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岁的上将张震坚决要退休,邓小平挽留:再干五年行不行

 新用户41015886 2023-07-07 发布于上海

1985年,这一年对于张震将军而言,意义非凡。此时的他,七十有一,身负副总参谋长的重任,已然披星戴带,成为了无数军人仰慕的对象,他的人生理想已经被充分实现。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军委做出决定,将他从副参谋长的职位上解职。

这份解职令,像是从肩头卸下了一座大山,张震将军心头涌上的感觉,竟是难以言表的轻松。他笑着对妻子说,终于可以把多年积攒的话题拿出来好好聊聊了。

张震将军提出了自己的请求,他希望在交接工作过后的三个月,便彻底告别军旅生涯,尽享退休的宁静。

然而,那时的我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裁军。任务不仅是要减少一百万的人员,还要精简各级机构,才能够有效实现减员的目标。而在这个精简的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要把全军级别的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这三所权威的教育机构,合并为一个全新的国防大学。

合并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大事。三所学院都是我军各自领域的权威,合并后,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办学水平下滑。因此,谁来领导这个新的学府,便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军委领导的目光,最先投向了张震将军。毕竟,张震将军在1958年时,就接替了刘伯承,成为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他有过硕果累累的办学经验,又有过副总参谋长的丰富经历,他的资历绝对足够。

然而,张震将军觉得自己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在他看来,三大学院现任的院长政委,无论是资历、年龄还是现任经历,都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更何况,合并势必会引起人事变动,导致利益纷争,他并不想在如此高龄的岁数下,再参与到这样的事务中。

张震,这位为人民献身的忠诚者,在众人的热烈期待下,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国防大学校长的职务,这是他首度走向了"卸任"的道路,但并未如愿。

那是1987年,张震和他的爱人身处葛洲坝,共享静好的时光。然而,他的人生并没有像他预期的那样悠然自在。

时间荏苒,转瞬即逝。到了1990年,当中央军委对全军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张震和国防大学的政委李德生都已步入老年,二人都早已心生退意。此时,国防大学的建设已有了雏形,张震也觉得自己可以安心地退下来了。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他的退休申请被驳回了,原因是,如此重要的机构,不能同时更换两位主官,这对学校的建设不利。而张震,他的健康状况十分良好,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反而,他还被任命为了政委,令他无法离开。此时的他,已经是76岁的老将军了,他仍然无比坚定地为国家和军队奔赴前线。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1992年4月,中央军委举行了大型会议,这是人事调整的大会,此时,已经78岁的老将军张震,再一次提交了他的退休报告。他觉得这一次,没有什么可以再阻止他的了。

但是,这个年份的九月底,他突然接到了消息,中央并没有批准他的退休申请。反而,是邓小平的提议,让中央军委决定让张震上将进入新一届的军委班子。

这个消息,就像春雷一般震动了他。张震感到了既惊喜又压力,因为以前,他只需要负责后勤部、参谋部,或者是军事学院、国防大学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的工作,而现在,他要负责的事情,将会更多更重大。

当张震步入军委班子的那一刻,他深感责任之重。军委班子的成员包括了军委主席、两位副主席、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后勤部长。这些都是需要全面掌控、全方位管理的岗位,任务繁重,所肩负的责任远超过了他之前的任何一份工作。

这个时候,张震已经78岁了。他觉得自己的体力已经在慢慢地减退,他开始担忧自己能否承受这样重大的任务。他再一次向中央军委提出了退休的请求。然而,他很快得到了领导的回复,邓小平同志非常坚决地推荐他,这个请求恐怕不能接受。

在红军的时期,张震曾经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在红三军团工作。全面抗战爆发后,张震在新四军,而邓小平则在八路/strong>

他们两人在淮海战役之前后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那时,邓小平是淮海战役的总前委书记,他是中野、华野两军党的领导人,而张震是华野的参谋长,名义上他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但实际上,华野的军事指挥大多数是由华野自己负责,邓小平并没有干预。

邓小平对张震的推荐,其背后没有任何的感情因素,完全是出于对工作的考虑。

1992年是一个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一代一代的老领导和军中的英勇将士们,或是因为年老体弱而选择了退休,或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在那些伟大的领导人中,88岁的邓小平从领导岗位退下来,陈云已经退休,李先念在同年6月去世。而在十位大元帅中,最后的一位聂荣臻元帅,在同年5月离世。十位开国大将中的最后一位萧劲光,也已经在1989年离开了我们。

在新旧交替的时期,尽管新生力量崭露头角,但在传承历史和启迪未来的关键时刻,仍需有经验丰富的老兵稳稳掌舵。邓小平同志,以他的洞见和睿智,为稳定整个军队的大局,推荐了几位资深的将领,成为新一届军委班子的成员。

那其中的两位副主席,他推荐了刘华清和张震。

刘华清在漫长的战争年代中,曾是邓小平同志的得力部下,两人共事多年,彼此深知心志。

而张震则是战将中的独特存在。他在年纪尚轻时,就开始担任参谋长一职。当新四军在彭雪枫的领导下时,张震已然是他的得力助手,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也成为了粟裕的参谋长。

那个时期的参谋长与现今或许有所不同。在解放战争时,方面军参谋长的级别与纵队司令相当,但并不享有后者的重要地位。然而,参谋长的功能却一样重要。他们是辅佐司令员、政委进行战略规划、调度士兵、指挥作战的关键角色,仅次于司令员的军事核心。

没有经验丰富的司令,一支军队可能无法打出精彩的战斗;但只要有一位基本合格的参谋长在,部队就能保持秩序。若没有合格的参谋长,部队的秩序将会一片混乱,即使有睿智的司令,也会感到颇为困难。当然,也存在少数司令亲自扛起参谋长职务的情况,但这毕竟是罕见的,并且效率远不如专业的参谋长。

张震的多年参谋长经验,他在综合指挥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在淮海战役中,华野军区表现出色,除了粟裕大将的英勇才智,张震全面把握大局,精密筹划,洞察真伪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能够担任参谋长的人,无一不是视野广阔、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和具备超强适应性的。他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独特的优雅,张震就是其中的翘楚。

当年,张震能够在1958年担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以中将的军衔接替元帅的位置,这足以证明中央对他的深厚信任。

1958年,他陪同刘少奇进行了对南京军事学院的视察,这个场景中,张震和刘少奇并肩而立,这也展现出他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

到了80年代初,张震作为副职来到了总参谋部,与杨得志并肩工作。邓小平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对张震的工作能力非常赞赏,他称赞他为“总参谋部的参谋长”。

而到了1992年,经验丰富、军事才华横溢的张震将军,有了年龄和经验的双重优势,成为了军委副主席,这无疑是他事业生涯的巅峰。

1992年10月20日,张震在人民大会堂与邓小平相遇。那时的邓小平虽然已经88岁,身体逐渐衰老,步伐不再坚实,但他的双眼仍旧闪烁着聪明的光芒,与他年轻时一样。

张震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邓小平的身边,两人紧紧地握住了彼此的手。邓小平向来讲究直言不讳,他直接询问了张震的年龄和健康状况。

张震回答说他已经78岁了。邓小平笑着说:“你还比我年轻10岁,还可以再干一届。”张震听后,庄重地点了点头。

邓小平在公开场合没有详细解释的话,后来私下通过电话交流时,他又强调了一遍。他希望张震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能够帮助新一届中央领导好军队各级领导班子。

张震非常郑重地表示,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辜负中央的重托。

张震是个心思敏捷的人,他深知邓小平对他的期望。

历史的洪流中,往往隐藏着深层的惯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军队的将领主要是身经百战,功勋赫赫的老战士,他们或战或政,为国家的建设献身精力。

然而,时间是公正的裁判,90年代的风起云涌中,海湾战争的爆发让世界瞩目。美军展现出的前沿战争理念、科技能力以及作战模式,像一记警钟,震醒了我国的军事思想。

如果我们仍沉浸在过去的战争模式,依赖陆军的力量,铁流的冲击,甚至沉醉于“小米加步枪”式的抗争,那么我们势必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抛弃。

中央明察秋毫,一致决定,从七大军区的领导以及各个总部,选拔一批年龄在40-50岁的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储备力量。

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张震。

张震接任后,如破浪狂澜般,开始广泛提倡建设一支具备革命精神、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和年轻活力的干部队伍。

理念是明确的,人心也理解,但当理念落地时,必然会碰到无数阻碍。

启用新血液,意味着一群老将军要告别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利益的碰撞还是情感的纠葛,都让这个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然而,邓小平选择张震的睿智就在此时显现。张震已经是风烛之年,名利对他而言已不再重要,他只专注于实现目标,正直无畏。

在一次高层干部会议上,张震的言辞如刀,切中要害:

“军队,是国家的利剑,必须时刻保持锋利,准备应战。如果干部过于年迈,那么这把利剑将变得迟钝。回首往昔,我们的干部年富力强,很多在三四十岁时就肩负重任。

时代的更替总带来无法抵挡的挑战。记得过去,我们那些血肉之躯,却铁石心肠的将士,严酷的战场环境,他们却能几天几夜不合眼,只以水潦草为粮,然后再继续战斗。而如今,这样的极限挑战,老一辈的将领能应对得来吗?更别提,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技术领域,而我们的军队却仍需跨出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大步。

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理解成为了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

在张震的推动下,我们开始重塑军队领导班子,一次大规模的干部调整和交流在军委的引导下展开,涉及了近二十名大军区正职干部,此次干部调整交流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在1985年后是罕见的。

此举在执行过程中,自然引发了各种声音。有些人忧虑年轻化的推进过快、目标过高,会带来干部队伍的不稳定,还有些人站在自己的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对此表示担忧甚至批评。

甚至有一些张震熟识的老朋友半带玩笑地提醒他,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军内的反感。然而,张震坦然一笑,他清楚,要做出成果,就必然要得罪一些人。只要我们在组织和思想工作上谨慎稳妥,问题总能找到解决之道。

他承担起压力,愿意为了这个目标承受一切。张震的勇气和决心,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熠熠生辉。

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大批年轻的干部崭露头角,履新各级领导岗位。他们有活力,有思想,有勇气,是军队未来的希望。

在生命的夕阳之下,张震用他的坚毅和智慧,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再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名字,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像那颗不朽的星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