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享非遗,再现越地风华!

 cxag 2023-07-0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绍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勤劳朴实智慧的世代绍兴人民,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绍兴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1项计372子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4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5名,推动建设各级各类传承基地、保护载体等300余个。绍兴非遗保护工作,一直坚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漫步绍兴,愿您充分感受

绍兴的自然山水之美、历史人文之美、

江南风情之美、非遗多样之美

图片
图片

在绍兴的山川湖海、漫长岁月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传说与故事,那些随着时光流转,口口相传,代代衔接的民间文学与民俗,经过时间的洗涤,以一种饱含浪漫主义的模样,为我们生动绘就了绍兴的来历……

// 徐文长故事 //

曲折的命运、卓越的才气、独特的个性相互交织,使徐文长成为民间传说故事的“箭垛式”人物,从而生长出蔚为大观的“徐文长故事”。“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这是徐文长故事在民间文学界所享有的美誉。徐文长故事是我国重要的机智人物类故事群之一,是绍兴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绍兴民间已经流传了三个多世纪,不但广泛流传于绍兴全境,还辐射江、浙、沪乃至海内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群,现有记录成文字的故事四百多篇,内涵丰富,篇目繁多。2008年6月,徐文长故事入选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王羲之传说 //

王羲之传说是产生并主要流传于绍兴地区以王羲之轶事趣闻为基础形成的传说故事群,现存200多篇。王羲之传说在民间文学界、文化艺术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于六朝时期,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以东晋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为背景,内容包括王羲之学书作书类、钟情山水类、爱国爱民类、蔑视权贵类等,其中有许多故事还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典,全方位展现了王羲之的聪明才智、爱国亲民、蔑视权贵等品性。2011年5月,王羲之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西施传说 //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是以吴越争战争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等为枝叶形成的故事群,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西施传说流传历史悠久,已有2500年的传承历史。流传地域广泛,它不但流传诸暨全境,辐射江浙乃至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其次内容丰富,它涉及人物、地名、物产、风俗等,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涉猎的所有领域。而且其形式多样,除口耳相传外,还有曲艺、戏剧等传承形式。2012年6月,西施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 杨坚

// 句践传说 //

句践传说以吴越战争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越国霸业战争兴衰成败为基础,以越王句践与越国群臣等历史人物为线索,历经2500多年,在越地民间口头广泛传讲,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数量庞大的故事群,现存故事100多篇。句践传说流传地域广泛,流播方式多样,全方位展现了越王句践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它植根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绍兴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其中如《卧薪尝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螳螂捕蝉》《范蠡三迁》等故事,还是一些成语、典故的出典,在民间文学界、文化艺术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012年6月,句践传说入选浙江省非遗民间文学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 蔡敏

// 曹娥庙会 //

曹娥庙会源自上虞孝女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绵延1800多年历史,至今流传。公元143年,父曹盱在舜江落水失踪,女儿曹娥闻讯,昼夜“号慕思盱,哀吟泽畔”,后投江寻父,三日后,已溺亡的曹娥竟背负父尸浮出了水面,以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孝义赞歌。曹娥的孝行感动乡里,轰动朝野。上虞县令度尚报奏朝廷表为孝女,并为其立碑建庙——曹娥庙。民间约定俗成,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至廿二这七天为曹娥庙会期,远远近近、四面八方的香客,捧着一颗真心,成群结队前来烧香和宿山(通宵念经)。2012年6月,曹娥庙会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大禹祭典 //

大禹是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治水、立国的大业中,所持的爱民为民、舍己为人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精神,道德为先、以人为本精神,据实行事、革故鼎新精神,位尊不恃、纳言听谏精神,为国为民、远见卓识精神等,是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大禹陵几千年祭祀相继,是全国祀禹中心。自1995年以来,祭禹成为绍兴市的一个常设节会。除公祭外,还有民祭、族祭等形式。2006年5月,大禹祭典入选国家级非遗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舜王庙会 //

绍兴舜王庙会是缘于会稽山区的人们对舜王特别的信仰和崇拜,而逐渐形成的农历九月廿七为舜王庆生的民间活动,集民俗风物、民间文艺、传统集市为一体。庙会一般持续三天,从九月廿六祭神开始,到九月廿八谢神结束。传统的舜王庙会,主要是祈福、巡游、演戏等祭祀舜王活动。舜王崇尚“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万事礼为首,百善孝为先”的精神,舜王庙会是会稽山区百姓弘扬舜王精神的集中体现,承载了当地民众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表达了他们对虞舜孝德的推崇与祈求生活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激励后代子孙积极进取、奋发进取。2021年6月,绍兴舜王庙会入选国家级非遗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绍兴祝福 //

绍兴祝福,俗称“请大菩萨”,系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宋元时期,一般在腊月廿四至廿八夜,选择旧历上“宜祭祀”这一天进行。祝福风俗从产生至今,一直广泛流传于民间,体现了绍兴人民深刻的爱国情怀和祈求福神降临的美好心愿。鲁迅小说《祝福》创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文学形象,经电影《祝福》、戏剧《祥林嫂》的传扬,影响遍及全国以至海外,也可以说“祝福”已成为绍兴风俗中的一张金名片。2007年6月,绍兴祝福入选浙江省非遗民俗类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片

许多非遗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柴米油盐、笔墨纸砚之中代代相传,在过往的云烟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原来,非遗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一点一滴皆是生活啊!

图片

//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与当地的“目连戏”有着历史渊源。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的目连戏戏班颇有名声,为适应目莲戏班,镇上有 “田舍旺”戏剧服装作坊兼商店,戏服产品销往沪杭等地,深受各戏班的青睐。目前,以李能昌为龙头的渔溪村传统戏剧服装制作(包括整台古装戏的衣、帽、靴等“行头”)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已有10多家企业和加工点,渔溪村已发展成传统戏剧服装专业村,产品销往上海、杭州、武汉、温州、香港等地。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2007年6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图片

// 越绣 //

“越绣”,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是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的王室刺绣,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技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越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越绣”凭借其精湛的技法、典雅的纹饰、极高的艺术性及对服饰刺绣的完美诠释,闻名于世,也带着越地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情怀,经久不衰。2020年3月,越绣入选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排花带制作技艺 //

手工编织排花带历史悠久,是江南女红重要一门技艺,更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嵊州一带流传广泛。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在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嵊州全市家家户户的女孩子都能编织。排花带特有的外观美和深厚的婚俗意义,花带已物化,为中国文化传承、历史追忆、情感倾诉、民族风情和民族审美的载体,具有极其重大的民族文化价值。嵊州排花带织造技艺。2020年3月入选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图片

// 会稽铜镜制造技艺 //

汉末建安年间,会稽已盛产铜镜;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铜镜铸造中心。绍兴古为会稽,生产的铜镜也称会稽镜。按其形状分有圆、方、委角、柄形等;按其纹饰分有规矩禽兽镜、多乳禽兽镜、画像镜、神兽镜、龙虎纹镜等,其中以后三者为主。其技法经历了从线条到浮雕的变化,镜面多微鼓,以扩大映照范围,而且涂有水银,经过打磨,让其光亮可鉴。尤其在汉代制作的透光镜,镜背的图文迎着太阳或灯光时都可以明显地映射于墙壁之上,为绝无仅有的奇迹。会稽镜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铜镜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会稽铜镜制造技艺,2016年12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东汉 车马人神画像镜

绍兴博物馆 藏

图片

// 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 //

绍兴的制酱业起于民间,据考证,魏晋时期就开始生产,春秋末期越王句践时期,酱已进入古代盛产时期,至清代晚期,达到鼎盛,有“天下酱业无人不说绍,九州之内司厨鲜有不知绍”一说。民国初期,绍兴的酱园作坊多达四五百家,当时就有“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的风采。绍兴的传统酱油名称有太油、头油、顶油、上油、市油等,制作工艺基本相同。母子酱油是绍兴的传统产品,可谓是酱油中的珍品,工艺要求十分讲究。绍兴酱油传统酿造技艺,2009年6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绍兴腐乳制作技艺 //

绍兴腐乳,又叫“霉豆腐”,是浙江地区的传统名菜。明嘉靖年间,绍兴腐乳已经闻名遐迩。清代酱园蓬勃发展,城内著名的有咸亨、谦豫、大兴、沈通美、同兴等。光绪年间,绍兴酱园在全国已有四五百家之多。绍兴腐乳具有酒醉醇香、细腻松酥、入口即化等特点。绍兴腐乳制作技艺,2016年12月30日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

绍兴黄酒,风味独特,历史悠久,为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其特色风味得益于绍兴的地域环境如水源、原料、湿度、气温等客观因素,但决定性因素则是独特的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一般在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俗称“酒娘”)。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80多天。绍兴黄酒酿制技艺,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同山烧酒传统烧制技艺 //

同山烧,古称“秣秫烧”、“高粱烧”。诸暨同山、青山一带村民以优质高梁为原料烧制的优质白酒,一般从农历九月份开始选料浸泡、蒸制、做捂、发酵,十月份开始烧制。其烧制后的酒色如琥珀,形若琼浆,清香绵甜,醇和爽口,刚而不烈,柔而不弱,兼具了北方酒的刚烈与南方酒的柔和,倒在杯中,恰如红玉入尊。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2009年6月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 //

越红为中国十大红茶之一,绍兴地区独有,产于诸暨、柯桥、嵊州等地,以“紧结挺直,重实匀齐、锋苗显、净度高”的优美外形而著名。《中国茶经》《浙江省茶叶志》《中国茶叶大辞典》等记载,越红工夫茶有较长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生产最盛,是全市主要外销茶之一。越红工夫茶的初制分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工序,《绍兴茶文化》记载:茶叶因制作精细,花工颇多而得名,绍兴古称越国,1955年将所产工夫红茶定名为越红工夫茶。2020年3月,越红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七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片

// 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历史悠久,以编制精巧、工艺繁多、花色丰富见长。其编制方法粗细并用,细者,能在一寸之内编进150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则巧插妙编,粗犷豪放。嵊州竹编的手艺人首创了竹编模拟动物、竹丝篾片漂白、篾片烫印花筋和蓝胎漆器等四大工艺产品,并形成了嵊州竹编独特的风格。如今,茶生活竹编器具也成嵊州竹编一大特色。嵊州竹编,2006年5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据《新昌文物志》记载,新昌县已出土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画像砖等诸多文物,表明当时已存在传统砖瓦与砖雕的生产和应用。在羽林街道拔茅碗窑山窑址和兰沿村一带,还发现了宋代民窑窑址,也表明在当时新昌已经存在相当规模的传统砖瓦与砖雕生产。传统砖瓦制作技艺制作需要多道复杂繁重的工序,一块制作精良、外形美观的砖瓦的问世,紧密结合了建筑构架的原则和各种构架的造型,巧妙布局,精心雕琢,赋予建筑材料灵动的生命,以不同的题材、造型、功能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砖瓦制作技艺,2012年6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三英战吕布》作者:俞岳良

// 嵊州根雕 //

嵊州根雕起源于明清时期。木雕艺人对枯根沉木进行雕刻,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可谓“七分自然三分雕,神形兼备胜天巧”。20世纪80年代,嵊州根雕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形成了三大工艺特色:天人合为一,雕刻艺术精;创作题材广,作品种类多;题材开掘深,艺术品位高。嵊州根雕,2007年6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 郑兴国

// 骨木镶嵌 //

嵊州在明代就有艺人从事骨木镶嵌。到清末民初,黄泽人朱炼树等艺人开始在本地发展该技艺,随之形成独特的嵊州骨木镶嵌,并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在民间传承。嵊州骨木镶嵌题材丰富,有历史故事、吉祥花鸟、民间传说、生活风俗等,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光滑流畅的纹饰图案,赢得“几如汉画”的美誉,历经千年风采依旧。嵊州骨木镶嵌,2023年1月入选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 石雕 //

绍兴石雕,亦称“石刻”。民间石雕工艺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理特色。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日趋成熟,秦汉至唐代是石雕艺术的高峰阶段,精品层出不穷,遍布全国各地。其题材包罗万象,宗教、民俗、花鸟、伦理、教化等都可以在石雕上得到反映。有些石雕作品甚至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犹如一幅社会风景画。石雕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大致可分为寻岩采石、破石取料、锯石刨石、绘制图样、雕凿、擦磨等工序。绍兴石雕,2006年6月入选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片

// 绍兴乌篷船制作技艺//

绍兴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河湖密布,水道成网,乡间村落,河水环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旧时,人们在绍兴随处都可见到一条条穿梭在古桥下、古纤道旁和社戏台前的水上“的士”——乌篷船。据《越绝书》记载:“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之常性也”。这表明乌篷船的历史源头或许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

图片

乌篷船的制作是一项地方性传统工艺,一般分为船体、船篷和桨橹三个部分,船体虽然不大,但其制作工艺却并不简单,一般由木质结构制作而成,船身娇小玲珑,船底则取用结实的木板加固,所以很少出现渗漏。如果在船板上铺上草席,可坐可卧,十分便捷。乌篷船制作技艺和脚划船俗,2009年6月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图片

// 嵊州泥塑 //

嵊州泥塑又称泥彩塑,属中国民间传统雕塑工艺品。其起源可追溯到清代早期祠堂庙宇中的观音佛、四大金刚等彩塑。嵊州泥塑在传承中积极发展,在发展中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造型丰满、浑厚、简炼、夸张为基调,运用拉长变形手法,吸取国画大写意的着色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目前,嵊州泥塑创作了一大批玲珑精巧、优美耐看、内涵深广、独树一帜的泥塑精品,并以自己独具的艺术特色与天津泥塑、无锡惠山泥塑形成三足鼎立。2007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 绍兴棕榈叶编结工艺 //

棕榈叶编织是以经过处理的棕榈叶、棕榈丝为原材料,纯手工编织各种作品的传统手工技艺,系棕编艺术的一个分支,集美术、编织、工艺于一体,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识,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经常作为现场展示技艺商品出现在街头、展会等处。据传,棕榈叶编织始于三国时期,已有1700余年历史,是民间生活智慧的结晶。2013年1月11日,棕榈叶编织工艺入选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绍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胡志刚。

图片

// 会稽砖砚制作技艺 //

会稽砖砚制作技艺是极具绍兴地域特色的传统技艺,采用绍兴地区的优质泥土作为原材料,由柴烧制成砖坯,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完成。具有质地非常致密、美观雅致,坚实如铁、不易破裂、细腻光洁、不渗水、发墨好等特点。“砖”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甓”,以砖制砚,会稽砖砚较为出名。历史上,会稽砖砚曾被作为进献皇帝赏玩的贡品。会稽砖砚制作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到宋代。2020年3月26日,会稽砖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七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城区级、绍兴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汪国平、张笑荣。

图片
图片

绍兴是一个地地道道、源远流长的戏曲之乡。细细的声响落在细柳清波的江南,于这片大地之上诞生了婉转动听的曲调。拥有越剧、绍剧、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平湖调、词调、莲花落、摊簧、宣卷五大曲种。这些全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可谓“十全十美”。

// 绍兴平湖调 //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

图片

// 绍兴摊簧 //

绍兴摊簧,俗称鹦哥戏,也称鹦哥班,系由江南摊簧类曲艺中的“后摊”衍变而成,是流行于绍兴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艺人相传:绍兴鹦哥戏大约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其前身为花鼓戏。

图片

// 绍剧 //

绍剧又名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绍剧传唱百年,曾经红极一时,一次次落幕,从繁华走到凋敝。对于绍剧演员来说,他们的人生意义就是传承绍剧。

图片

///

绍兴非遗,深入我们生活的细节

绽放在古城的每处角落

璀璨且动人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来源:非遗处、绍兴市文化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