赚钱的一门生意,销售对象很多是居住在上海的老外,他们为了和自己国家的亲人聊天,会到书报亭来购买大量的IP卡。而这个卡的成本费很低,批发价也很低,售卖时打折后都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读一本摄影集可以让我们回顾曾经走过的路,也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知道什么内容才是值得去拍摄,什么才是值得留存的作品。它又是一本作为中国人和摄影师值得收藏的摄影档案集。以上仅仅是作为一名摄影师的解读,相信更多的人会读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